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创作技法摘要(5)
四、绝句作法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①起承转合法(首联尾联)、②并列对合法(颔颈两联)、③承对合用法(首联颔联或颈联尾联)、④对比法(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⑤先景(事)后议法(登鹳雀楼)、⑥先议后景(事)法、⑦末句的寓情于景法、⑧倒叙突出重点法。
前三种方法就是把绝句理解为截句,即把八句的律诗一截两开。以五言诗为例,如:可将《五律·月夜青原山》截为四首五绝。
《五律·月夜青原山(原创)》
青原连赣水,林茂暮云沉。
月映奇峰蕴,溪流古寺粼。
空山钟磬远,庐舍墨竹深。
虫语秋枫寂,清幽意境寻。
这首五律突出了青原山佛教名山的特色,了解了这一点对理解后面的截句式五绝很有帮助。
后五种方法可以理解为前三种方法的延伸,只是突出了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构造更具特色的意境。
1.起承转合法(首联尾联)
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绝·青原山秋暮(截句)》
青原连赣水,林茂暮云沉。
虫语秋枫寂,清幽意境寻。
《青原山春景(原创)》
初旭照鸣林,溪流露草芬。
春山晨磬绕,云水蕴禅心。
这两首五绝正是按起承转合所作。起承扣题连贯,转结巧妙含蓄。
构思技巧:可以按照结句——首句——承句——转句的顺序去构思一首绝句。具体说,结句表述要抒发的东西,首句通过什么去抒发,承句如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首句,转句怎么才能更好的把景和情衔接到一起。
《五绝·山居远望》
赏珠玉同学国画《白云悠悠绕翠岭》有感,特赋诗一首,构建诗画意境。
远眺东隅近,白云绕岭崖。
桑榆夕照晚,山下尽人家。
注: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寓意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在中国书写工具和绘画的工具是一致的,都是毛笔,所以说“书画同源”。中国画蕴含着深厚的诗性与精神性,詩性可以是隐性的,即“画中有诗”,也可以是显性的,即“画上题诗”。《五绝·山居远望》就是这样一首题画诗。
先回忆创作过程。画作题目《白云悠悠绕翠岭》,“白云绕翠岭”是观画时首先想到的两个意象融合,由此还联想到日出和日落景象;诗想表现什么?画面的磅礴气势,俗了点。这时想到了画外的意境,总有云散时,“山下尽人家”脱口而出;如何写景,如何情景交融?词穷搜索佳句时,“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印入眼帘,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诗句“远眺东隅近”、“桑榆夕照晚”顺手拈来;此时已不仅仅是题画诗了,更像一首写景诗,“山居远望”切合诗意。为符合平仄和押韵将“翠岭”改成“岭崖”,诗作完成。
再提炼构思技巧。从创作过程可以看出,先写结句的确是一种创作技巧。根据发现确认的意象先立意,诗作才有灵魂。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立意,若能让立意升华必成佳作。从《五绝·山居远望》的注释,就可以感觉到诗作的特点——语浅意深。
既然说到诗画同源,就来谈谈诗词的留白艺术。诗词的留白,就是给读者留出许多想象的余地。或者在高潮即将到来之前戛然而止,让读者自己去品味。点到即止,不要写得太满,让人浮想联翩。“留”下的是诗词的内核,“白”去的是庸常繁枝。正所谓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留下的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诗词创作技巧千变万化,这其中就有不少技巧蕴含着丰富的留白艺术。仍以《五绝·山居远望》为例。
“远眺东隅”到“桑榆夕照”,一是时空结合,是时间和空间的留白。二是情景交融,是情和景之间的留白。“山下尽人家”,云散之后能看见什么?留下大片空白,读者去想象吧。
2.并列对合法(颔颈两联)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五绝·月夜净居寺(截句)》
月映奇峰蕴,溪流古寺粼。
空山钟磬远,庐舍墨竹深。
这首五绝可以理解为写与净居寺有关的四个方面:月色、溪流、钟磬声音,庐舍环境。
《山水园林城(原创)》
雨霁苍山秀,晨曦逝水新。
林中闻鸟语,江畔见浮云。
此诗从四个方面描写山水园林城:山、水、鸟、云。诗中似乎无一处抒情,但所有意象:苍山、逝水、鸟语、浮云,无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构建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语浅情深,含吐不露。体现出淡、远、闲、静的艺术特色。其中“闻”、“见”二字颇有讲究,因为闻就有可能低头沉思,因为见就有可能抬头远望,动态表现人物形象。而且这一望,似乎又回到了诗的开头……
3.承对合用法(首联颔联或颈联尾联)
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月夜望青原(截句)》
青原连赣水,林茂暮云沉。
月映奇峰蕴,溪流古寺粼。
《田园归(原创)》
坦荡自然归,初心愿不违。
闲耕桑梓地,静享满园菲。
《晨行(原创)》
小城冬日美,处处尽阳春。
红树流音远,清晖静水深。
三首五绝起承扣题连贯。第一首对仗句深化了青原山景色特点,第二首对仗句用闲、静衬托“归”心,第三首对仗句描写小城冬美,且寓情于景,寓意深刻。
《秋夜净居寺(截句)》
空山钟磬远,庐舍墨竹深。
虫语秋枫寂,清幽意境寻。
《秋归(原创)》
日暮秋风起,山林倦鸟归。
闲翁篱院内,近水见霞飞。
前一首对仗句描写了净居寺两大特征,后一首对仗句刻画了秋日黄昏的典型特征。两首五绝转结巧妙含蓄。特别是后一首的结句很有特色,将闲翁描写的维妙维肖。近水——挑水浇菜,且蕴涵深意,智者近水。见——先见水中霞,再望蓝天夕照断霞飞。
4.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这一首就是典型的对比法,似乎又是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即起承转合法。
《远望遥思(原创)》
绿野如茵妆两岸,江流云日柳荫随。
稻香碧水青山在,难见渔帆北雁飞。
这一首也可理解为对比法,用“难见”点明现在和过去的不同,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引出“遥思”,用对比的方式衬托起承转合。特别是用对比法做结,更含蓄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景先(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似乎是律诗的中间两联或后两联)
《夜归(原创)》
月出田野静,苇隐草虫鸣。
游子漂泊累,临家泪眼朦。
写景,月夜寂静,溪流虫鸣。抒情,游子漂泊,临家泪涌。当代乡村现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似乎是颈联和尾联)
6.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5法在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
《田园归(原创)》
坦荡自然归,初心愿不违。
闲耕桑梓地,静享满园菲。
这是笔者的处女作(后做了修改),前两句表明了作者坦坦荡荡,不违初心自愿回归的真情实意,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干什么?回归田园!返朴归真,忘却红尘事,正是后两句寓情于景的真意。(似乎是首、颔两联)
7.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山野采青(原创)》
四月采青山野涧,清泉曲径伴春烟。
独寻竹翠林湿处,破土凌云向远天。
这首七绝应该也是起承转合法,但有特色。第四句就是寓情于景作结,寻到竹笋时的感概。
8.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
张继《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
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
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也是倒叙。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仅供参考。谢谢原创!谢谢欣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