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分析“三叉戟”为了摆脱中年危机,比青年人还要拼
早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中年危机一般爆发于35~45岁期间,并逐渐到达巅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年龄段也在逐渐扩大,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

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1
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时刻,对于许多人来说,它让人自我怀疑并质疑过去
《三叉戟》的老三位: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正是处在这个时期
大棍子和花姐情感上的游移和不确定
三人事业上遭遇瓶颈以及困难情境下缺乏弹性的处理方式

都是在危机之中人所体验到的无奈与无力的具体化
三人经过喜剧处理,带有一点外强中干的滑稽,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又不失可爱之处
50岁左右的男人,在当下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应该是退居二线,如同鸡肋,走向边缘化,再也折腾不出大风大浪了
正如荣格所说:人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然的目标,即生育和保护子女
这其中包含了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取
在完成生物和社会性事物的这个过程中,一般人做的并不好,或多或少的有欠缺
大棍子至今未婚、未育

大背头擅自动用大棍子的线人二冬子,致其死亡,兄弟反目,让大棍子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让线人们心寒,“董虎”们离警察远远的
这才有了小青为父报仇,仇视社会,滥杀无辜的后话

大喷子游离在体制内外,心思不定,为了给女儿凑钱看病,他动摇了执念
到了50岁的关口,仅仅是完成繁衍和获得一般性的社会赞誉不能再满足人的需求
或者说,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种物极必反的倾向
人生前半段的经历会使人将自己的精力关注于某一个特定的方向,他的意识与人格发展则相对而言显得狭窄和片面
这种状态到达顶峰后,则会引起心理失衡,体验到失落和迷惘
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导致话语权的降低及效率的下降,被逼迫至主流的边缘
曾经的“四大名捕”,“三叉戟”的美誉让街边的混混们都有所顾忌,警队内也是人人敬重、羡慕,但是就是这种人才,却没有混个象样的官职,大背头最高也只是个行政副科级

大棍子是片警,大喷子预审处常年泡病假
此刻出于求知和追寻动态平衡的本能,人需要去摸索和探寻下一阶段的任务,将生存的体验和生命价值归结在对于文化和精神的探索上
大撒把老夏的意外遇害,象一根绳子,把三个人串在一起
面对危机,他们无心冗长的教导,抗拒苦闷的沉思,只想给自己来点速效药
在这个时刻,一个完美的破案,既有时代问题的剪影,又带来成功圆满的化解,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破案故事符合时代精神,引起观众深深的共鸣,直指灵魂的深度
2
体制内的规章制度与三叉戟的我行我素的碰撞,决定了三叉戟的中年危机并不轻松,还很沉重
他们的冲突和挣扎剧烈又持久,其处理不会因理想化而潦草
编剧大胆而又现实,无形中给三叉戟竖起了一面镜子又似一个窗口,既让三人照见自己的矫情与无惧,又让三人看到另一种直接的原生态价值观
这种原生态的价值观就是一种精神遗传,守规矩,也是一种最朴素的道德观,无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三叉戟再怎么豪横,也离不开全队的配合,否则后果惨痛
大背头和二冬子直面毒贩,二冬子丢了性命
老夏只身追毒贩的单刀直入,丢了性命
大棍子和董虎直面毒贩,董虎丢了性命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规矩就是纪律,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
缉毒队的田队长,经侦队的林队长,都是人精,他们对三叉戟的策略是“哄”,吃软不吃硬的老三位要的就是被尊重,好说好商量,老骥伏枥,用成绩说话,抓到罪犯是根本
呱嗒政委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没人领情,落的里外不是人
3
三叉戟的理想就是给老夏报仇,找到出卖二冬子的人
理想往高尚了说是理想,往低俗了说是欲望,未实现前如灯光、星辰、火炬,照着前行的路,实现后如天明梦醒雾散,回首来时路,既满足又遗憾,更多的则是惆帐
此时即彼时,彼岸即此岸,人这一辈子不过在一个又一个的理想中茫然追寻,真实现了或以为实现了,也许发现得非所愿,好一些的,则是在短暂的称心快意之后,只觉得更空虚,陷入重复追逐的荒诞
无论如何,理想还是好的,还是必须的,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精神的渴求,是不得不行走的道路

三叉戟在追梦的路上,虽然是种种阻力,内外压力,但一直在前行
结语:三叉戟的危机,是70后的焦虑,90后的儿女们可否也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