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纹样的秘密
A-7-1
A-7-2
对比一下图A-7-1的纹样,第一印象是不是觉得大不相同,甚至完全没有关联?
不过仔细观察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两者的相同或相似点,远比不同的地方更多。
画面的主体都是牡丹,牡丹的花与叶主要也都是红色和绿色,图案也基本上是以缠枝的方式排布。也就是说,从内容到色彩到构图,大体上都是一致的--这已经是构成一幅画面的最重要的元素了。
而不同之处呢?
最直观的部分是底色,前者是白底,而这里的黄底。(瓷器的底色叫地,黄底就叫黄地,参看《黄地与皇帝》)
描绘牡丹的方式其实差别不大,但颜色的处理方法却截然不同。
看看中间的牡丹花。花瓣的部分由深到浅,中间的花苞,也隐隐的显出一点点红色。而图A-7-1上,这样的色彩变化,是完全没有的。
这种变化不但让两种纹样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实际上更是整个瓷上绘画历史上划时代的飞越。
之所以说是飞越,是因为在此之前瓷器上的绘画,所能用的颜色既少,颜色本身也没有什么变化。图A-7-1上用到的方法叫五彩(参看《缤纷五彩》)五彩虽然不止有五种颜色,但也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色彩的处理,只能是单一的平涂,一片叶子,只能是一种绿色。
而这幅纹样上的花叶,却呈现出色彩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取得,是因为使用了一项新的工艺,叫粉彩(需要说明一点,这幅图样并非取自粉彩瓷而是铜胎画珐琅,但从图样上其实难以分辨,为了方便对比,视其为粉彩,关于铜胎画珐琅,参见《珐琅彩与画珐琅》)
五彩上实现不了的色彩变化,在粉彩上如何实现呢?
粉彩巧妙的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最容易让人忽略的颜色:白色。以花瓣为例,在瓷器上(粉彩和五彩一样,是二次低温烧成,所以是在已经烧好的瓷器上彩绘,再低温烧制一次)勾勒出花瓣之后,先要填上一层白色,叫玻璃白,然后在白色之上覆盖一层红色,紧接着是最重要的一步,用水洗最外面的红色,自然,红色淡的地方就是洗得多结果,红色深的地方可能就完全没有洗。而这种颜色的过度,让画面显得柔美、粉嫩,与硬朗的五彩对比鲜明,于是粉彩又有了软彩之名。一硬一软,很能体现两种彩的风格。
粉彩不但能够实现色彩的微妙变化,色彩的种类也大大的增加。这使得瓷上绘画几乎可以达到纸上绘画的效果,今天如果我们把一件雍正粉彩瓷器的画面单独拿出来,你完全会以为是纸上的绘画。
因为往往要有两层颜色,所以粉彩实际上有一定的厚度,而且又是在釉层的上面,肉眼就很容易看出来。摸起来,常常就凹凸不平。现代工业化生产,花纸很容易展现粉彩的视觉效果,甚至更精细,但厚度就完全没有,一摸,是平的。当然,欧文琼斯把所见到的纹样画下来的时候,这种厚度的感觉自然也消失不见了。
粉彩出现之后,大受欢迎,不但皇帝钟爱有加,百姓更是喜闻乐见。而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逊于国内。青花瓷一统江湖的局面,终于被打破,甚至老大的地位,也被粉彩取而代之。毕竟,人们喜爱丰富的色彩,甚于单一的颜色,无论这种颜色本身多么迷人多么富于变化。
可是,虽然粉彩一时风光无二,不曾想却也是好景不长。粉彩诞生之时,欧洲的中国热正在迅速降温。不久,欧洲人还开始烧制出自己的瓷器,并迅速迎头赶上,甚至最终将中国瓷业彻底打败。
有时候,你以为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但完全没有想到,战场,其实已经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