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错(深度好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有书(ID: youshucc)
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
“人类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
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这种改变不只是知识,还包括自我认知和性格。”
人生是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探索未知,找寻自我。
然而,有些人往往会落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从而变得固执、拧巴,甚至倒行逆施。
我们唯有打破这个怪圈,才能获得真知,实现自我提升。
01
越无知,越固执。
《庄子》有言: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越无知的人,越固执,越会为自己找借口。
在秦末乱世中,项羽为灭秦立下不世之功。
他自称西楚霸王,风光一时无两。
然而,他最终却败于实力弱于自己的刘邦之手,这与其无知有很大关系。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但等他到了函谷关前,却发现刘邦早已攻破咸阳,并派兵据守函谷关。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同时,项羽的谋士范增也指出刘邦意在天下,并劝他应该趁早杀掉刘邦。
但项羽认为刘邦不足为虑,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
有人说,无知的人总是缺少反省能力,其实,他们更缺少的是及时觉知的能力。
当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可项羽却急于东归,他说道: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就算最后一败涂地,但项羽仍然有机会重返江东、东山再起,然而,此时的项羽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选择了拔剑自刎。
他在自刎前,对身边人这样说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即便是到了最后,项羽也不懂得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固执地认为:
这一切都是“天亡我也”。
这是可怜,亦是可悲。
英国作家塞·巴特勒曾说:
“无知的真正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
人一无知,气象就没了,天地就小了。
无知是一种固执的自我感觉良好,它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地麻痹着人的神经,吞噬着人的智慧,最后让人堕入深渊。
02
认知,决定人生高度。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台词:
“一个人要往远处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开阔眼界是一种成长,而成长的根本便在于升级自己的认知。
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1300多年前,一位柔弱的僧人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开始了西行之旅。
他,正是被鲁迅先生称为“舍身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些有关佛家义理的争论。
到了唐代,争论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义理混淆、互相攻讦的情况。
玄奘有志寻求准确的义理解读,统一佛教纷争,心中便产生去印度求法的想法。
他联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
其他人都断绝了念头,只有玄奘仍不屈服。
他一方面学习梵语,一方面磨练意志,最后下决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5岁的玄奘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玄奘备历艰辛,九死一生,却从未考虑过回头。
这是因为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
到了印度的玄奘备受欢迎,但他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苦研佛经,直至大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
17年后,玄奘取得真经回归大唐,被唐太宗以国礼迎回长安,开启了中土佛教的新篇章。
一个真正有认知的人,不仅眼界开阔、格局远大,他们更能在遭受危难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至峰回路转。
《菜根谭》有言:“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认知。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对问题的认知才是问题。
须知,认知是一个人格局的宽度,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高度。
03
自知的人生才完美。
《吕氏春秋》有言:“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人;
而那些犯错之人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本身不知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
自欺欺人只会故步自封,为人自知方能有所进步。
美国上将艾森豪威尔还是士兵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军官前来查岗,突然看见艾森豪威尔戴的帽子很大,大得都快把他自己的眼睛给遮住了。
于是军官便问:
“你的帽子怎么这么大呀?”
艾森豪威尔答:
“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头太小了。”
军官又问:
“头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了吗?”
艾森豪威尔接着回答说:
“我母亲教导我,一个人如果遇上点什么,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的什么方面找问题。”
这份主动了解自己的思维让军官对他赞叹不已,也正是这份思维让其一步步成为了五星上将,最终成功登上总统宝座。
自知之人会主动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态度。
《论语·子罕》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这四种弊病:
不主观臆断,不绝对,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
而这些正是为人自知所需要的心态。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梁启超先生赞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
曾国藩早年做人做事往往过于刚强、固执,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有理。
后来,曾国藩于家中苦心研读为人处世之书,经过不断反思,终于大彻大悟,并立志重新做人、痛改前非。
“知其雄,而守其雌”,只有刚柔并济地做人,才能打开困局、重获新生。
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
“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而这些转变,都是建立在曾国藩对于自己的认识之上。
古希腊人将“认识你自己”刻在了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
苏格拉底也曾说: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认识自己,就是直面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活出自在真我。
思考,是我们了解世界、亲近自己最简单便捷的方法。
我们总认为人生是未知的,甚至将人生的成败归咎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人生的成败,一直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告别无知,让愚蠢与你无缘;
提升认知,让格局成就梦想;
为人自知,让灵魂始终清醒。
要知道,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