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实用周易指南—易传》——曲成万物而不遗

作者:杨本枢

原文: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解读:

这几句话仍旧是第四章的内容,是对“《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进一步诠释。

内容涵盖了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万变不离其宗——“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范围这个词语大家太熟悉了,从小到大的考试,老师总要给学生划定范围;各种各样的授课,讲师们都会有一个授课题目,这就是讲授内容的范围。上大学以后,要选定专业方向,也是范围,即把所学知识限定在一个范围内,不会天文地理、历史化学、生物机械都学;甚或是工作以后,职业也有范围,没有人会说他的职业能够把天地之间的所有事情都囊括在内。所以说,范围代表了一个局限性,范围代表了一个底线,范围代表了一种尺度。

《易经》千变万化,从八卦到64卦的变化,从阴阳二爻到384爻的变化,可谓是将天地之事都变化一番,将万物百相都演绎出来,但是,这些变化还是在天地的框架下进行的,天地好比塑造万物的模型,易经好比万物的拐杖,拐杖无论多么神通广大,也无法逃离天地之道,试想,孙悟空怎能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为过”其实是告诉人们,掌握了《易经》的精髓,按照《易经》的原则做事,究其实质还是在遵循天地之道,怎么做都不过分。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孙悟空帮助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的言行举止未必都令人满意,但是,孙悟空始终秉持助力唐僧这个大的原则,虽然千变万化,虽然对神仙出言不逊,虽然也会捉弄八戒。总之,纵有“天地之化”,也是在“范围”之中,所以“不为过”。

说句题外话,建议大家认真看看《西游记》原文,虽然以佛学为故事主线,但是,小说包含的思想都是取自道教,当然更离不开易经。

以人演绎的太极图

二是曲则全——“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则全”是老子说的,原文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大意是按照曲线原则做事,不会遗漏什么,后面几句是典型的辩证思维,是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也是《易经》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极好诠释。

昔日,伏羲作八卦,是想将天地万物的内容全部包含于此,乾坤两卦包含了多少内容;坎离两卦把日月水火囊括进去,现代的人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科技,能够离开日月水火吗?震巽两卦剑指雷风,人们对于经常爆发的飓风和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不也是无可奈何吗?还有艮兑两卦,高山海洋仍旧占据着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面积,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在现实中能够实现多少呢?

这就是伏羲氏的伟大,在历经一万多年的文明进化之后,在以拥有高科技而自豪的现代人面前,伏羲八卦所展示的自然现象仍然是我们生活的源泉,地球人没有能够进入太空永久生活,地球人也没有能够潜入深海永久居住,《易经》昭示的自然现象对于地球人来说是唯一的生存源泉。

周文王将伏羲的自然八卦创造性地应用到人类身上,演绎出64卦为人们安身立命服务,试想,人的一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成功与失败、富贵与贫贱,哪一点能够离开64卦384爻的范围?当然,无须一一对应,也不可能一一对应,64卦在人类生活的反应是以曲线的形态出现的,可谓“曲尽人间万象而不遗”。

三是洞悉昼夜更替规律——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知”是“智慧”的意思,“昼夜之道”是什么样的道?显然,不是简单的白天与黑夜交替之道。以孔老夫子为代表的战国末期的诸子百家们不比我们今人愚笨,一本《十翼》至今无人超越,后代的王弼、朱熹、邵康节也只能是依据《十翼》解读《易经》,而没有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易经》体系(偏离主题了)。

昼夜是一阴一阳,一明一暗,当然象征着《系传》里经常提到的阴阳交互,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幽明与鬼神的存在理论,人事上存在的种种明争暗斗,人性上必有的张扬与内敛,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昼夜之道”上找到合理存在的理由。

小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方”不是方法,而是对策之义。庄子的文章经常在对话中出现“敢问其方?”意思就是“请问,您有什么妙招?”

神对于人类从来不用什么招数,所以,神和老子的道一样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我们求神拜佛,有谁见过神吗?肯定没有,因为神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种信仰而已。说到底,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神,那个神就是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去求神拜佛,最后,问题的解决还是依靠心中的神,也就是依靠自己。所以说,“神无方”。

《易》无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易经》是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最具有精神寄托性的文化传统。一些易学高手们经常在各大媒体讲述《易经》在生活中的妙用,《易经》的这些智慧并不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中,而是以我们“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无形方式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实现趋吉避凶的目的。所以,《易经》的实用性非常强,建议读者朋友们有条件、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学习《易经》这门防身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