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唯一提到这一位中国人, 他有哪些重要主张
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王茂荫34岁中进士,历任陕西道、山西道监察御史,礼部、兵部给事中,户部、兵部、吏部右侍郎等职。王茂荫任官期间,不断为清朝统治者出谋划策,其主要思想收录在《王侍郎奏议》中。
(王茂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白银外流日益严重,各地银价飞涨不止。继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军事开支剧增,财政危机和货币危机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王茂荫针对时弊,花了数年时间潜心研究历代货币发行的经验和规律,先后多次上折阐述自己的改革主张,其中最重要的即为《条议钞法折》、《论行大钱折》和《再议钞法折》。咸丰元年(1851年),王茂荫在陕西道监察御史任上给咸丰皇帝上了《条议钞法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有限制地发行可兑现的纸币。具体而言有三个要点:一、所发纸币只是辅助,而非取代金属货币,金属货币需数倍于纸币同时流通;二、纸币发行必须要有定数,以防滥发贬值;三、所发纸币必须能够兑现,拥有和金属货币同等的功能。王茂荫的改革主张从现在看来是正确的,但咸丰皇帝只是擢拔王茂荫担任了户部右侍郎,实际并未完全采纳其主张。先后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均是不可兑现的纸币。
咸丰三年(1853年),针对当时许多主张铸大钱的论调,王茂荫再上《论行大钱折》。在折中,王茂荫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条议钞法折》中提出的改革主张,并详细陈述了铸大钱的危害。王茂荫批驳了“国家定制,当百则百,当千则千,谁敢有违”的观点,认为国家能够规定铸币的名义价值,却不能决定铸币的实际价值,因而大钱的虚值会造成严重的恶果。这一建议同样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赞同,值百当千的大钱相继发行,与不可兑现的纸币一起流通,造成了货币市场的紊乱。(咸丰皇帝)咸丰四年(1854年),面对通货膨胀的迅速蔓延,王茂荫继续给咸丰皇帝上了《再议钞法折》。《再议钞法折》是针对通货膨胀问题提出的补救方案,其中包含了四条重要举措,核心要义仍是允许“户部官票”、“大清宝钞”等已发行纸币兑现。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清政府已然无力实现纸币兑现。咸丰皇帝阅过折子后,也是大发雷霆,认为王茂荫所言专利民而不利国,并将王茂荫由户部右侍郎改调兵部右侍郎,结束了他主理货币财政的生涯。
《资本论》王茂荫的有关奏折后被俄国修士巴拉第搜集,并带回国内编入《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第三卷出版。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该书了解到了王茂荫的经济思想,因而就出现了那个著名的附注:“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王茂荫由此也就成为了唯一被《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参考文献:1、(清)王茂荫撰、张新旭等点校:《王侍郎奏议》,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2、张成权:《王茂荫与咸丰币制改革》,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3、何伟:《中国古代吏部名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4、陈平民:《王茂荫传略》,《徽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5、陈平民:《王茂荫生平事迹和国人对他的研究——作于王茂荫逝世150周年之际》,《徽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作者: 施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