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俞敏洪这样的寒门贵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1980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

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

自己没读过课外书,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

穿衣搭配非常老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做个自我介绍,也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

除了插秧是能手以外,其它的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并入选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每一年高考和大学录取的结束,都会引发社会对「寒门」和「贵子」的讨论。

很多人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前提——世界分成「寒门」阶层和上流社会两个部分。

所以,「寒门能不能出贵子」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关注「底层社会中有潜质的精英分子能不能进入已经制度化的精英阶层」。

内观己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容许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关于寒门一跃成为高门的想象和描述,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通过科举成功的比例并不乐观。

有历史学家估计,1700年(乾隆年间)的中国,秀才有50 万人,当时人口总数约2亿 ,即使只按男性人口估算,秀才也只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五。

不过,秀才是做不了官的,做官至少要是举人。考出举人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会开考。根据历史资料,秀才成为举人的比例是千分之二。

范进中举,是明朝的故事,按照上述概率来看,他高兴得发疯是有道理的。

考中举人之后,要去京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这一轮考试再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产生进士。从历史数据看,明清两代进士的产生平均每年在90-100人。

在这些人中,再把来自富有家庭、官员家庭的「二代」们除掉,可以想象,在人口总数中占比几近于无的「寒门贵子」的「向上流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外察世界

在美国,AA (Affirmation Action)即教育和就业平权法令,使得一些黑人中学业相对优秀的子弟可以进入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学习,实现某种程度的向上流动。

这对优秀者不因环境和歧视被埋没固然是有利的,但同样不能改变无法上升的底层黑人社区此起彼伏的骚乱,而引起这些骚乱的最主要原因——白人警察和底层黑人之间的长期对峙和敌视,是已经进入中产或者精英阶层的黑人「贵子」无力解决,甚至不愿面对的。

启迪多元思维

「寒门」是什么?

世界上存不存在一个同质的,而且因为贫穷而自动光荣的「寒门」?

假如寒门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原因是缺少金钱还是缺少责任心?

有很多自暴自弃的父母,连自己的生活尚且毫无头绪、一团乱麻,怎可能持之以恒地花上十多年的时间精心培养孩子?这些父母本身不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正面榜样,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都造成极大的困扰。

于是,「寒门如何出贵子」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父母如何不成为寒门」。

「贵子」是什么?

「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是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走出了「寒门」的「贵子」,和原来的阶层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贵子」通过后天的教育,他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等,形成对精英统治阶层的认同和依附,必然自动加入到精英的「传统」中。他们的私人利益、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最终不可避免地将背离自己所来自的「寒门」。虽然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但他们的成功,并不可能解决绝大多数农民面临的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统治阶层通过这种占人口总数比例极少的「向上流动」,确保自己有忠心耿耿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也造成一种努力会获得回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假象。而对于普通农民,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有个别子弟幸运地加入了统治阶层,不过是统治阶层遵循基本道义,让与「向上流动」无缘的他们活下去,并且比较合理地解决纠纷和冲突。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受过教育、想成贵子不成功、胃口又被吊高了的小文人,恰恰成为导致不稳定的最大催化剂。

正心正举

当我们全息、全观、全程地看待问题,就能够对于问题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全息,要广泛吸纳和借鉴更全面的信息,而不是仅通过片面的认知或者少数个案,就下定结论、做出决断。全观,从多维角度、更高视野看待问题。全程,从人生命和人类发展历史的全程看待和分析问题。

因此,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对阶层固化还是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探讨,其问题的核心本质是:即便寒门出了贵子,又能怎样呢?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职业性很强的「学术批发服务」,只有父母能够对下一代真正进行经历和价值观的培养。

越追求高水准、综合性强、资源高度紧缺的精英教育,父母的财力、资源和作用就越是重要。

即使宽容和鼓励孩子随性做自己爱做的事,不去流于世俗,那也是父母才有权利甚至底气干的事。

真正杰出的人才,是什么也挡不住的,更不是「名校」所能定义的。

拨迷见智

英雄不问出身。

开启自在之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一旦说到「向上流动」,人们本能地就会想到「升官发财」,而忽略了成功的多种定义,或一个人在小环境、小事情上的小成就或自我满足感。

当代和未来的教育,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学生的眼界、视野、经历、想象力、挑战的胆量,以及父母为此投入的难以估计的金钱、精力和时间,以及对子女爱好的鼓励、对未来的谋划,而越来越少地取决于纯书本知识、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园丁精神。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包容的环境,应该是具有多元思维和宽阔出路的,这事实上也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无论是否出身寒门,无论是否成为贵子,甚至无论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人生幸福和生命价值的,真正取决于他面对人生的智慧、把握自在的状态。

Q: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