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早识别,溶栓不错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脑心健康管理师”
ID:ZGCZJKGLS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脑卒中一旦发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是恢复血流的措施之一。早期迅速识别脑卒中患者是关键,由于公众缺少卒中识别的相关知识,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溶栓的时机。
卒中院前识别
早期迅速识别脑卒中患者是关键。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则需要立即拨打“120”前往具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以上这些症状轻者往往会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忽略,认为只是暂时的、过一会就好,结果延误治疗造成瘫痪甚至昏迷等永久性的伤害。
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6小时内,越早越好。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
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患者完成头颅CT、心电图、血液采样等检查。并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和用药史,排除禁忌症,力争最大限度的减少溶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医生经过判定符合溶栓指征,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就会开启溶栓治疗。
溶栓期间医护人员会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且在溶栓24 小时后,给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溶栓后的观察重点:
01
出血
溶栓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严密监测患者牙龈、鼻腔、粘膜有无出血。当患者溶栓后24小时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现象,提示有脑出血的可能。
02
再灌注损伤:
缺血缺氧数小时,血管内皮和血脑屏障受损害,会形成颅内高压。当患者出现困倦、视乳头水肿、头痛、呕吐,提示可能为颅内高压。
03
过敏反应:
发生率低,但仍有发生的可能性。表现为: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胸闷、意识淡漠、面色苍白和皮肤瘙痒等症状。
溶栓后24小时内护士遵医嘱将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以上症状,护士会立即汇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温馨提示:
患者术后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态,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急性脑梗死的损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24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