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的十个功臣,最终都怎样了?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决定干一件要么成皇要么败亡的大事!他带着一帮将领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东门青龙,西门白虎,南门朱雀),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记载:“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

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差一点被李元吉夺去小命,幸好尉迟恭及时赶来一箭射死了李元吉,救下了他。这是李世民一生中最胆战心惊的大事,被称为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从此带领唐朝走向盛世。

那么跟随李世民参与政变的这十个功臣都得到怎样的结局了呢?

第一、长孙无忌——最惨的结局

长孙无忌,鲜卑族,本不姓“长孙”,此姓是孝文帝赐的族姓。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兼大舅哥,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二人是少时好友,布衣之交。

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无忌是第一个劝说李世民行动的人。

当时他听到房玄龄提出发动政变时,正中下怀,就立刻进入李世民的卧室劝说李世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封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册封他的胞妹长孙氏为皇后。在征讨罗艺时,李世民让长孙无忌担任行军总管。

接着让他任吏部尚书,定他为第一功臣,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长孙无忌顶着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头衔,倍受尊崇,甚至可以随意出入唐太宗的卧室,在众大臣中属于第一牛人。

不久李世民加封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宰相之职),长孙无忌以盈满为诫,提出辞相。但唐太宗却将他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属于高级官位从一品,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用操心费力。

六年后拜为司空,多次推辞被驳回。

过了四年,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一再推辞,唐太宗终作罢。

到了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官升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袭封赵国公。

次年,唐太宗命阎立本为24功臣画如真人大小般的画像,还令人挂在凌烟阁供后世瞻仰,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立储之争时,长孙无忌支持晋王李治,李治成皇太子时,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唐太宗崩的前一年,让长孙无忌当了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太宗卧榻留遗命,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顾命大臣辅政李治。太宗病危时,召长孙无忌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脸,哽咽不止,太宗把后事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因担忧长孙无忌的安危,特意叮嘱褚遂良说:

“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能得到天下,无忌功不可没。你辅佐朝政一定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进谗言的人陷害他。”不久,太宗崩。

李治上位,对长孙无忌敬重有加,授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长孙无忌也没有走出这个圈。

在辅佐李治时,他两步走错:冤杀吴王李恪,被李恪临死前怒骂弄权,咒骂他的家族会走向覆灭;另外长孙无忌因反对“废王立武”,受武则天记恨,遭到其背后集团的报复。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长孙无忌最终被武则天集团的中书令许敬宗诬陷至死。他不但被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而且连累家人,儿子长孙冲、长孙涣等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今两广)。

“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的堂弟长孙铨,李世民的驸马,也受牵连被流放巂(xī)州(今四川西昌),赐死在当地。

长孙无忌堂兄的儿子常州刺史长孙祥,刑部尚书,受连罪在雍州被绞死。

长孙无忌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被袁公瑜逼令自缢,接着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将他陪葬昭陵。

《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初,无忌自作墓昭陵茔中,至是许还葬。

长孙无忌,文武全才,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位高权重,但不比霍光的专权,他最终却落得凄惨结局。不过在唐太宗在活着时念及他的功劳,一直保他富贵显达。

第二、尉迟敬德的结局——享尽荣华寿终正寝

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都是唐朝的第一功臣。

“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旧唐书》

尉迟敬德的结局是最好的,荣华富贵名利双收,后世将他与名将秦琼一起尊崇为“门神”。

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第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后来拜上柱国、鄂国公。58岁时,请求回家养老,恩准,授开府仪同三司。显庆三年(658年)去世,享年64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敬德的功勋泽被后世,长子尉迟宝琳,上柱国、卫尉少卿、鄂国公,子孙后代无尽荣耀。

尉迟敬德打铁匠出身,高大勇猛,粗中有细,为人仗义。

刘武周的降将,跟随李世民后,得到信赖。唐军将领们怀疑尉迟敬德假投降,必然会叛离,把他关进小黑屋。李世民得知立刻释放了他,带他来到自己卧室,赏赐给他金银珠宝并让他自己决定去留,而且太宗向他保证说,不会听信谗言迫害忠臣良将的。尉迟敬德择明主而栖,选择留下。

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花重金收买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果断拒绝。当李元吉跑到李渊那里诬陷尉迟敬德,诱使高祖下令把尉迟敬德咔嚓时,李世民奋力劝谏,终救出他。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日夜劝李世民政变;将李世民从死亡的边沿拉了回来;制止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人的救驾造事。当时他们在玄武门杀死了屯营将军,眼看要血流成河时,幸好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及时赶到,使他们明白主子已死,四散而逃了。

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去李渊那里善后,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执武器,面对唐高祖的问话:“今天发动叛乱的是谁?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得很完美,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想让李渊赦免李世民,进一步封李世民为太子。

他说:“由于太子、齐王发动叛乱,秦王派兵杀了他们,他担心皇上受惊,派我来执勤警卫。”唐高祖放心,果然封李世民为太子。

时议者以建成等左右百余人,并合从坐籍没,唯敬德执之不听,曰:“为罪者二凶,今已诛讫,若更及支党,非取安之策。”由是获免。——《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对当时李世民的顺利继位起了很大作用。

尉迟敬德之所以结局很好,这和他的知错就改和自保能力有很大关系。

1、尉迟敬德知错就改,时时警醒自己。

一次太宗摆宴时,尉迟敬德在座次上争名利,他对坐在自己上位的一名朝廷官员暴怒,任城王李道宗劝解时被尉迟敬德一拳差点打成瞎子,觉了太宗的局,太宗气得罢宴。

太宗教导并警告尉迟敬德说,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大都被诛杀,就怨高祖,决心一定要保全功臣。可是你做了官之后经常犯法,可是韩信、彭越被杀,汉高祖是无过的。治国,就要赏罚分明。你要严于律己,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

尉迟敬德听了马上悔过,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再也没有因鲁莽触犯过龙颜。

2、尉迟敬德言行举止刚正,让进谗言者无懈可击,让太宗放心。

一天,太宗问:“有说你要谋反,为什么?”

尉迟敬德答:“我谋反是实!我跟随皇上南征北战,如今身上布满刀箭的痕迹。天下已定时就怀疑我谋反吗?”

刚说完就脱掉衣服置之地上,让李世民看自己身上的伤疤。太宗感动流泪,劝说让尉迟敬德穿上衣服,不再怀疑他。

3、退休后,当国家需要时,花甲之年的尉迟敬德仍旧挺身而出,不求回报。

当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让太子监国时。

尉迟敬德立刻上书进言请求出征。

唐太宗不让他再征战,让他以原来的官职身份行使太常卿职权,任左一马军总管,伴唐太宗左右到驻跸山打败了高丽。凯旋而归后,尉迟敬德回家养老。

第三、侯君集的结局——还未实施叛乱就被诛杀。

他是24功臣中唯一一个参与谋反的。

侯君集在讨伐吐谷浑,攻灭高昌上立下大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封他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迁右卫大将军。

侯君集这个人有头无脑,爱高调,居功自傲。灭高昌时对战利品中饱私囊,擅自流放人犯目无君主,被下狱后仍不知悔改,还心生怨恨和报复之心。

太子李承乾害怕自己被废,就让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拉拢侯君集商量对策,侯君集给出“玄武门之变”的模板,还列出计划,让李承乾依计谋反。

当侯君集的妻子洞悉后,劝他回头,不听。

侯君集还把谋反的事告知自己的老战友张亮,劝其加入,被张亮告密揭发。

李世民亲自审问时,侯君集死不承认。他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自保向皇帝检举揭发老丈人,还拿着侯君集造反的证据。侯君集百口莫辩,最后被以谋反罪处死,这是李世民首次杀功臣。

因其临死前哭求饶恕其家人,家人才免遭诛杀,但被流放至岭南。侯君集落得这样的结局也是咎由自取。

第四、张公谨——结局完美

秦王府幕僚,当李世民对政变犹豫不决时,用龟壳占卜是否行动,张公瑾直接把龟壳扔掉,竭力劝说,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政变当时他就埋伏在玄武门外。当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不知主子已死,率军救驾,拼杀到玄武门。

张公谨大力士一个人就把大门牢牢关死,把这一干人等挡在门外,使他们最终溃散,避免了团队不必要的流血。

张公谨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让他出任代州都督(军事长官),封定远郡公。

当李靖攻打东突厥时,李世民让张公瑾担任行军副总管。凯旋而归,张公谨被进封为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终年39岁,被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第五、刘师立——受“罗艺叛乱”的牵连差点掉了脑袋

他参与密谋玄武门之变,升为检校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平定燕郡王罗艺叛乱;他曾和罗艺是好友,被人弹劾参与叛乱,受到牵连,被除去名籍,其实被冤枉。

刘师立将功补“过”,选择对党项和吐谷浑主动出击,大获全胜。李世民改任其始州刺史,因其是藩邸旧臣,又被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谥号肃。他的结局还算可以,也是寿终正寝。

第六、公孙武达——以身殉职

公孙武达豪爽仗义,一生都在战场厮杀,起初跟李世民攻打刘武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战功赫赫,一直平步青云被升任后为秦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

玄武门之变后,任肃州刺史。当突厥兵来犯时,率军抵抗,一举完胜,被封为左监门将军。后来平叛盐州的突厥叛乱,结果了突厥统帅可逻拔扈的小命,因功晋封东莱郡公。

永徽年间在担任右武卫大将军时,死在岗位上,赠荆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谥号壮。

公孙武达活得轰轰烈烈,死得惊天动地。

第七、独孤彦云——英勇牺牲

独孤彦云出生在军旅世家,他爷爷李屯是隋朝的上大将军。他父亲独孤楷,是隋朝右卫大将军。独孤彦云骁勇善战,政变时,他埋伏在玄武门之外,协助李世民平定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势力。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和他结为儿女亲家,把自己的第14女安康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独孤谋。

让他出任幽州都督、溧阳郡公。

不幸的是当他和东突厥颉利可汗对战时,英勇牺牲。陪葬于昭陵,图形凌烟阁,供后世瞻仰。

第八、杜君绰——结局圆满

杜君绰在恭帝杨侑当政时参加义军,后来投靠李世民参加征讨各路军阀的战斗,在讨伐刘武周等军阀时立过大功。

参与玄武门政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因功被封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让他任忠武将军,行左监门中郎将,加护军,守卫多个宫殿。后来杜君绰任辽东道经略大使,率35万大军攻打高句丽,斩首3万班师回朝,加封左领军大将军。

杜君绰61岁死于禁庑之中,高宗下诏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第九、郑仁泰——荣华一生,寿满天年

16岁就参加晋阳起兵,跟随李世民,几乎所有战争都有他的身影,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

玄武门之变后,因功授游击将军、归政府统军,爵位归政县侯,食邑700户。

李世民让他守卫皇宫的安全,不久封为除丰浩府别将,进爵为归政县公,邑1000户。

贞观年间,迁左卫翊一府中郎将,宿卫宫城安全。

郑仁泰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李世民亲征辽东和高句丽时让他参战,战后封检校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稍后,转左屯卫将军,改封同安郡公,食邑2000户。

唐高宗时,授银青光禄大夫、灵盐二州都督,守卫西部边疆。后来入为右武卫大将军。

讨平铁勒时,郑仁泰为卢山、降水、铁勒三道大总管,总指挥官,带领薛仁贵讨平铁勒九部。当铁勒的思结、多滥葛等部向他投降时,他不接受,之前讨伐铁勒曾三战三捷,还杀死了拔野古的首领,他认为这次歼灭余部不在话下。

开始纵容士兵对铁勒部抢掠,致使他们出逃至大漠深处,不见踪迹,追赶时,唐军遇到暴风雪,14000骑兵差点全军覆没。为这事郑仁泰遭到弹劾,高宗当时并没有怪罪他。还让他出任凉州刺史,防止吐蕃来犯。不久还是被降职为左武卫将军。任职期间反思己过,再没出过事一直被重用。

唐高宗龙朔三年,郑仁泰在官舍去世,终年63岁,追赠代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唐德宗时期录大唐功臣。

十、李孟尝——善终

李孟尝因家道中落沦为饥民,走投无路跟随王君廓入山为盗贼,24岁归附李渊,成为李世民麾下大将。

参加玄武门之变,因功被授为右监门副率,赐物5000段,黄金500两。不久,封武水县开国公,食邑400户。

玄武门之变后,进封县侯,后因平定突厥有功,进封郡公。

高宗年间,74岁的李孟尝死在府中,陪葬昭陵。

结语:

李世民不像刘邦、朱元璋那样杀功臣,所以他们才有这样一个不错的结局。就算李世民杀功臣,所杀的也是确定谋反的,是罪有应得的人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