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藏露、留白、有无——中国传统艺术四大妙境
文丨月月 · 主播丨苏木
“虚实”,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传承于中国传统哲学。早在老子的思想中,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这种“有”与“无”的关系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们,使得他们在艺术实践中长期进行着对虚与实、藏与露、隐与显、有与无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之妙境。
01
藏露——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学
中国园林艺术非常特别的一点在于,它并不单纯只是建筑学,而是与诗词、绘画、哲学等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园林无论大小,大都以含蓄为美,极力避免开门见山,尽显藏与露的园林艺术之美学。
在《红楼梦》的第十七回,贾政领着宝玉和一众清客逛大观园。刚入门,就见一屏山石叠嶂,将园子里的景色遮去了大半。贾政评论道:“非此一山,进得园来,所有景致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在这里,曹雪芹借着贾政之口,点出了园林艺术中“藏”的奥妙。
但是,古典园林并不是一味地“藏”,如若藏得过深不为人知,也就失去了藏的意义。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露。
比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原来只是位于宅后的一个小园,只有一屋一亭。如果一进门就让人一览无余,那必然索然无味。但环秀山庄把房屋藏在假山、树梢之后,于是产生了幽然深远的意境,又能颇有野趣。正因如此,环秀山庄便有了“小园深藏大美”的美称。
又如苏州的拙政园,利用杨柳低垂的特点,把杨柳当成重重“帘幕”,让被杨柳遮挡住的景物扑朔迷离,藏而不露,让人想走进一探究竟,又顿生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感。
就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里说的那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却正是园景藏露的典型例子。虽只露出那一枝红杏,但“藏”着满园春色已尽在读者的脑海之中。这种“藏露”的艺术是园林建造成功的关键。
02
留白——中国传统绘画之妙境
即使是不懂画的人,也可以一眼看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满”,中国画“空”,而这,其实就是“留白”的艺术。
中国画中大块的色墨与留白相映成趣,让整个画面在满与空、虚与实的结合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无怪乎古话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留白的处理手法无处不在。当我们看齐白石画虾,会觉得虽然没有画出水,但却满幅是水;看徐悲鸿画马,虽然没有看到风,却都感觉出马在风里驰骋;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除了一只小舟、一个渔翁之外别无他物,可你却能感觉出烟波浩渺。
反之,如果整幅画都画得满满当当,那便成了西洋画,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因为西洋画认为留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任何人物、静物都应当在环境当中。
而中国画则恰恰以留白来突出主体。为了主体足够明确、突出,可以将次要的景物甚至背景都一并去除。这种艺术手法,其实与道家的“大象无形”、禅宗的“空灵之境”是一脉相承的。
03
虚实——中国传统文学之境界
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来说,虚实相生是独特的审美特性。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体裁方面。
比如,很多诗歌将眼见的实景与想象的虚景结合在一起。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阕写的是情人分别的实景,而下阕讲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作者想象自己已经到了江南时的情境。通过想象江南景色之美,突出了“虽有美景,不见佳人”的落寞与孤寂,更表现了情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一结合,诗歌的意境立刻就丰富起来了。
又如,许多诗歌用“以彼写此”的方法化实为虚。杜甫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作者被叛军所执,不得回家,内心对妻子很是想念。但他不实写自己思念妻子,反而虚写妻子思念自己。用“以虚写实“的方法将情感表达得更含蓄,但在含蓄之中又更加厚重,让读者读来愈加感动。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虚实处理,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而这,恰恰体现了含蓄抒情的东方艺术之美。
04
有无——中国传统音乐之韵味
老子曾说:“大音希声。”意思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这对于西方人来说大抵很难理解,因为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实有”,而中国音乐追求音响的“空灵”。有时候,音乐里的“无声”恰恰是其韵味之所在。
古琴作为中国雅乐之典范,尤其追求这种“音中之意”、“弦外之音”。弹琴的人大多不追求写实形似,而追求传神写意。听琴的人也大多不执着于琴音,而是沉浸在音乐的神韵意境之中。比如古曲《潇湘水云》,乐曲并不侧重模仿水声,而是重在奏出飘逸的泛音,让听众感受到云水苍茫。
高晓松曾在他的《晓说》中说,很多附庸风雅、不懂音乐的人去听古典音乐会,总会在乐曲结束之后立刻鼓掌。这让高晓松感到很是痛苦。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古典音乐最妙的,不在于弹奏的“实音”,而在于结束后那余音绕梁时的感觉。
如此看来,《琵琶行》里的白居易和他的友人,大抵是懂音乐的行家。在描写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琵琶时,白居易就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当琵琶女演奏完之后,他和他的友人也没有起身鼓掌,而是如诗里所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之中。
就如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的那样:“艺不在声,其意韵箫然,得于声外”。对于中国古典音乐来说,“实音”与“虚境”的完美结合,恰恰是古典音乐韵味所在。
05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其实,无论是园林的“藏露”,还是传统绘画的“留白”,或是传统文学的“虚实”,再是传统音乐的“有无”,实际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这种虚静的审美心态,就如同沁心的清凉,让我们在现实当中找到自由,也找回自己。
因此,在今天这个焦虑、功利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到传统艺术当中汲取更多的滋养,让现代人的精神病患得到缓解,让人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实,虚实相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就像深埋于地下的宝库,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只有重视它的可贵,好好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将之传承下去,并用以滋养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