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病

昨天

什么叫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金元时代,李东垣就认为“病者,人之所苦”,也就是症状的意思。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医就逐渐进入了以症状为病的时代,主要体现的方式就是问诊。于《伤寒论》而言,代表是方证对应,作为中医入门还是不错的。
随着医学发现,到了现代,人们对病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病是由体检结果,指标异常、症状等等综合对比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于是人们在认识上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只要对证,就不管指标、体检结果如何,直接上药就行。另一派认为只对证还不够,还要看指标,体检结果如何,才能判断病是否达到好转。于是各自为了自身的理念、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开始了深入的医学研究。比如糖尿病,小建中汤证,按照方证对应,按理当服。按照西医理论,糖尿病不能吃糖(小建中汤有汤),是犯了禁忌的事。因此这对医生勇气、智慧、专业技术能力及非专业能力各方面要求非常的高。
随着临床案例的增多,发现有些人没有任何症状,但是指标有异常或者觉得自身需要调理,这时候病的概念逐渐就变成了调脉,也就是说脉上有了阴阳不平衡的现象,此时需要通过药物或者非药物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因此,我们如何下诊断,对病进行定性、定质、定量就决定了采取用什么样的方式的治疗疾病。
那么在《伤寒论》那个时代,是如何定义病的?至少病就是病,症状就是症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点。
在《伤寒论》中,病就是阴阳病了,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六种。阴阳和为本,阴阳不和为病,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汗吐下三法是调和阴阳之手段。所以有“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说。
在我们运用《伤寒论》这个过程中,从诊断的角度来说,常见的入门方法是问诊,是通过问诊来判断是否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种方法就好比高血压具有头晕眼花的症状,但是头晕眼花不一定有高血压,很多时候这种方法也是挺管用的。毕竟问诊这事,问多了辩证难,问少了不会辩证,刚刚好挺考验技术的。
而另外一种方法是先察色或号脉,通过脉象来判断是否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种方法见于《伤寒例》。在后世注解中,谈到脉法的注家很少。
以上就是病这个概念引申出来的问题,在《内经》有一套自身的命名体系,按照阴阳不和进行疾病命名,方便阴阳调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