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道家哲学中的企业管理智慧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已不再囿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管理范式,而是呈现一种东西方智慧对话整合的模式,这也是后现代管理思想嬗变的必由之路。

相比于西方科学管理的传统,中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智慧自古有之,上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下到修身齐家的个体心性修为,无一不渗透并彰显着中国式管理智慧。

如果从管理思维的质性与格致上做一个衡量,西方管理思维落在一个“术”的层面,追求精确性和标准化,而中国式管理思维则侧重在“道”的本体意义上进行思索和践行,无为而无不为。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整个道家哲学追求一种“率直天真”的生命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在世间行走,得遵照一个地法伦常,这是人之道,讲求人性伦常;但人的精神具有超越性,还需要一个天地互参互照的共生共长,这是天之道;天道的超拔与腾跃不离俗常琐细,最后归于一个自然之境,平常心即道。整个道家哲学就在天地人三者之间实现着一个自然全息循环和生机互动。

道家“率真任运”的生命哲学落于人事则讲求“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其管理智慧在无为和有为之间实现着辩证张力,从这张力的间隙中把握管理的艺术性和自然法度。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消极耽溺,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性修为和准备,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智慧,也是一种富于弹性的有机管理思维,注重从事物发展的整体过程把握管理之道,追求一种整体管理效果的自然呈现,而非科学管理范式下的一种“过分管理”和“过分干预”的强迫性思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思维范式,在一度的高歌猛进、暂时性繁荣之后,已然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思维的“板结”,面临着后劲不足的窘况,无力应对管理现象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现代企业管理面临一场思维范式的转型,从原来的“西方权威话语”走向“东西方对话”的语境,从一种冷硬、标准、线性和制度的科学思维向弹性、谦和、柔韧和质朴的自然思维演进。

这场转型的核心其实还是落脚于现代企业管理中“道术之辩”的命题,道家哲学崇尚的自然之道,无为而治,能够有效化解科学管理自身携带的“偏执与傲慢”的管理气氛,恢复人的自然本真,从“工具人”的假设中挣脱出来,从刻意“有为”的惶惑中清醒过来,不盲动,不妄为,任运自然,无为而治。

启迪多元思维

管理学即人学,对人性的假设决定着现代企业管理的格局和气象。无论是“工具人”、“经济人”抑或“社会人”,其实都是一种技术理性下的人性分割和片面解读。

而道家哲学崇尚人性的自然观和整体观,正如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性如水,本是天性禀赋,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无有善恶之分,只因后天道德伦常的“界分与辨析”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然,人性之“伪”便是这刻意的区分,如何去伪存真,化繁就简,道家哲学的径路指引便是“上善若水”的隐喻。

现代企业管理要善于从道家哲学中吸取思维养分,崇尚一种“上水哲学”,无论在人性假设还是企业流程再造,以及企业家的领导艺术和战略规划等层面,以水为喻,以水为鉴,学习一种“处弱或示弱”的思维格局,以退为进,虚怀若谷,让整个企业管理的节奏富于弹性,张弛有道,无为而治,而不是一味冒进和妄动。

正心正举

“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是整体性和多维度的,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规划和领导艺术具有再造价值。

企业战略层面:企业战略作为顶层设计和企业的愿景、使命,注重整体战略结构的安排和建设,是企业宏观维度上的“立身处世”的哲学。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以一种整体有机的管理思想审视整个企业机体的运行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有效沟通,从宏观方向上把握企业战略发展的“自然之道”,遵循企业自身运行的自然规律,保持一定的战略弹性和柔性,知其“可为”与“不可为”,实现企业组织的自组织性。

领导艺术层面:企业管理者在“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启发下,应该学会适当放权,不是事必躬亲,权力下放不是管理效能的递减,而是能够产生一种加权效应,让管理效能有效地在各个流程环节释放,从内部实现激励机制。

“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者学会“无为”就是成全下属员工的“有为”,“无为”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权责,澄清了职能属性,否则管理者的“随便生事”只会“惹事添乱”。正如《道德经》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现代西方管理思维的路径沿袭了主客二分的科学理性思维,把“人”这个管理要素高度抽象和客观化,然后抽离于整个管理系统之外,凌驾于管理系统之上,甚至赋予“全能”的色彩,这就导致了人性的膨胀,丧失“自然维度”的人性是自大张狂的,是“失控”的,妄想人是自然的主人。

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天人之境,这符合整个中国文化的内在精髓,是一种整体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人不是脱离于自然的“造物主”,也不是衡量一切宇宙价值的“标尺”,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是与整体的自然大道相偕相生。人,不是游离于整个自然系统之外,而是整体自然的一部分,在遵循自然之道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本分”和价值。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学是“体用一如”的管理哲学,“无为”为“体”,即是“人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系统观,是对整体自然之道的敬畏,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如如不动,应接万物而不增不减;“无不为”是“用”,是遵循自然之道后获得的一种生命自由的姿态,是循道而行的潇洒与活泼。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给自己培养一颗“道心”,知进退,明人伦,晓哲理,掌握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

·end·

(0)

相关推荐

  • 管理者核心能力提升71: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

    作者:嵇国光管理视界 摘要:我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管理循环和领导循环两者啮合着.交替着推动团队前行.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领导管人,流程管事.前者是领导,后者是管理. 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前者 ...

  • 文案:刘硕斌(现代禅悟学/企业)

    刘硕斌-- 资深管理专家 资深管理思维研究专家 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禅悟导师 现代禅悟学.思维力源头修炼.融通之道.诊断式管理理论体系创始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专家讲师 第三代"融通 ...

  • 老子的逆向思维:价值主体与时间之道

    刘在平 什么是价值?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一下,说法很多.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与功能.价值有两大要素:一是客体的 ...

  • 深挖道家思想中的谋略智慧

    一.寄语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四人的传记合写在一起,是个有趣的学术问题.首先可以注意的是:从汉代人的学派分类而言,申不害及韩非都是法家人物,何以司马 ...

  • 道家思想中提倡的“无为而治”,很容易让人...

    道家思想中提倡的"无为而治",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无所作为,其实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去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 冯友兰先生说:"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它 ...

  • 哲学就是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所形...

    哲学就是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的学问.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对智慧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处在这个动态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形成哲学. 可以把哲学理解为一个动词,它是一场探索智慧的活动.哲学 ...

  • 哲学中的20个主义,一起感悟哲学智慧,学习哲学思维

    阳霁娱乐 关注 2021-06-08 16:56 1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这个词并不时尚.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 ...

  • 道家哲学叙事中的秦汉代宇宙生成观纵论

    文|西蜀无为堂 道家与道教是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道家是以老庄思想为源头的哲学派系,道教则是指以老庄为始祖和崇奉对象的宗教团体.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所以"仅用老庄是 ...

  • 反者道之动——谈谈出世哲学中的智慧法门

    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此著作反映的是一位大隐士老子的思想.据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居,守关的官员请求老子为世人留下著作,老子起先不答应,但官员百般请求,老子于是 ...

  • 【学点哲学】庄子哲学中的10个认知要点:智慧剖析人生,合乎大道做事

    [学点哲学] 庄子哲学中的10个认知要点: 智慧剖析人生,合乎大道做事     庄子一生无钱无地位,但他却过得比我们都舒适,都大度和自在.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为何能做到淡然应对人生.智慧应对生 ...

  • 陈先达:哲学是人类认识中最高的智慧

    作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选自:<哲学与人生> 关于哲学,关于语言,关于智慧,陈先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何呢?下面就来一下学习和了解下. 1,多学哲学没坏处,哲学其 ...

  • 哲学: 爱谁的智慧?

    哲学: 爱谁的智慧? 马天俊 | 文 摘 要: 哲学当然是 "爱智慧",这一古义尽人皆知,但其要旨和教益似乎久已被忽视.在哲学的出发地,爱智慧是爱神的智慧,现在哲学几乎遍及文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