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南门入口标志物,意义何在?十问

一个多月来,潮州牌坊街南端出口围起了工地围挡。
就在市民们纷纷猜测是要做何工程之时,微信群里也在传播着数张效果图:
就在昨天,官方媒体也对该工程进行了报道,并正式公布了效果图:
图片来源:看潮州
据媒体报道,施工方对该工程的解释是:环城南路与牌坊街交界路口处南门入口标志物参照牌坊街牌坊亭的形状,结合现代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结合牌坊街的特色来施工。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主体采用钢结构,外墙采用新型的轻质铝板形式进行包封,在立面完成后,到时配套灯光,使之与牌坊街的灯光协调,使这个牌坊街的入口突出古城的亮点。

事实上,古城区域中也曾多次出现让民众争议的建设,在还未有明确的保护古城区概念之前的多层住宅建设,到拆除名人故居建成的开元广场,再到建设黄琉璃瓦上水门、竹木门、下水门城楼后发现不妥再拆除重建,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对此“入口标志物”,长光伯作为一个普通民众,除了从媒体报道得到的简要信息外,没有其它的渠道可以知道该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及建设意图,也不知道在该位置急于建设这样一座建筑物的原因,于是长光伯有了十个疑问:
01
南门建设入口标志物,意义何在?
潮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多古迹虽曾遭破坏,但是经过良好的规划及修复,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城的风貌。
例如广济桥的修复,恢复了启闭式桥梁及楼台亭阁的特点,让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重焕风采。现在镇海楼的复建,让消失了的潮州府署前面的谯楼得以重现,延续古城历史文脉。
然而,在牌坊街南端建筑该标志物,(不是依照古迹重现而是现代样式设计)意义何在呢?
02
设计方案是否参考了潮州历史?
在该建筑物所在位置,曾是潮州古城的南大门,北宋时期叫揭阳楼(揭阳门),南宋时期称三阳楼(三阳门)。官员上任,就是经三阳门进入府城,潮州府城的三阳门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元时期的潮州府志《三阳志》里记载道,“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
三阳,是宋元时期潮州府所辖之海阳、潮阳、揭阳。后潮州府八邑及潮州府九县,皆是在三阳所析设演变的。
这里曾经是潮州府城的南门城楼及瓮城,有着特别的军事防御作用。
设计者在该位置设计这座建筑,是否参考了潮州的历史呢?
03
潮州文化在该建筑中是否能得到体现?
潮州文化包罗万象,从衣食住行到民俗民风,都有着特别的潮州元素。就连潮州的传统建筑物,都是潮州文化的载体之一。如果在潮州府城中轴线的南端建设任何一座建筑物,它一定也会是潮州文化的体现,更何况这座建筑是“标志物”。
请问该建筑物体现了哪些潮州文化呢?
04
该标志物是否符合潮州古城建筑风格?
从施工方的介绍看: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主体采用钢结构,外墙采用新型的轻质铝板。从效果图看,除了一个火星厝角头,无论是下部立柱,还是上部的楼阁,有哪些是潮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呢?
05
该标志物是座什么性质的建筑物?
这是一座仿古建筑还是一座现代建筑?它是城楼?是牌坊?是天桥?是连廊?好像都不是,有谁知道答案?
06
该标志物的建设是否破坏牌坊街风格和潮州古城的统一性?
二十几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民国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无论是风格化,还是完整性,都是无可替代的。
牌坊街南端入口,是很多游客进入潮州古城的入口,也是游客对潮州古城的第一印象。
现牌坊街南端景象
施工方说该建筑参照牌坊街牌坊亭的形状,结合现代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该建筑形状、用料、风格与牌坊街的石牌坊有哪里相同之处呢?是否与牌坊街风格相符,是否会影响古城格调的统一性呢?
07
该建筑物的实质作用是什么?
它是城门?景区大门?还是可以让行人与车辆分流的天桥?是可以居高的观景台?还是可以避雨避暑的凉亭?看起来都不是。那它的实质作用又是什么呢?
08
该建筑物的命名根据是什么?
从效果图看,建筑物一层的牌匾是“南门”。
以东门为例,东门只是民间对其俗称,其正式的名称为“广济门”或“广济楼”。建筑物也不会挂“东门”的牌匾。同理,南门的牌匾也应为“三阳门”。
从效果图看,二层上的牌匾写着“熏风自南”,它又确是历史上三阳门的牌匾。
以“南门”命名该建筑物,根据又是什么呢?
09
该位置是否急需建设该建筑物?
作为三阳门的旧址,数年之前潮州就有曾重建三阳门的构思,当时相关部门听取民众意见后向民间征集设计方案。当时就有原潮州市建设局设计科科长许世冠工程师的方案入选。
后相关部门认为重建三阳楼时机尚未成熟而搁置了该方案,而现在建设该建筑物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10
目前广大市民对此有何看法呢?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在座各位来回答吧。
这些疑问,相信不只是长光伯的疑问。
希望这些疑问最后能得到让大家满意的解答,让大家都能支持该建筑物的建设。
在疑问还没有能得到解答之前,我们能否别那么急?
能否先缓缓,消除大家的疑问再做建设?
好文要等别人转你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