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许多“无用”的人生选择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3期

好奇,永不止息

@文/ 依然

某次参与一公益组织破冰会,主持人让大家选三个关键词来介绍自己,轮到我时,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旺盛的好奇心”“因好奇而起的折腾”……最后一个留白,代表无法框定的现在和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是我对自己人生最坚定的注脚——无论呈现出来的状态在他人眼中是哪朵跳脱的奇葩,深植于地下的根肯定叫作“好奇”。

人类是好奇心几乎无穷尽的物种——我们为了探索和理解周遭世界所做的各种努力,远远超出了维系自身生命的需要。好奇心激发出强大的自驱力,驱使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也驱使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磨砥刻厉研究出种种良方,将我们的平均寿命从三四十岁提升至超过七十岁。按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话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自我创造的意愿和勇往直前的热情——也正是这与自我斗争的果敢和冲击,才能成为打破不可知的未来世界的开天动力。

对人类而言,好奇无疑是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对自身来说,则会给人带来意料之外的成长。

我做过许多“无用”的人生选择:为了确认检票员能否蹭到免费电影看,高考后去电影院撕了一个月票根;大学开淘宝店卖拍立得照片,没赚多少,但收获了一堆客户发来的爱豆美图;也曾一度疯狂地想搞辆煎饼车上街摊煎饼,后来估量一番,认清自己体力极限,只好作罢。后来机缘巧合接触公益,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类群体,那就都来试试:为视障人士进行内容识别,参与家庭暴力与性别暴力讲座,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上网课……

回顾这些经历,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好奇心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在大言不惭地沾沾自喜——虽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时间并没有浪掷。正是在不断地尝试与摸索中,我才能逐渐感知到世界丰盈的面貌,也保持一种较为敏锐的状态厘清自己的需要,所经历的种种共绘了我生活的底色,推动自身一步一步沉潜向前。

曾看到有人说:“之前闲着的时候虽然也没干过什么正经事,没发展什么特长,但凭借着一点好奇心天天沉迷各种搜索,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知识,看些类似Ted的演讲,听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前半句让我膝盖多少有些隐隐作痛。和极度杰出的探索者相比,大多数年轻人似乎少了点专注、机敏,对自己又不够狠——什么都感兴趣,却什么都不够深入。可换个角度看,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潜力者”,有着多路线发展的可能。因此,不必因为某一领域的暂时落后而沮丧,尽可以与自己和解,发展爱好,探索不同领域的交叉地带,摆脱一些固有的思想、感受、习惯、行为模式,让真实的自我引领我们去过更快乐、更真实的人生。

如果有什么称得上建议讲给年少的朋友听,大概是尽情施展你的好奇,去思考世界背后的复杂的机理,拓展知识的宽度,承认认知的边界,真诚地表达出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不必太过计较得失。“年轻时的眼界和勇气可以让人在年长时老得慢一点,可憎少一点,对年轻人的体谅多一点。”

健美的身材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好奇心和创造力也是如此。他们的产生大概不是守株待兔就能撞进口袋的。坚持不懈地观察并且探索身边世界,锻炼自己反思和沟通的能力,多问为什么,多去行动起来找答案,或许才是激活运气的不二法门。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刘博文 姚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