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的人文史观
写到历史深处,触到人文痛点。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 | 普朗特原创社
它是我国皇权时代宫廷架构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东汉之后,由于担心后宫淫乱,也为了保证皇家血脉的纯粹,所有的宦官都必须由阉人担任。一个名称落到这样一群人身上,反正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原本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但史上屡有宦官兴风作浪、玩弄职权,导致后来的皇帝不得不对宦官有所提防。在他看来,宦官就是用来打扫卫生、供人使唤的,其中几乎没啥良善之辈。这类人用作耳目,你将会闭目塞听;用作心腹,你将会被他肆意玩弄。更重要的,搞得不好,你玩命打下的江山都会葬送在他们手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期间病逝于沙丘宫。赵高蛊惑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密谋夺取皇位,并拉左丞相李斯入伙,篡改了发给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诏令,造成公子扶苏自杀,蒙恬入狱。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下,蒙氏兄弟相继惨遭杀害;之后他又设计杀死李斯并取而代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宰相之位的宦官;赵高本来打算自己当皇帝的,奈何文武百官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只好作罢。或许是东汉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幼年即位,年幼时,外戚掌权;年长后,皇帝想夺回权力,就要利用宦官夺权。宦官们一旦掌权,其亲属和党羽往往占据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他们制造一次次的党锢事件,把全国上下带入一片黑暗。汉末灵帝时,以张让、赵忠为代表的“十常侍”把持朝政,把宦官专权推向高峰。高到汉灵帝都来跪舔起宦官,他说:张常侍是我父亲,赵常侍是我母亲!十常侍之祸引起黄巾大起义爆发,致使东汉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唐朝前期尚可,中期后,无恶不作的大太监不是一个一个、而是成批量生产。他们前赴后继祸害朝政,动不动就制造逼宫惨剧,杀掉旧皇换新帝那是家常便饭。安史之乱后,他先是拥立肃宗取代玄宗,把玄宗打入冷宫;之后,他又逼死肃宗,杀伐皇室,指立代宗,以宦官之躯登上宰相之位。就是这个李辅国,对代宗说下了那句被记入历史教科书的话: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从开国那天起,朱元璋就对宦官有着极为严苛的限制。
有一次,一位老太监完全出于好意,指出公文中的明显错字。朱元璋知道他说得对,但仍然立即下旨,将他遣送回老家,并严令终生不得再用。这些人日夜相随,小忠小信就足以获得皇帝的信任,时间久了,就会窃取权力干涉政事,逐渐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他立法不允许宦官干预朝政,还规定以后的宦官不能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让人造了一块铁牌立于宫中,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当时有一名很识时务的御用监,名叫杜安道,他严格遵守朱元璋的禁令,从不跟宦官来往,也对政事闭口不谈。尽管朱元璋很喜欢这位宦官,却从未优待过他,后来还将他降为光禄寺卿。他不仅告诫后辈,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为的就是让宦官没有窃取权力的机会。洪武末年,朱元璋再次整顿宦官机构,明确规定宦官的职责、品级和待遇,并将其写进《皇明祖训》,其中规定:
宦官不得兼任文官武将,不得穿外臣的衣服,官职不能超过四品。
协助制定宦官规则的大臣建议给宦官的俸禄为月米三石,朱元璋直接削为一石。理由是,宦官的衣食住行都由宫内负责,也花不了什么钱。这些规定倘若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宦官几乎不可能到达权力的上层,自然也就没有祸乱朝政的机会。然而,朱元璋殚精竭虑为后辈谋划,后辈们不仅没有遵守这位开国皇帝留下的规矩,还反其道而行之,让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朝代。在对待宦官的态度上,朱允炆严格遵守他爷爷定下的规矩,将宦官视为奴仆,甚至更为严酷。没想到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发起了战争。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得朱允炆自焚,最终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据载,宦官们经常泄露军机给朱棣,甚至跑到朱棣军中当向导。攻破南京城之前,城内空虚的消息也是朱允炆身边的宦官们传给朱棣的。他们忍气吞声地活着,如今有藩王谋反,这对他们来说是翻身的好机会。一方面,就算换一个皇帝,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很难更差;另一方面,如果能帮助朱棣成功登顶,则极有可能改善他们的群体命运。但他更记得的,是一直跟在他身边、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心腹太监。譬如王狗儿,虽身为太监,却骁勇善战,他不仅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后来还曾出征瓦剌。还有七下西洋的郑和、出使西域的侯显、前往暹罗的李兴、巡视陕甘的马靖等等,他们虽然都是太监,朱棣用起来却得心应手。更何况,他即位以来,最担心的就是朝中有人指控他是篡逆得来的,是乱臣贼子。即便没了忠于前朝的旧臣,他也很难完全相信身边的这帮新人。于是,一个制度化使用宦官的构想在他脑海里酝酿成形了。
宦官虽然是内廷中人,但管理机构原本是外廷的吏部。
朱棣最先干的事,是将宦官的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内廷的司礼监。他接着继续“破旧立新”,打破他老子定下的规矩,不仅允许宦官识字,还专门设立了内书堂,供宦官们学习。但鉴于锦衣卫属于外廷,朱棣总觉得用起来没那么畅快,于是,他又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东厂。这是完全由宦官构成的一个特务机构,其权力居于锦衣卫之上,可以不顾律法,随意监督和缉拿大臣和平民。东厂的设立,含有朱棣想要防人之口、甩掉“篡逆”帽子的初心,更是他宁信宦官不信百官的扭曲心理的体现。东厂肆虐时,宦官们的干预深入到明朝肌体的方方面面。经过朱棣和后来几位皇帝的重构,司礼监不仅总管宦官事务和特务机构,更具有了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奏章和文件、代批皇帝意见、代传皇帝谕旨等的权力。这个职位比香饽饽还香,皇帝自然要任命最贴心的宦官来担任。朱元璋痛心疾首、苦心孤诣想要杜绝的局面,就这样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旦皇权更迭,皇帝懒于朝政、贪图享乐,那么借助这个制度架构,宦官群体的为非作歹、甚嚣尘上,任谁想挡也挡不住。
毫无疑问,这套制度在帮助朱棣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祸乱朝纲、贻害天下,最终把明朝推向覆亡,把阉宦之患发展到三千年历史的极致。他在明宣宗时被派去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他被任命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宦官头子。一天,英宗在宫里大摆筵席,按照祖制,宦官是没有资格参加的。王振大发牢骚,自比周公,说周公为什么不能到宴席上去坐一坐呢?英宗听到了这句话,不仅不生气,反而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迎接王振入席。这家伙的第二步,是撤下朱元璋立在宫中的那块铁牌,也就是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
当时上至王侯公主,下至各级官员,不是尊他为翁父,就是认他做干爹;瓦剌军南侵,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被俘,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明朝的精锐之师被毁于一旦。
刘瑾自小以王振为榜样,他的擢升之路也几乎与王振如出一辙。他先用声色犬马搞定朱厚照,然后,每每在朱厚照玩得最起劲的时候去上奏章,弄得朱厚照发火:你总是用这些破事来烦我,我用你图个什么呢?皇帝可以坐,谓之“坐皇帝”,他则获得了“站皇帝”的称谓。刘瑾利用手中权势欺上瞒下,党同伐异,那都是常事,他尤其热衷于捞钱。据统计,他聚敛的黄金有1205.78万两,白银有2.59亿两。朱厚照幡然醒悟后,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被活剐了3357刀。魏忠贤是明末阉党的统领,他把宦官势力发展到历代顶峰。他一字不识,却在明熹宗时期获得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权势熏天时,他被士大夫呼为“九千岁”,进而呼为“九千九百岁”。一般人死了才会建祠堂,他活得好好的,全国各地的官吏就纷纷为他建生祠,颂扬他的功德堪比孔子。他掌管东厂,组织了一支1万多人的宦官武装,横行全国;当时的内阁首辅,在他面前形同奴仆。阉党的嚣张跋扈,把本就病入膏肓的大明推入覆亡的深渊。
有人说,东汉、中后唐时期的宦官可以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明朝的宦官再怎么猖獗,一旦皇权要灭他,也不过分分钟的事。但小普认为,这种现象看起来的确如此,但明朝的阉患有两个显著不同:第一,相对于东汉、中晚唐时期的阉患只集中于统治集团上层,明朝的阉患借助特务机构,侵蚀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第二,明朝的阉患虽然难以直接危及皇权,但更具有制度保障,所以它才会表现得那么烈、那么久。有明一朝,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有点窒息,原因就在这里。
来源:小普的人文史观(ID:renwenshiguan),写到历史深处,触到人文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