对《素问·痹论》中脏腑痹的理解

1

01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素问·痹论》

1

02

01

脏腑痹

1. 肺痹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传之于内,则为肺痹。痹,即闭阻不通之意。风寒湿三气杂至,中于五体经脉,则闭阻气血而为诸痛。现在深入五脏,则闭阻五脏气机,表现出脏气阻滞,郁而化热的特点,风寒湿三气的致病特点反倒不明显了。比如肺痹,就以肺气闭阻为特点。肺居上焦胸膺之处,肺气闭阻不通,所以烦闷。这里的“满”是通“懑”的。肺中气机不畅,而不能宣降,于是上逆而为喘。肺脉起于胃上口,故而还可以有呕吐的表现。《内经博议》说“痹既入脏,则脏气闭而不通。本气不能升举。肺职治节。痹则上焦不通而胃气逆,故烦满喘而呕也。”确实是抓住了五脏痹的根本所在。

既然是肺气闭郁为病,那么可以用宣肺开闭的方法来治疗。邪气是因其虚而客之,所以还要扶助脏气,以治其虚。对于肺痹来说,当然就是补肺气了。所以肺痹的主要治则应当是补肺宣肺,开闭启郁。《辨证录》认为此病必须以治气为主,载有两首治肺痹的方子。我们以其中一首为例,看一下古人的思路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肺痹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五钱) 白芍(五钱) 苏叶(二钱) 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三分) 黄连(三分) 肉桂(三分) 神曲(五分)

水煎服。连用二剂而咳嗽安,再用二剂而窒塞开矣,用十剂而诸症尽愈。

方中以参、术、苓补肺气,苏、陈、枳壳开散肺气。稍用黄连清内生之郁热,肉桂降浮越之肺气,更有交通心肾之妙。唯独重用白芍难以解释。其实《辨证录》自已说了,“多怒而肝之气逆于肺,多欲而肾之气逆于肺”。肝肾二脏病及于肺,是肺虚受邪的重要原因,所以才用白芍柔肝平肝,连桂交通心肾。除了这三味药,处方思路与我们之前分析的治则是基本一致。但是陈士铎思路更全面,还兼顾到了引起肺虚的原因,和脏腑病传的关系,境界高了不止一层。

1

01

02

2. 心痹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先来看看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心下鼓”就是心下悸动的意思。《直解》注曰:“鼓,犹'动’也。”“暴上气而喘”,是指突然发作的上气喘息之症。噫,就是嗳气。心主噫,所以心病则善噫。“厥气”即上逆之气。心肾相交,所以心病之上逆之气为肾气。这里应当指肾中的寒水之气。寒水之气上逆凌民,则恐。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见症呢?基本病机还是两点:脏气闭阻,郁而化热。心合脉,心气闭阻,则脉气不通。心气不通,加以郁火扰动,所以心烦,心下悸动不安。火性最速,其性炎上。手少阴心经之直者,从心系却上肺,所以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气和喘息。心经之支别,从心系上挟咽喉。郁火灼于心经,故而嗌干。嗌干也是心经的是动病。心主噫,所以噫气。心气虚则寒水逆而乘之,发为惊恐。《灵枢·本神》中就有“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的条文,其导致恐惧的病机是类似的。

还是按我们之前总结的肺痹治则来套用一下。心痹就可以用养血清心,通络安神的方法来治疗。考虑到心痹还有“厥气上则恐”的水气凌心病机,也可以用温阳化气,利水宁心的方法来治疗。这两种思路应用的范围当然不一样的。古人有很多心痹方,治疗的见证也远远不止《内经》说的这些症状。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这里就不展开了。

1

01

03

3. 肝痹

按照我们之前的推论,肝痹的主要病机就是肝气闭阻,郁而化热。所以应该有肝气闭而不通,和肝热的表现。《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肝藏血,血舍魂,肝热则血不藏魂,故而出现“夜卧则惊”的表现。因为我们现在往往把痹病和关节炎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有人说这个“夜卧则惊”是肝经所过之处为胁肋,睡觉的时候老压到这儿,所以翻来翻去睡不着。这个是不对的。在《内经》的肝痹病描述中并没有提到疼痛作为主要表现。而且痛到睡不着,也不是“夜卧则惊”的表现。“夜卧则惊”是说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惊骇,甚至惊醒的表现。轻一点的可能只是做恶梦,严重的可以表现为惊呼怒喝。这个在临床上还真不少见。很多肝血不宁的病人会表现为恶梦频频。

我曾经看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人。他是来看阳痿的,因为辨证是血虚肝热,所以就问他有没有经常做恶梦的情况。病人说有的。治疗了一段时间以后,恶梦几乎没有了。他也很高兴,说“其实我还有一个症状,也好很多了。”怎么回事儿呢?原来他从高中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每次入睡以后不久,就会突然坐起来大喊两声,然后再躺下接着睡。这个过程他自已并不清醒,第二天醒了,得靠周围的同学告诉他。寝室里的其它同学都不胜其扰。去看医生吧,说是学习太紧张了,放松些就好。开了一些药,也不见好。结婚以后,反而更严重了。每天睡觉之前,只要一躺下,就觉得心胸烦燥,一定要坐起来大喊两声,才可以接着睡。睡着以后呢?照例还是要坐起来大喊。这次来阳痿,结果用药以后,不但恶梦不了,晚上也不坐起来了。但睡前仍然有烦燥感,只是可以克制住不喊,只要深呼吸几下就可以了。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在养血清肝的基础上,又给他加了小陷胸汤,没多久就完全好了。这个病人全程都是围绕肝展开治疗的。“肝痹者,夜卧则惊”,这是一个例证。

因为内有肝热,热伤津液,病人就会饮水自救,所以多饮。喝得多了,自然排得多。况且,肝经过阴器,肝经之病,往往表现为各种排尿异常。肝热则可见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每次尿量减少等症状。这个在男科来说,可能是最常见的症状和病机了。于是,肝痹的病人不但多饮,而且小便频。这个尿频,不仅仅表现为次数的增多,往往还有前面说的各种排尿不适症状。

“上为引如怀”。黄元御在《素问悬解》里注曰:“肝病克脾,脾气胀满,上引胁肋如怀胎妊也。”这算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解释。因为多数注家都把这个“引如怀”解释为“像怀孕一样”。腹部在前阴之上,所以循前文做比,说“上为引如怀”。但是怀孕的部位并不在胁肋,而是在小腹,所以这个“引如怀”的位置应该是以小腹,或者至少是少腹的胀满、隆起为主。《内经知要》注为“如怀者,腹大如怀物也。”虽然简洁,但容易造成误解,让觉得是整个腹部的隆起。这样就很容易联想到臌胀病。加上现代医学认为臌胀多半是肝病如肝硬化等引起的,所以难免会将肝痹和臌胀联系起来。但从经文原意上看,二者是没有关系的。

肝痹应当如何治疗呢?《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刺哪儿呢?“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可以取肝经之原穴——太冲穴。太冲穴本身也是清肝疏肝的要穴。如果我们要用药物治疗,那就还是从基病机出发,疏其闭郁,清其肝热。

1

01

04

4. 肾痹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几个症状必须要解释一下。“善胀”,病人常有胀满的感觉。在哪里胀呢?历代注家,说法不一。

有认为是二便之胀的,比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说:“关门不利,故胀。”因肾气不通而见二便胀满,甚至射精前后胀满的,确实是临床常见之症。

有认为是腹胀的,比如《类经》说“肾者,胃之关。肾痹则邪并及胃,故腹善胀。”这个说法为后世引用最多,毕竟腹胀在临床上着时常见。结合肾痹的其它表现,病人往往活动不利,则一身气机必然通行不畅,腹胀是气机不畅的标志性症状。所以此说也很有临床基础。

还有认为是全身都胀的,比如《素问经注节解》说“今邪著于肾,气闭不行,一身尽胀。”肾主水,肾病则一身水液泛滥而为胀。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可以并存。但最合适的,可能还是第一种说法,因为这个解释更能反映肾的功能特点。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就是屁股,“踵”是脚后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用屁股来代替脚,用脊柱来代替头。病人只能坐着,很难站起来,这就是“尻以代踵”;头垂得极低,甚至比脊骨还低,这就是“脊以代头”。非常形象的一幅画面。这于这个症状,《类经》的解释最为清楚。“肾脉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贯脊属肾”,所以从脚跟到脊柱,皆为肾经所过。现在肾气不利,在下则“足挛不能伸”,在上则“身偻不能直”。所以这个病人实际上是一个下肢拘挛,脊柱佝偻的表现。

1

01

05

5.脾痹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这个几个症状比较简单,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脾痹的病机。接五脏痹的大规律,脾痹的病机就应该是脾气不利,内有郁热。脾主运化水谷,升举清阳。清阳实四肢,现在脾气不利,清阳不升,则四肢不养,所以“四肢解堕”。“解堕”就是无力而沉重。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膈,挟咽。上膈,所以还会咳嗽;络胃,所以就表现为吐清水痰涎。一身气机,升降相因,脾胃为其枢纽。现在在脾气不能升清,则浊气亦不能降,壅塞于上,于是“上为大塞。”

1

01

06

6.肠痹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这个肠痹,是大肠痹,还是小肠痹呢?其实并没有分得这么清楚,从表现上看,既有大肠的病变,也有小肠的病变。肠痹也是脏腑痹,病机特点也是气机闭阻而有热。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小肠对水饮代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肠腑有热,津液受损,所以老想喝水自救。但是小肠主分清别浊,热则清浊不分,下为淋痛。所以表现为“数饮而出不得。”这是从郁热的角度来看。

从气机的角度看,痹证的最主要特点是气的闭阻不通,所以才称为“痹”嘛。大小肠主津液,现在肠腑失于气化,则水饮由胃入于小肠、大肠之后,不能由水化气,布散全身。表现为津液的相对不足和尿液不能气化而出,于是“数饮而出不得”。正如《类经》说的“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水不得出。”这两个角度,实际上反映了肠痹的虚实不同。第一种情况,重在郁热,是为邪实;第二种情况,重在气化不行,是为正虚。

无论是邪实,还是正虚,总之邪气、水饮壅塞于肠腑,则上下气机不利。在上浊气不降,则为喘争,在下清气不升,则为飧泄。

1

01

07

7.胞痹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这“胞”,有人解为女子胞,这个肯定是不对的。有人理解为膀胱,似乎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胞”就是“胞”,它是居于膀胱前下方,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功能的这么一个地方。“胞”的这个含义,在《内经》中多次出现。例如在《素问·示从容论》中有“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的条文,将“胞”和“膀胱”并列,那显然二者并不相同。还有《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马莳注曰“膀胱者,胞之室。”还有《灵枢·五味》讲“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这些条文都说明“胞”和膀胱关系密切,但并非同一概念。大概是因为二者关系过于密切的缘故,大家也经常二者并论,甚至干脆混为一体。比如《说文解字》就解释说“其借为脬字……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旁光”就是膀胱,《说文》也是将胞和膀胱等同起来的。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纠结。因为无论作哪种理解,对临床使用的影响都不大。那我们就按膀胱的意思来进行分析吧。“胞”位于下焦少腹之内,现在闭而郁热,气机不通,所以“少腹膀胱按之内痛。”“按之内痛”就是按压小腹的时候,病人会觉得里面比较疼痛的意思。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那就可能不按也痛了。是怎样一种疼痛呢?“若沃以汤”。象热水浇上去的感觉一样,所以这是一种灼痛的感觉。胞主贮存和排泄尿液,所以胞痹则排尿不畅,“涩于小便。”

中医认为长流清涕是脑液下渗引起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巅顶而入络脑。现在太阳经气闭阻,则不能循经而升,于是脑液下渗,表现为流清涕的症状。和肠痹类似,胞痹也有寒热虚实之分。“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这是实热之症;“涩于小便,上流清涕,”这是虚寒之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