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良:从《借东风》看马派唱腔的艺术特色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借东风

(音)马连良  饰  诸葛亮

(像)张学津  饰  诸葛亮

操琴:李慕良

《借东风》这出戏是我的老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杰作之一。这出戏他演过千百场, 在唱工方面凝聚了千锤百炼的功夫。这段唱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马派的特色, 影响广泛。

马先生很重视运用传统程式, 又不被程式所束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革新, 进而发展了传统。《借东风》这出传统戏, 本就具有很好的基础。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曾增改唱词, 琢磨新腔, 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 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批准, 使这出戏焕发了新的光彩。

这段唱腔成型后, 他又作了多次局部的修改。这次刊登的版本中, 已将“ 我算就了” 改为“ 我料定了” , “ 我诸葛上坛台祝告上苍” 改为“ 我诸葛假意儿祝告上苍” 。虽是几个字的更改, 却纠正了过去把诸葛亮神化和宣扬迷信的偏向。后期演出《赤壁之战》时, 他又在唱词方面有所修改, 唱腔也就根据词义、字声作了相应的修改, 在此不作一一说明了。

马先生对革新是极其慎重的。他严格地保留了这段成套唱腔的完整性和结构、调性等传统规律,又从表现人物出发, 运用旋律、节奏和吐字、气口等多种声腔的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的音乐形象。他善于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 把人物的生活提炼成为精湛的演唱艺术, 使人们感到既真实, 又很美。对于已为观众所熟悉的唱腔, 他决不轻易更动。他常说: “ 改戏、改腔要考虑观众是否接受和熟悉。”

他的唱腔着眼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寓情于声, 以唱带做, 传情出神。前面的〔导板〕唱腔稳重自持, 钢健雄沉, 气势磅礴, 叱咤风云, 使〔导板〕的唱法为之一新。接下来的( 回龙〕腔, 运用断、续的对比衬托, 递层、反复地把收腔推上去, 表现了胸有成竹, 洒脱自如。在大段的〔原板〕唱腔中, 他妥善地处理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一般唱腔简练地带过, 如“ 兵多将广” 、“ 望江北, 等重点唱腔则全力贯注把气和声作重点的强调。“ 广” 字唱得特别舒展, 稳稳地拖了五板以后, 通过“ 2 ” 的沿音到“ 7 ” 过渡, 低回而下, 宛转连绵, 刚柔并济, 不论从词义、宇声和气口运用都安排得很妥当。当唱到“ 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 时, 先给人以“ 四方”收腔的预感, 但该收时反而回荡延展, 出人意外地接引出“ 望江北” 来收腔。“ 北” 字用下滑装饰音吐出、运行后, 很俏地转为“ 呀呃” , 用甩这两个虚字收腔。这里腔的运用, 器宇轩昂, 一气呵成, 连而突断, 醒耳动听, 因此风行一时。

最后〔散板)中“ 从东而降” 的“ 降” 字, 落下音来以后从容地收住, 于无声处转虚字“ 呃呃” , 一挑即落到原音阶上归音。这里由于对虚字轻重的分寸掌握白如, 听来干净利落, 潇洒不群, 给观众留下了余音绕梁的深刻印象。

总之, 马派表演艺术的整体效果很突出, 尤以声腔感人。他的嗓音饱满、响堂、韵味浓厚, 于“ 巧” 、“ 俏” 中见规矩, 感染力特强。这是他数十年来寄心于业、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所得来的硕果。我们要学习他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的精神和创作方法, 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