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传染病(下)

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黄热病的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在医疗不发达的时代是致命的传染病。当携带病毒的蚊虫在叮咬人时,会将含有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病毒在侵入到附近淋巴组织中后大量复制,一旦进入血液,就会侵犯人体的重要脏器,进而引起疾病。
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报告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进入一感染国,或从感染国出境去一非感染国时,必须出示黄热病免疫接种证书。)
黄热病的潜伏期一般是3~6天,常表现为高热、头痛、黄疸、出血等状况,严重时可致死亡。典型的临床过程可分为感染期,缓解期,肝肾损伤期,恢复期4个阶段。如果能够度过病情的肝肾损伤期达到恢复期,出现死亡的状况便会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但是这一时期仍需密切观察心脏情况,防止因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而导致的死亡。一般经历过发病且存活下来的人没有后遗症。
黄热病是继天花、霍乱和鼠疫之后第4个被《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为需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病毒,黄热病的传播历史已达5个世纪之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事件发生在1648年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据人们判断,黄热病很可能起源于非洲,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间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据说,1492年欧洲人首先到非洲探险,从非洲带回大量的奴隶和货物,同时也把非洲和蚊子和疾病带到了欧美大陆。
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发生在1647-1648年。疾病首先从加勒比海开始流行,后来传播至古巴和尤卡坦。疾病流行导致很多村庄几乎全部消失。1664年,黄热病在圣露西亚再次爆发,一个兵营中1500名士兵最终仅89人幸存。最著名的一次黄热病爆发发生在1793年美国费城,当时的5万人口中5千人因感染黄热病死亡,2万人逃离这座城市。以后疫情沿密西西比河深入到北美中心地带,美国至少有50万人患病。
由于黄热病在历史上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灾难,1907年,继天花、鼠疫、霍乱后被当时《国际卫生公约》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对其实施严格管理。直到1927年,引起黄热病的元凶——黄热病病毒才被发现。几年后,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黄热病疫苗,自此,黄热病的发病率开始逐渐下降。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暴发,是现存的毒性最大的病毒,病死率高达50% ~ 90% 。因该病始发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并在该区域严重流行,故命名为埃博拉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丝状病毒,堪称当代“天花”,它的发病时间比天花更短、死亡率更高,而且目前还没有可以广泛推行的治愈方法和预防疫苗,位居世界十大恐怖病毒第二。
目前还还没有有效抵御这种病毒的疫苗和药物。从1976年至2012年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爆发了23次。2014年7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发,其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并且还在继续蔓延,并无被控制的迹象。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12月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其实不易传播。该病毒无法通过水、空气或食物传播,没有症状的人也不会传播,传染途径只有患者或死者的体液和被污染的针头等工具。因此,只要从被检测者中找出患者并将他们隔离,便有助控制疫情。通常来说,埃博拉病毒及疫情出现在西非地区,西非以外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埃博拉病毒,推荐两部影视作品:黄秋生主演的三级恐怖片——《伊波拉病毒》(埃博拉又译作伊波拉),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出品的一部关于埃博拉病毒的迷你剧《血疫》。

马尔堡病毒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由马尔堡病毒引起,该病毒也是一种丝状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具有高度相似性,不论是致病机理还是传播方式、死亡率,都如出一辙。另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来自于非洲。被称为埃博拉病毒的“堂兄弟”。
和埃博拉病毒一样,马尔堡病毒在感染患者之后,首先攻击免疫系统,切断T细胞的信号来源,导致其无法形成抗体,然后攻击巨噬细胞,将其消灭。接下来,马尔堡病毒会攻击淋巴系统,进而对肝、脾等内脏下毒手。从患者的症状来说,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也比较相似。它会导致患者发热、无力、全身酸痛、上吐下泻、牙龈等处出血,甚至在呕吐和排泄的时候都会伴有出血的现象,十分可怕。
和艾滋病毒相比,马尔堡病毒的传播更加容易。比如受感染的猴子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其实也是病毒精心策划的传播渠道,可以让它更容易将自己传播到伤者的伤口实现传染。此外,如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均可以传染马尔堡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级中,马尔堡病毒被排在4级。马尔堡病毒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马尔堡病毒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起源于非洲绿猴。但是,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谁,我们也没有找到(只知道蝙蝠可以携带这种病毒)。如何研发疫苗、如何治疗,现在也不确定。实际上,我们对于马尔堡病毒所属的丝状病毒,了解也很有限,这种病毒的分类也是从马尔堡病毒的发现开始的。在1982年,病毒分类委员会才承认了丝状病毒的分类和独立学科。

拉沙热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疾病为人畜共患病,病程一般为1~4周,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
流行病学特征:拉沙病毒的自然宿主为多乳鼠(Mastomys)。顾名思义,有很多奶头的老鼠。自然宿主意味着病毒在啮齿类中是天然存在的,也即是老鼠感染了病毒却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它们可以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病毒。如果人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就会被感染。
该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大多数病人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咽炎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从而导致死亡。
拉沙热病毒传染性极强,与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因治疗难度和传染性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
自2020年1月以来,尼日利亚境内拉沙热确诊病例持续增加,据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NCDC)报告统计,自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9日,尼日利亚在26个州的92个地方政府共发现1708例疑似病例,其中472例确诊病例,已致70人死亡,病死率(CFR)为14.8%。受限于医疗卫生条件和疾控体系薄弱,近几年,拉沙热在尼日利亚几乎每年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