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一)
新安医学历史悠久,名医众多,医著宏富,学派纷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王氏医学第6代传人王键教授,醉心新安医学研究多年,见解独到,成果丰硕。王键教授将新安医学总结为三个“8”,即800年历史,800部著作,800位医家。早在2012年王键教授带领的团队,曾在《中华中医药杂志》连载12期“新安医学系列讲座”,全面阐述了新安医学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学术特色,临床经验。今应广大读者要求,分期陆续转载。
作者:王键 牛淑平 黄辉
编辑:杨葛巍
校对:卜菲菲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启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黄山脚下的古徽州,宋代定名徽州前曾称新安,是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南宋朱熹在著述中常以“新安朱熹”署名,曾题“新安大好河山”,引以为豪,“新安学术”由此滥觞。有明一代以至于清,医学被视作儒家学术,“学而仁则医”与理学一起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而直辖之地风气尤甚。作为“朱熹桑梓之邦”,在新安理学的熏陶下,宋代以降包括医学在内的徽学文化蔚然兴起。据考证[1-4],新安一地自宋迄清见于史料记载的医家达800余人,医学论著达800余部。在这些医家的医著中,每每效仿朱子以“新安”称址,以明其学术之“地道正宗”,非一般三教九流之类可比。如明代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等医家著述均署名“新安某某”,又有医书径以“新安”名之,如清代汪廷元著有《新安医案》。清代文人高学文为新安名医汪春溥《伤寒经晰疑正误》一书作序曰“闻天下名医出在新安”[5];许承尧撰民国《歙县志·王漾酣传》载:清代当地名医王谟“幼承家学,专精医术,远近求医者咸归之,称新安王氏医学”。[6]由此,1978年安徽省歙县卫生局在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王任之倡导下,开展了新安一地的医学成就研究工作和展览活动,率先明确地提出了“新安医学”这一新名词。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首先是由它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所决定的。其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医家众多、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和影响深远四个方面
1儒医辈出,世医不绝
2文献宏富,名著林立
仅在数量上新安医著丰富而全面,更有许多文献创下了医学史之最,如南宋张杲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10卷,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大量医学史料的医史传记类著作;明代江瓘所著《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明代吴崑所著《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专著;明代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开错简流派之先河;清代郑梅涧所著《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近代中医所推崇的“全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中,出自新安医家之手的就有明代徐春甫所著的《古今医统大全》、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和程杏轩所著的《医述》三部。《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65门、185万字,卷帙浩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各科、本草方药及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大型医学全书,概括了明代以前我国重要医学典籍和医学成就;《医宗金鉴》共90卷15种,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大型教科医书;程杏轩辑成的《医述》16卷,不仅开阔了临床思路,而且便于对照和查找,开节录诸家医论之先河。此外,明代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清代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吴澄(康熙、乾隆年间)所著《不居集》,迁徙苏州的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都是临证习医者的必备参考书,并被中医高等院校编入教材
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新安医学的未刊本。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新安名医,平生忙于诊务,无暇顾及整理医术心得,但其处方及临床经验等,往往为门徒收集珍藏。20世纪末叶当地省市中医界曾抢救性地整理出版了一部分新安医学未刊本,如《王仲奇医案》等;但至今仍有不少新安珍本尚在民间未曾问世,这些遗产都是有待整理研究的宝贵资料,如歙县黄氏妇科第十八代传人黄予石,著有《妇科衣钵》、《妇科秘要》、《临床验案》三书(后二部于抗日战争年代轶失),未刊行,由昆孙黄竹泉秘藏至今。
3创新发明,学说纷呈
新安医学是地域性、综合性的学术流派,其传承(规律)表现为动感的多流线状态,各家师承统绪俨然可寻,各门人、私淑衣被天下,学术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少新安医家是中医学各家学术流派中的关键人物。如明代汪机(1463-1539年)是温补学派的重要人物,方有执(1523-1599年)是伤寒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吴崑〔1551-1620年)是医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明末清初汪昂(1615-1694年)是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代叶天士(约1666-1745年)是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新安医学的学说观点在各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新安医家结合临床,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创见,临床上形成了圆机活法、用药轻灵为主体的多种风格,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学说已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明代汪机“营卫论”和“固本培元”思想,陈嘉谟(1486-1570年)的“治疗用气味论”,孙一奎(1522-1619年)的“太极命门说”,方有执的“伤寒论错简”说,吴崑的“针方一理”说,清代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吴澄(康乾年间)的“外损论”和“理脾阴”学说,程国彭(约1660-1735年)的“八纲辨证”和“医门八法”,郑梅涧(1727-1787年)的“养阴清肺”说,余国佩(晚清)的“燥湿为本”说等,虽各为一家之言,但这些论述深说博论,不乏创义,观点鲜明,立论独特,议论有理有据,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对明清以来中医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交流传播,影响深远
新安医学在中医学术交流和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其影响无远弗届,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医家丹波元胤所著《中国医籍考》中,共收载新安医家63人,医籍139部[12]。尤其是朝鲜、日本两国,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了大量的新安医学知识,而且整本翻印刊刻新安医家的许多重要著述,有些版本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新安医学对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新安医籍外传的时代以明清两代为主,这一时期东传的新安医籍不少于30种,主要有:南宋医家张杲《医说》;明代医家汪机《石山医案》,江瓘《名医类案》,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孙一奎《赤水玄珠》、《生生子医案》,吴崑《医方考》;清代医家汪昂《本草备要》等等。明清以来,新安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一直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