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汉代玉器好
汉初继承战国时代佩玉的系统,常把许多件不同的、佩玉如璜、璧、琥、珑等和串珠组成了“组佩”。有的还缀上玉刻舞女。后来佩玉的品种减少了。另一方面,西汉墓中出现一种心形玉佩,两侧有突出的透雕花纹,似乎是由玉鞢(板指)演化而来的。鞢是射箭时钩弦用的,原来是套在右拇指上,也叫做射决(玦),但汉时这种心形玉饰只作佩饰之用。实用品是有纹饰的玉器。汉代玉制容器,发掘出土的不多,只有西汉的2件高足玉杯,其一有谷纹装饰。传世的汉代玉容器较多,有耳环、奁、卮、洗等,但未必都可靠。如爪的佩觿,古人系于腰带上,用以解结,汉时玉觿常刻有花纹:有的在脊部透雕一组鸟兽纹,直达尖 端附近,可能已作为纯粹的饰物,不再是实用物了。汉代男女使用的笄,也有用玉制的。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汉代的文学及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比较显著,汉代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至汉代,礼仪性的玉器逐渐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汉代的玉器种类更加多样化,可粗略分为:日用品、艺术品、辟邪用玉、装饰品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等。
汉代佩玉的品种主要有各种透雕装饰的玉璧、玉璜、玉珠、玉人、玉环、玉管、玉觿等。特别是在艺术风格上,汉代玉佩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1983年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龙凤透雕玉璧”,中间好内饰一透雕龙纹,以充满张力的“S”形结构创造出一昂首挺胸、稳健有力的龙的形象。不难看出,龙的四肢及尾部的经营位置与构成处理并非仅以所表现对象为法度,同时也是以适合圆形的外框为条件的,故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件布局合理、虚实得当、结体有力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在汉代艺术的许多门类中都能看到,如汉代的瓦当装饰、漆器装饰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为后世的装饰艺术树立了典范,把它看做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经典风格也是不为过的,因为能够堪当经典之名的作品必须是无懈可击的,汉代艺术家确确实实地做到了。这件玉璧内饰以谷丁勾连云纹,排列规则有序,与充满动感的中 央龙纹形成对比,主次分明:璧的两侧各饰一透雕凤纹,对称布局,回首屈体作攀附之状。龙凤内部均以阴线刻勒,简洁明了,并无任何多余的赘饰,整件作品凸现出汉代粗犷豪迈的时代风貌。像这样的玉璧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礼仪用器了,而是作为组玉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出土时的排列关系看,与其相组合的玉佩饰件还有一件玉璧、玉璜、玉人和珠饰等32件不同材质的饰物,组成一长度约600厘米的组佩饰。
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探索和总结的制玉工艺程序已将完备,初步形成操作规范,玉雕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世历代玉雕技术,都可以在此找到渊源。此后直到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制玉工具逐渐向金属工具过渡,汉代以后,随着钢铁工具的大量运用,古代制玉工具基本已齐备。此后数千年在制玉工艺随数次起伏,但直至上世纪,制玉工具再无大的发展。制玉工艺则随着时代的潮流逐渐发展,充分反映各时代特色,但在基本工艺方法上也并未脱汉代玉器窠臼。
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汉朝都可谓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朵奇葩。汉代玉器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开始,一个使用者的身份,及对当时文化内涵的崇拜。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扶持。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玉材来源很丰富,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奠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以至“汉玉”一词几乎成了古代玉器精品的代称。
在玉器的造型塑造上,汉代的玉器工匠往往采用高度简洁,笼统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注重整体效果,表现或把握塑造对象的神韵、气势和音容笑貌,用简单有力的刻画,着力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现实的生活风貌。
汉代总体上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无论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还是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汉代社会黄老学说和道教文化非常流行,在汉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的驱动下,诸侯贵 族“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盛行,这导致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随葬玉器,而葬玉的盛行推动了汉代玉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