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篆刻讲堂一百一十三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改以石如为名,字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布衣,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邓石如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开始用隶书笔法写篆书,给予后世学习篆书者以很大的启迪。清末书法家康有为曾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即秦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语出《广艺舟双楫·说分篇》)。足见其在篆书之上的贡献。

在篆刻方面,邓石如初学何震、梁袠。印谱中有“一日之迹”、“折芳馨以遗所思”等印,就是其早年摹刻梁袠的旧作。我们来看看其早期的摹梁袠作的“一日之迹”,何其后期所刻的“一日之迹”的不同。

一日之迹

一日之迹

其在篆刻上的成功,与其书法在篆书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他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之上,也是他之前篆刻家所未做过的新事。特别是朱文印,更有创造性的发展。其曾经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刻过“乱插繁枝向晴昊”七字印,边款刻“两峰子画梅,琼瑶璀璨;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绩语堂论印汇录》)“刚健婀娜”是邓石如自己所下的评语,后世印人认为此评语来概括其艺术风貌再恰当不过。

邓石如篆法印法成名之后,全国印学界靡然成风,纷纷效法之,徽派旧体,几乎少有问津者了。以此有很多人说,邓石如也是安徽人,其印学又是以学习何震、梁袠为起点,应该属于徽派。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邓石如的印,运用自己的篆法,开创新体,不能归为任何一派,世称“邓派”比较适宜。

我们要了解一点历史上的地理知识,明代的时候尚未设置安徽省,明代有江南省,清代康熙六年即公元1726年始置江苏、安徽两省,所以从明代何震为始的徽派,或称为黄山派、新安派,指的应是徽州地区,不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庆在内。

邓石如的印法,给予后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称为“邓派”似乎更为的妥帖。称为“新徽派”、“后徽派”,也是可以的。当然在后世的印人中亦有些极端之人,只承认邓石如是“徽派”,而将其以前两百多年徽派印学历史都不算,是可笑的。可以说“徽派”篆刻是邓石如印学的基础,但是邓石如其后的印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徽派”的范畴。

明清流派篆刻,明代是“徽派”引领的时代,清代康雍乾嘉则是“浙派”兴起、“邓派”闪耀的时期。三派是明清流派篆刻的重要代表。“邓派”的这个名称,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熙载最早提出来的。这一派的印学家亦是层出不穷,除吴熙载外,还有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等。当然其中赵之谦自己是不承认其专学邓石如的。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清代篆刻以“浙派”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仍有西泠印社活跃于印坛,引领印坛。但邓石如个人对印学的贡献,其书法的贡献,都是极大的,其派系未成大观,有很多原因。虽然其弟子、或者其一派人数比之“浙派”远远不及,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印学的传播以及对后世深深的影响。

印文:清素堂

边款:念其家计清素。壬午南巡诏也。文穆公感主知。名其堂以训子孙。第五镠请古浣邓琰篆。乾隆庚子夏。

此方印章我们从边款谈起,隶书的边款,隶书入篆,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革新。这里的隶书入篆是隶书笔意写法入篆,由此我们亦可知道邓石如在隶书上的造诣定是颇深的,虽然未到创体立派的境界,亦是很高的,这里我们可以稍微的领略些许其隶书的风姿。这也是篆刻艺术的独到之处,其中融入了很多书法、古文字、历史的东西,简单的一方印石,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确实极其深厚的。

从印面上我们看到这是一方细圆朱文印。但是其中的篆法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清”字“青”部上部的弯折处理与三点水的弯折处理还是近乎古法的篆法的。但是在“素”字、“堂”字的弯折处理上却是更加的符号化与图形化,此处的篆法更像是一种画法,尤其是其中圆形的处理,既有相似的呼应,又每一处都有细微的变化,如此的处理是很考验作者的功力的,稍有处理不好,便有拼凑之嫌疑。如今很多学印之人,在设计印文时都会有如此问题,就是将名家的一些经典的单字处理熔于一印,却忽略了几字之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而邓公此印是很好的诠释,在篆刻设计的求变时的符号化、图形化处理时要注意的东西,那就是协调性和整体性。

这是一方两面印,印文:承学堂·两地青磎。边款:石如笔。庚子秋。

两面印,即印石上下各刻一印,一般情况为一朱一白。边款一般刻在左侧。(关于边款款式款向可以查找下我们过去专门介绍的文章,这里不累述)。

白文印“承学堂”,此印面的章法可以归入巧拙之中,但是与以大巧若拙为最大特色的浙派的蒋仁不同的是,邓石如的巧大都体现的长笔画的刚直之上,是以工来表现的,而拙的处理在一些细微之处,例如“堂”字中心两处留红的看似歪斜,却又极具图形化的处理,又比如一些粘连与笔画末端的处理。笔者理解是以长而刚直的笔画来体现“承”,其余来体现“学”之古。

相对而言朱文印“两地青磎”则是十分的规矩与柔美,但是比之一般的圆朱文印,这种偏丰腴的设计更加的厚重,却又不失爽利,很好的体现了邓石如刚健婀娜的印风。其中的篆法,我们可以与之上的“清素堂”作下 比较,是更加的一致的,而没有弯折到大曲的变化。特别是可以比较一下“青”字头部在两印中的不同。

边款,行草的边款,写意大气,如同一幅山泼墨水画后的落款一样。以巧拙勾画山峰,以爽利体现流水,一方两面印让人如同欣赏一幅山水画一般,足见方寸天地,包罗万象。

我们再附上几方邓石如的作品,明日我们将继续介绍邓石如的篆刻作品。

(0)

相关推荐

  • 读印: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儿?

    稍有空闲,整理了一下前面发过的"读印"系列文章,竟然已经有八十多篇了.依照计划,我们的明清流派印打算学习180方,任重道远,于是翻检名家们的印作,再梳理一下,这一梳理不打紧,竟然发 ...

  • 咬字嚼印 | “气”与“氣”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篆书边款应该怎样刻?

    [大泽篆刻],大泽,姓喻名泽,字滋润,号大泽,语石轩主人,四川巴中人(平面设计师,广州黄埔书法家协会会员). 今人篆刻,印章边款或切.或冲,字体常采用楷书.隶书入石. 行书.草书者少,篆书更少,因为印 ...

  • 篆刻观察——饱受争议的徐三庚

    徐三庚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不算太高,后世专门取法其篆刻的亦寥寥无几,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部分作品过于"让头舒足",讥者评为"野孤禅".纵观徐三庚印谱,这类作品存 ...

  • 清代篆刻家蒋仁篆刻讲堂一百

    清代篆刻家蒋仁(1743~1795),本名泰,字阶平,后于扬州平山堂得古铜印一钮,印文"蒋仁",于是更名蒋仁.说到这里,看了我们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应该觉得有些熟悉的感觉,不错,这个故 ...

  • “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篆刻讲堂一百六十三

    关于"巧"与"拙"的审美观念,我们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先秦的老子.其"大巧若拙"一说是我们所熟知的.老子的这种辩证的思维对我国古典传统美 ...

  • 蒋仁与邓琰篆刻讲堂一百一十二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一段时期是印学界人才最盛.百花齐放的时期,特别是西泠印派(或称浙派)称雄这印坛百多年时间.新安派程邃去世在浙派开山始祖丁敬出生前四年,而丁敬去世之后,当黄易与奚冈名声日隆之后 ...

  • 清代篆刻家黄易(二)篆刻讲堂一百零二

    清乾隆九年十月十九日,黄易出生在浙江杭州钱塘县武林门外散花滩上湖墅黄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贤孝世家,可谓"文献传家,风雅一门". 黄易生于杭州,但是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是游历在外 ...

  • 【篆刻讲堂】识印(十三)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 ...

  • 天妒英才清代篆刻家张辛,张辛篆刻精选,附原石印蜕赏

    张辛字受之,海盐人,芑堂从子.曾为张叔未先生刻印,先生极赏之.先生为东南 宿,清仪阁中收藏金石文字甚富,受之得窥珍秘,其业日进.后客京师,刻杨椒山谏马市疏,工峻,殁于松筠庵.--叶铭<再续印人传 ...

  • 第一百一十三个故事——致清明的第十三封信

    清明: 夜晚我站在院子里看星星,抬起头是一个很凝重的过程,我深呼吸一口气.飞行的航班眨着眼睛闪烁不定,繁星却绣得到处都是.蛤蟆嘀咕了很久,猫也厌烦哈着欠,盆栽里的植物低沉不语.大约风太过寂寞,就连传播 ...

  • 【篆刻讲堂】汉印的基本特点(二)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

  • 万历年间的篆刻美学观之自然天趣说篆刻讲堂九十

    沈野的"自然天趣说" 艺术贵于自然,这种说法是自老庄以来我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美学观.在明代流派篆刻艺术兴起时,沈野提出了"自然天趣说",但是却比之传统的艺术贵于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