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篆刻讲堂一百一十三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改以石如为名,字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布衣,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邓石如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开始用隶书笔法写篆书,给予后世学习篆书者以很大的启迪。清末书法家康有为曾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即秦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语出《广艺舟双楫·说分篇》)。足见其在篆书之上的贡献。
在篆刻方面,邓石如初学何震、梁袠。印谱中有“一日之迹”、“折芳馨以遗所思”等印,就是其早年摹刻梁袠的旧作。我们来看看其早期的摹梁袠作的“一日之迹”,何其后期所刻的“一日之迹”的不同。
一日之迹
一日之迹
其在篆刻上的成功,与其书法在篆书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他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之上,也是他之前篆刻家所未做过的新事。特别是朱文印,更有创造性的发展。其曾经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刻过“乱插繁枝向晴昊”七字印,边款刻“两峰子画梅,琼瑶璀璨;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绩语堂论印汇录》)“刚健婀娜”是邓石如自己所下的评语,后世印人认为此评语来概括其艺术风貌再恰当不过。
邓石如篆法印法成名之后,全国印学界靡然成风,纷纷效法之,徽派旧体,几乎少有问津者了。以此有很多人说,邓石如也是安徽人,其印学又是以学习何震、梁袠为起点,应该属于徽派。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邓石如的印,运用自己的篆法,开创新体,不能归为任何一派,世称“邓派”比较适宜。
我们要了解一点历史上的地理知识,明代的时候尚未设置安徽省,明代有江南省,清代康熙六年即公元1726年始置江苏、安徽两省,所以从明代何震为始的徽派,或称为黄山派、新安派,指的应是徽州地区,不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庆在内。
邓石如的印法,给予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称为“邓派”似乎更为的妥帖。称为“新徽派”、“后徽派”,也是可以的。当然在后世的印人中亦有些极端之人,只承认邓石如是“徽派”,而将其以前两百多年徽派印学历史都不算,是可笑的。可以说“徽派”篆刻是邓石如印学的基础,但是邓石如其后的印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徽派”的范畴。
明清流派篆刻,明代是“徽派”引领的时代,清代康雍乾嘉则是“浙派”兴起、“邓派”闪耀的时期。三派是明清流派篆刻的重要代表。“邓派”的这个名称,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熙载最早提出来的。这一派的印学家亦是层出不穷,除吴熙载外,还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当然其中赵之谦自己是不承认其专学邓石如的。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清代篆刻以“浙派”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仍有西泠印社活跃于印坛,引领印坛。但邓石如个人对印学的贡献,其书法的贡献,都是极大的,其派系未成大观,有很多原因。虽然其弟子、或者其一派人数比之“浙派”远远不及,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印学的传播以及对后世深深的影响。
印文:清素堂
边款:念其家计清素。壬午南巡诏也。文穆公感主知。名其堂以训子孙。第五镠请古浣邓琰篆。乾隆庚子夏。
此方印章我们从边款谈起,隶书的边款,隶书入篆,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革新。这里的隶书入篆是隶书笔意写法入篆,由此我们亦可知道邓石如在隶书上的造诣定是颇深的,虽然未到创体立派的境界,亦是很高的,这里我们可以稍微的领略些许其隶书的风姿。这也是篆刻艺术的独到之处,其中融入了很多书法、古文字、历史的东西,简单的一方印石,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确实极其深厚的。
从印面上我们看到这是一方细圆朱文印。但是其中的篆法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清”字“青”部上部的弯折处理与三点水的弯折处理还是近乎古法的篆法的。但是在“素”字、“堂”字的弯折处理上却是更加的符号化与图形化,此处的篆法更像是一种画法,尤其是其中圆形的处理,既有相似的呼应,又每一处都有细微的变化,如此的处理是很考验作者的功力的,稍有处理不好,便有拼凑之嫌疑。如今很多学印之人,在设计印文时都会有如此问题,就是将名家的一些经典的单字处理熔于一印,却忽略了几字之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而邓公此印是很好的诠释,在篆刻设计的求变时的符号化、图形化处理时要注意的东西,那就是协调性和整体性。
这是一方两面印,印文:承学堂·两地青磎。边款:石如笔。庚子秋。
两面印,即印石上下各刻一印,一般情况为一朱一白。边款一般刻在左侧。(关于边款款式款向可以查找下我们过去专门介绍的文章,这里不累述)。
白文印“承学堂”,此印面的章法可以归入巧拙之中,但是与以大巧若拙为最大特色的浙派的蒋仁不同的是,邓石如的巧大都体现的长笔画的刚直之上,是以工来表现的,而拙的处理在一些细微之处,例如“堂”字中心两处留红的看似歪斜,却又极具图形化的处理,又比如一些粘连与笔画末端的处理。笔者理解是以长而刚直的笔画来体现“承”,其余来体现“学”之古。
相对而言朱文印“两地青磎”则是十分的规矩与柔美,但是比之一般的圆朱文印,这种偏丰腴的设计更加的厚重,却又不失爽利,很好的体现了邓石如刚健婀娜的印风。其中的篆法,我们可以与之上的“清素堂”作下 比较,是更加的一致的,而没有弯折到大曲的变化。特别是可以比较一下“青”字头部在两印中的不同。
边款,行草的边款,写意大气,如同一幅山泼墨水画后的落款一样。以巧拙勾画山峰,以爽利体现流水,一方两面印让人如同欣赏一幅山水画一般,足见方寸天地,包罗万象。
我们再附上几方邓石如的作品,明日我们将继续介绍邓石如的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