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娜•瓦拉东:从画里到画外

March 17th

something of Candice

最近没有什么感想哈哈,只希望自己每天都能保持写东西和学习奇怪知识点的热情,推文写得快点快点再快点!冲鸭!

 Aloha,这里又是你们废柴的女孩坎迪斯鸭!

最近被一个宝藏画家的作品勾住了我的魂,作品中散发着股原始的力量感,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画风十分豪迈,洋洋洒洒、无拘无束,色彩也运用自如,犹如红酒般浓郁诱人。

苏珊娜·瓦拉东 《静物画》

这个画家就是苏珊娜·瓦拉东((1865-1938年)原名玛丽-克莱曼蒂娜·瓦拉东,出生于法国中部的贝西内镇,母亲是替人帮佣的烫衣女工,父亲据说是一个造假犯。作为一个未婚先孕的私生子,成长的道路走得一点都不平坦,乡下的指点和舆论逼迫母女二人早早来到巴黎讨生活。贫苦的出身又迫使瓦拉东比同龄人更早地踏入社会,她先后做过很多工作,后经人介绍到了马戏团作空中飞人,结果从高空摔了下来受了重伤,早早结束了她短暂的杂技演员生涯。

 苏珊娜·瓦拉东《马戏团》1889

17世纪的巴黎,迷人的巴黎画派遍地开花,无比令人神往。艺术在这个城市的每个间隙生长,熏陶着这里的人们,令大家相信从事艺术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事业。这里是艺术家们的天堂,手握画笔就能创造属于你的天地。

安托万·布兰查德笔下的巴黎街头

机缘巧合下,瓦拉东成为了法国象征主义绘画大师夏凡纳的绘画模特,开始闯荡于巴黎的艺术圈子。15岁的瓦拉东穿梭在各个画室,周旋于各个画家之中。

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

在夏凡纳的《Hope》里头,她穿着一袭白衣,扮演着希望女神。

夏凡纳笔下的瓦拉东 《希望》 1872

在雷诺阿的画作里,她是出身贵族的名媛,打扮精致。每个温暖和煦的午后,沉浸在上流社会的派对里,雷诺阿偏爱瓦拉东,很多大作里头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雷诺阿笔下的瓦拉东《布吉佛之舞》1883

同时她还跟劳特雷克打得火热,并在他的建议下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苏珊娜·瓦拉东。

鲁兹·劳特雷克《女酒徒》 1888

享誉“巴黎第一美”的容貌也只是她生存路上一垫脚石,美丽的皮囊不足以成为瓦拉东闯荡江湖的资本,这种清醒令瓦拉东抓住每个机会在画家们的工作室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听他们交流艺术的问题,受到了真正的艺术熏陶。

埃德加·德加《浴盆沐浴女子》 1886

瓦拉东还经常流连于酒吧当中,18岁就生下了儿子郁特里罗,却连孩子父亲是谁也搞不清楚。

苏珊娜·瓦拉东和她的儿子莫里斯·郁特里罗

郁特里罗长大后也在母亲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画家,他善于描绘画巴黎的街景,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巴黎之子”。

上图:瓦拉东画的风景

下图:郁特里罗画的巴黎街景

瓦拉东放在何时都是妥妥的问题少女。幸亏陷于窘境的她深知,在巴黎企图以成为画家情人而换取安稳生活的漂亮女孩多不胜数,虽然青春的酮体可以用来交换金钱,但当画家模特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当德加发现了她的天赋并提出教她画画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苏珊娜·瓦拉东《自画像》1833 眼神里隐藏着艺术家的傲慢

从画儿子的素描习作也可看出她过人的天赋,寥寥几笔已将人物完整地勾勒出来。

德加当时在艺术界已十分有名望,对绘画非常严谨。

埃德加·德加的世纪名作《芭蕾舞女》

他是瓦拉东伯乐也是她的挚友,日常会仔细教导她如何观察模特、下笔要精准以及如何捕捉模特身上的光线。这位挑剔的大牛不仅给予瓦拉东绘画上的帮助而且还会买下她的画,不留余力地帮助她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创作中的瓦拉东

同时,经过在马奈、毕沙罗和尚塞等人为印象主义开疆扩土后,巴黎的印象派画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权威的学院派不同,印象派注重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创作抛弃了传统的公式构图,主张艺术的革新。善于抓住美好的瞬间,作品随性自由不受约束,只为记录当下的美好。瓦拉东当时虽是问题少女,但却幸运地是降临了在印象派的美丽年代。

《午夜巴黎》电影截图

在她的众多杰作中,既能看到德加的古典静谧又能看到梵高的热情狂妄以及高更的单纯稚拙。瓦拉东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绘画训练成名后也不承认自己师承何处,只说自己对高更的画有过研究,高更是少数在当时描绘有色人种的画家,在艺术创作的晚期更深入大溪地在当地生活何创作,创作出大量的艺术巨作。

保罗·高更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897

苏珊娜·瓦拉东《生命的乐趣》1911

很喜欢高更的所有作品,也许是因为《月亮与六便士》的缘故,令我觉得他的作品当中透露着一股果敢和回归原始的纯真。再看过瓦拉东的作品,放佛看到一个比高更更为“理想化”的状态,在她的作品里感受到了一股十分野性的生猛。那是一种茁壮的雌性,非常地“鲁”。也许是因为童年时过早踏入社会闯荡的原因,令她的个性里有股不服输的干劲,正是这股干劲促使瓦拉东像男人般地去绘画,这种生猛跟雌性同时也让瓦拉东的笔触看着肆意大胆,线条自由舒展,色彩浓厚炙热。

苏珊娜·瓦拉东《利维太太》1922

海明威说过:“如果你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呆过,那么巴黎将永远跟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而每次欣赏瓦拉东的作品就犹如沉浸在了这场盛宴当中。她的作品集各家之大成,风格折中于学院派和印象画派之间,以写实为主,非常耐看。静物画和风景画中运用的色彩浓郁瑰丽,落笔自信笃定。除此以外,她还很会调整物与物之间的平衡感,使画面看起来吸引眼球又不失和谐,咋看过去,还有点塞尚的感觉。

苏珊娜·瓦拉东《苹果、桃子和水壶》1919

瓦拉东以她的亲人为模特在家中画了大量的素描和色粉画。纵观很多男画家所呈现的成熟女性形象,多以妩媚诱人的姿态出现,这也许是男性的目光。而瓦拉东却在无意中打破了这种方程式,为大家展示出另外一个视觉角度,作为女性画家在观察女性期间的角度,是一种平等的眼光。

瓦拉东所捕捉的瞬间都非常真实,就像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瞬间。她从不要求模特摆出特定的姿势,相比男画家笔下的维纳斯系列作品,瓦拉东画中的模特大多散发着一股寻常、松弛的感觉。

苏珊娜·瓦拉东《睡在在豹纹皮上的裸体女子》1923

苏珊娜·瓦拉东《女子与吉他》1921

除此以外,瓦拉东画中的小孩,也与同期的女性画家玛丽·卡萨特等的风格截然不同。卡萨特出身于美国费城上等人家,曾受过非常良好正统的教育,是极少数能在法国艺术界活跃的美国艺术家之一。卡萨特笔下的母亲与小孩,亲情洋溢,氛围优美,透露着生命的光辉。相比之下,瓦拉东笔下的亲子画看似有点笨拙,所捕捉到的都是十分家常,一般人难以关注的片刻。这种看似笨拙的表达或许也来源于她特有的天赋,或许来源于她艰难的成长经历,或许来源于她的直觉,总之所有的这些令了瓦拉东身上透露着一股看似刚强却不失细腻的艺术气质,吸引着我们再三品尝。

左:苏珊娜·瓦拉东 《遗弃的玩偶》, 1921

右:玛丽·卡萨特《洗澡》1879

印象画派崛起后,还出现过几次的艺术运动革命,但瓦拉东没有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绘画风格,为后印象派留下了一抹瑰丽动人的色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后,很难察觉到这竟是出自一个女性画家之手,无论是风景、静物还是肖像,都十分直率、大气。兴许是经过德加指导的原因,她在作品当中十分注重人物形象轮廓的表达,画中的艺术形象通常会先用黑色描边,再填上丰富饱满色彩,每张作品都饱含着澎湃的创作激情,令人难以忘怀。

苏珊娜·瓦拉东《外婆与外孙》1910

听说瓦拉东跟梵高特别志趣相投,两人绘画的风格都特立独行,也从未参加过艺术学院的系统学习,都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我想起之前写过的野生女孩作家杜拉斯,两人都是法国人,都有部分相似之处。瓦拉东40多岁的时,改了年龄跟儿子的朋友结婚在一起,比鲜肉菩萨萧亚轩还要无所畏惧。最重要的是这两朵野蔷薇身上都充满着一股难以掩藏的“野性”,这股野性令人她们丢掉了一些世俗的包袱,活得自由洒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便一头扎进去。

瓦拉东与儿子、老公的合影

瓦拉东永远都是艺术史上不能抹去的一笔。抹去她周旋于各个印象画派大神的风韵往事所带来的滤镜、抹去掉她天赋异禀的绘画才华和独特的配色,我们仍然能在她的画中看到满腔的热诚和真实的情感。在万物皆有价的年代,看到太多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有时光顾着理解作品却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那种一眼就觉得怦然心动的喜欢,那种毫不思索的赞叹,那种直击人心的美好。艺术或许永远都不复杂,复杂的是没有遇到喜欢的风格却又要装作欣赏的样子。作品永远是赤裸坦诚的,大浪淘沙过后留下来的往往是最真实的感情最真挚的色彩。

苏珊娜·瓦拉东《穿白色袜子的女人》 1924

PS:本文配图均为网图,侵权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