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王树淼丨离退休干部在村外树凉下谈大事
我们是博野的离退休干部,在这个收麦的季节,我们一群人在村外树下看收麦子。一位90多岁的离休干部说,现在收麦子格外轻松了,在树凉里坐着就完成了。你看前面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几亩地的小麦,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一个退休干部说,你听收割机轰隆隆割着麦子,后面跟着播种机就把玉米种上了,省时省力,井然有序。收割的麦子不用交公粮,收购小麦的车辆随时可把麦子买走,连晒麦子的环节也省了。
另一位退休大爷回忆说,以前麦收得忙个半月二十天的,赶上雷雨天气甚至个把月才打清场,现在几亩地几个小时收完了。大家在树荫下议论开了,一个退休老人感慨,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械化,改变了过去拔、割、打、扬、晒的劳累,也省去了许多繁杂的麦收工序,如今的速度多快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以后有了无人驾驶的智能收割机边割边烘干边播种,百亩地眨眼功夫就会完成,到那时农民的生活就更幸福了。90多岁的大爷说,你们年岁小,真没体会过早年间农民收割小麦的艰辛。旧社会麦子产量很低,收种都不易,水肥供不足,靠天吃饭。新麦碾打下来,用大杆称称量,丰年亩产三百多斤,平年亩产二百斤左右,如果赶上春荒就只够每天吃一顿稀粥保命。大人们只好给财主打短工吃供饭,有的人家靠讨饭维持生命。若是大旱颗粒无收,在冬春交替时节,饿死人的惨事时有发生。
早年间种麦子,一般是牛拉犁,穷苦人家没有牛就用人力,浅耕土壤,地块小的用锄镐刨地,然后用手扬播麦籽,麦子是乱丛乱长。到了后来机器播种,麦子才在田间长得成行成排。麦子在四个月的冬季,顶霜冒雪,蜷伏绿芽,在土壤下扎根聚能!来年春暖花开,麦儿升枝窜长。立起杆儿,冒出穗儿。四月五月,麦穗饱浆硬粒,终于完成了八个月的麦生之旅。每当农历五月一过,六一学校放假,上班的、上学的都来帮着收麦子。到麦黄待收的日子,先要买镰刀、木制叉子、木锨、筛子、簸箕等备用。
离休的大爷说,旧社会一家一户耕种私有土地,那时收麦叫“拔麦子”,用双手把小麦连根拔起,去掉根上的土很费力气。有人道出拔麦子的不容易:“女人生孩子,男人拔麦子。”麦根用铡刀切下来,可以当柴火做饭。地里不留麦茬,省了灭麦茬的工夫,土壤蓬松,可点播夏玉米。
麦收时节,争分夺秒。有谚曰:“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收麦如救火。”“九成熟,十成收; 十成熟,九成收。”这时每家男女老少全出动,早起晚归,抓紧拔麦子。迎朝阳,顶烈日,蹲在麦垄间干活,天天汗一脸泥一身。手上磨了泡,用布条一勒继续干。小孩子也得算个劳动力,跟着大人拔麦子。大人拔四垄,小人两垄。跟不上了,大人就多拔一垄。到了中午,麦秸儿发焦,打滑,还扎手。拔麦子,左右开弓,够捆一个麦个,就将一把麦秸从中分开,麦穗脖儿对脖儿随手一拧,打成一个麦腰(yαo轻声)子,将待捆的麦秸揽住一翻转,用脚一踩,双手将麦腰子一拧,一个硬挺挺的麦个子便站立起来了。拔了一截子后,累了、渴了,腰杆子像折了一般,待麦子拔完后,没有哪个不晒脱一层皮、掉上几斤肉的。当干部的也下乡支援收麦,与农民一起劳动,虎囗夺粮,混身的泥土,唱戏当丑角儿甭用化妆。
麦收时节天气多变,如果收获不及时,说不定一场风雨就会让一年的收成化成泡影。据说民国六年发了大水,麦个还在地里就被大水冲走了,让农民的生活难上加难。割麦子就靠一把镰刀,所以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重要的是检查镰刀,生锈的、钝的,要磨锋利,实在不能再用的,要到集市上选购一把好的。收麦是力气活,在吃食上要比平时准备丰盛些。“开镰了!”大人们在早晨提前做好饭,备好水,四点钟左右就出发,孩子们负责往地里去送水送饭。路上马车、牛车、小驴车,来往穿梭。装得满满高高的车辆全是麦穗向里,麦秆朝外,用大绳索捆得结结实实。赶车人哼着小曲,布满灰尘的脸上虽有疲惫,更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顶神气的还是拖拉机,拉得多,跑得快,一路欢歌,一骑风尘,招来了数不清的艳羡——一幅忙碌喜悦的丰收美景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打麦场要提前备好,找一闲置宽敞地方,松土、碾平、泼水、铺碎麦秸、碾压晾干成麦场。近处的乡邻,远处的亲朋都来帮忙,用三股的长叉帮忙把麦子晾在场里,反复翻腾晒干后再反复碾压,然后用叉子把麦秸挑起抖落麦粒,一遍遍挑起抖落,麦秸和麦粒就分开了。推板、木掀、大扫帚,这时候都派上了用场,在嘻嘻哈哈地说笑声中,散铺的小麦很快聚拢成堆。
该老把式上场场了,我们老干部也扬过场,看准风向,借助风力,长把的木掀稳稳地铲起一掀,放在另一个人的簸箕里迅速上扬成动态的弧线,大写意的动作循环往复,自然力和人力完美结合,麦粒瞬间在半空中绽放炫舞成最亮丽的彩虹,杂尘杂质随风远飘斜落,饱满实成的麦粒完成的则是垂直的自由落体,大扫帚轻轻一带,干净的麦粒和麦秸碎屑就有了截然的分界……而这时的孩子们却在麦垛上玩得不亦乐乎,麦垛成了孩子们的蹦蹦床,让劳累的麦收时节平添了一份欢乐。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大人们把一大袋一大袋的麦子,喊着号子装上拖拉机的车斗,拖拉机满载着丰收和希望,欢快地行驶在回家的大路上。夕阳西下,霞光把人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亲历了收麦的新变化。专一的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不再拔麦、割麦了,专一的脱粒机又把人们从打场扬场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到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彻底地解放了劳动力,麦收再也不需要疲惫和出汗,只需静待时节,三天两晌整个麦收季节都会结束。麦场里的欢声笑语,一家人忙碌的身影,那些曾经的麦收记忆,却永远地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留在摄影家的镜头里,留在渐行渐远的岁月里……
今年是祖国70周年华诞,我们离退休老人感慨不已,真心感谢党给农村收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技术编辑:庞里地
文字编辑:王淑英 郭瑞霞 肖丽萍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