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狂傲之心戴上枷锁?

文/阿立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涂山

清代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有句话:敬为入德之门,傲为聚恶之府。

人只有时刻警惕狂妄自傲的心态,才能拥有德行,否则容易招徕祸端。但是在人心深处,一旦得志,便生欢喜,人在此刻,易骄易躁,于是众恶集聚,修行毁于一旦。

世人之心,易生狂傲,狂傲之人看不到自己的愚蠢,只可见别人的卑弱。

“集体主义”之下的“个人主义”才有意义

“追求极致”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西方社会过早地走上“个人主义”的思想道路,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后,一直很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侵袭,不让西方文化过度冲击东方传统文化,这是明智的。

在吸收西方勇于冒险的精神之后,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保持隐忍与克制,将目光放得更远,将心胸拓得更开,聚焦于全人类的未来,而不仅是某一代人的当下得失。

事实上,理智与克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思想延伸到了更宽阔的未来,眼下个人短暂的体验与感受就变得微不足道。

东方讲究和谐、大同、集体、克制、中庸,虽然近年来“追求自我”的价值观逐渐兴盛,但其本质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旨在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依旧是建立在集体和社会利益基础上的,而不仅是“追求个人体验”。

所以,超越了集体的“人权”不是真正的“民主”,它更像一种“恐怖主义”。

“思辨”之找到成因——负重前行的的三大枷锁

在人性的深处, “僭越”的欲望是真实存在的。算起来,我们每个人活在人世间,都要背负各种枷锁,正所谓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我们所“负”的“重”就是下面三个包袱:

法律枷锁、道德枷锁、理想枷锁。

法律是有形枷锁,而道德是无形枷锁,对普通人来说遵守它们其实不难,大多数人早就将二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遵守,并不会觉得遵守是一种痛苦。

但不得不说的是,道德枷锁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又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没有强制力,监督它的只有舆论,所以触犯道德却又不触犯法律的行为往往会率先成为“极端个人主义”份子的试水区。

如果道德关过不了,就不会背负“理想枷锁”了。因为上述三者是循序渐进的,没有道德追求的人,不会严以律己,又何谈理想,此类人活在人世间不过像寄生物种,吸食其他人的血罢了。

只有那些背上“理想枷锁”的人,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这种人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也深知在实现理想的路上犯错的成本有多大,因为偶因一朝错便成千古恨,而实现理想的过程何其漫长,不具备持久的耐力,随时都会功亏一篑,很多人被消磨得毅力不再、勇气亦不再。

所以,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是最不简单也最不容易的,他要主动背上以上三种枷锁,还要做好持久吃苦的准备。他们最值得崇拜与敬佩。但,大多数人只在第二关止步。

到达后两关的人都是主动背上枷锁的,而连第一关都没过的人,很多是没有主动意识的。或者因为信念不坚定,按原路返回,脱离了负重前行的队伍。

站在起点的人,犹如脱缰的野马,一瞬间仿佛超脱了人类自有的禁锢,他欢呼雀跃,甚至嘲笑那些弯腰低头、虔诚行走的人们,嘲笑他们谨慎、安稳、平凡。

殊不知,这种狂妄之心一旦释放,便一发而不可收,并且,很快噩运就要降临在他的头顶,而他却还沉浸在极致的自我狂欢中,陶醉不已。

有哲人曾说,最大的罪恶莫过于轻浮。

何为轻浮?

即不遵循规则的人,他们视遵守规则为懦弱,殊不知,不遵守规则才是最大的愚蠢。

就像罪犯在法庭上对法官露出的微笑,那种不屑仿佛在说:“瞧,你们都害怕我,你们根本不理解我有多么厉害,多么独特。”

面对这种认知误差,残酷的法律会让罪犯带着困惑走进坟墓。

所以,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大多数国家依然还有“死刑”,尽管近年来“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就目前来看,完全废除死刑可能性不大。

对极端犯罪案件,对罪犯处以死刑是对善良人的告慰,是对世人的生之鼓励。因为在众多犯罪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罪犯是累犯,也就是说,有很多罪犯存在不可扭转的“犯罪倾向”,一旦获得机会就会继续做坏事。我们可以对那些罪情较轻的犯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罪情极重的应坚持铁面无私。只有惩处足够“无情”,才会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思变”之认识规律——罪犯的神经与常人不同

同样在美国,有位精神变态思想专家詹姆斯·法伦(James Fallon)认为罪犯的神经跟正常人有区别,于是他展开大量研究,终于发现在罪犯的额框部皮质下有个异于常人的黑暗区,即在大脑中颞叶基的中心区域出现了低水平的活动。

他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喜,兴奋之余给自己也做了个脑电图,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也是个潜在的罪犯。

事实上,他从小就经常有“黑暗想法”,但是他有一个温柔阳光的母亲,每次当他在黑暗边缘徘徊,都是他的母亲把他拉回到明媚世界中来。因此,他彻底明白,一个人生活环境的优劣决定了犯罪潜质是否会爆发。

“思便”之建设内心——警惕狂傲,谦逊有爱,善待所有人

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指的是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果生活环境充斥着各种思想糟粕,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如同生活在污水中的鱼,岌岌可危。因此一个国家和社会应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取精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精神引导。

回看我们的历史文化,你会发现有无数的精神瑰宝供我们运用。

如懂得自我克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竹林》有言:得志则喜,不可不戒。

在圣人的心中,连喜悦都是要克制的,更不用说那些极端的个人体验了。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是没有狂傲,而是智慧的灵魂选择了自我克制。所谓自我克制,就是主动给自己戴上“三个枷锁”。

这三个枷锁,虽然有些沉重,但是它却给我们带来现世安稳与岁月静好。

活着,其实就是为了安好,而不是为了燃烧。

活着,就应保持谦逊与爱,善待所有人。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