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长春的粮食缺到什么地步,十万精锐守军集体放下武器
▲根据长春解放拍摄的故事片《兵临城下》
▲辽沈战役形势图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的辽沈战役期间,困守东北的55万国民党军龟缩在沈阳、锦州、长春三大据点中,但其中沈阳处在铁岭、营盘、抚顺、本溪、辽中和新民等城市的拱卫之中,其间的大面积区域内可以出产部分粮食,最说不是十分宽裕,但却能够勉强维持。锦州守军则通过锦西、葫芦岛与海上通道连接,不但能通过海路补给物资,还能在攻城战斗中得到大批增援。
但最北端的长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全城内外当时共有居民50余万人,加上守军官兵眷属、公教人员及警察等,总人数近70万人,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相当大数量的粮食。但从1948年8月开始,随着四平的解放、永吉的放弃,长春已经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了,不仅周边城镇,就连能够出产粮食的乡村都不在其守军的控制之中,这就导致其粮食来源只能完全依赖空投。
▲长春守军司令郑洞国
以国民党空军在东北地区的飞机数量,本身能够空投的粮食就数量有限,对长春城70万军民海量的消耗相比,无异杯水车薪,根本就不敷分配。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空军部队在长春驻防时,与驻扎于此的新7军发生过摩擦,因此空军部队在空投期间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既不愿意飞得太低,又不按规定办法空投,结果许多粮食误投至解放军阵地上,而丢在城内的粮食又经常乱丢一气,能够落到指定空投区域的则少之又少。
作为长春城内军政一把抓的最高指挥官,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第1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最头疼的就是粮食问题,早在1948年3月下旬他上任伊始,就下令全市进行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发现按照当时城内的人数和全城存量数,无论怎么节省都只能维持到7月底。为此,他也曾设法疏散市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只能是将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生整编为幼年兵团,和军队一起吃军粮,但对一般居民就毫无办法了。
▲新7军前身是装备精良的中国驻印军
当然,为了确保长春,最优先保障的自然还是军粮。因此郑洞国不仅命令城内守军各部加紧自行抢购军粮,还令吉林省粮政局和长春市田粮管理处分别代为抢购,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间,先后抢购军粮300万斤左右。其中,新7军因为常年驻扎长春,人头熟,因此还从当地粮商手里买走了一大批大豆、豆饼等用来喂马。
1948年3月末,曾泽生率领第60军从永吉一路撤退至此,辎重、车辆等遗失殆尽,最后就是从新7军手中分走了一半的马料来充作军食。一开始,第60军近3万官兵就是靠着豆饼掺高粱米度日;后来,豆饼和高粱米也没有了,只好去酒坊挖陈年酒糟吃;等酒糟也没有了,只好去空投场抢空投、在防区内抢老百姓,一见到哪家居民烟囱冒烟就去抢粮,弄得老百姓即使有粮也不敢生火做饭,只能设法生食。
▲60军也是装备精良的滇军精锐
为了制止第60军遍及半个城市(新7军和第60军各守一半城区)的抢掠行为,长春市长尚传道故意在《中央日报》和《长春日报》披露了此事,还公开宣传什么“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做法,自然让新7军从军长曾泽生到普通官兵都义愤填膺,曾泽生还专程跑去找郑洞国抗议。到了9月份,长春缺粮更为严重,连郑洞国自己也说“已在山穷水尽的边缘了”。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的消息传来,东北地区的大门被彻底关闭;驻沈阳的东北空军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撤退上,对长春那本就少得可怜的空投补给也就完全停止了,严重缺粮的第60军本就对中央军长期的排挤打压不满,此番陷入粮尽援绝的绝境,干脆倒戈起义;立即在长春守军中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新7军随后投诚;郑洞国的警卫部队也自动放下武器。
▲长春解放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