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独处

独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有意识地反省、解剖和修复自我的过程。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这项能力正在慢慢丧失。

《独乐园图》之浇花亭 仇英

古人的独处,与境遇相关。

1071 年,北宋新旧党之争刚刚开始。司马光的好友因直言王安石“用残民之术”被罢官。他愤然上书,主动请辞,退居洛阳后,绝口不论政事,以书自足,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 15 年。

司马光写书的地方,就在独乐园的读书堂。在《独乐园记》中,他依次记录了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和见山堂共七处景致。900 多年过去,这个园子已经不在,其大致状貌,我们只能透过明代仇英画出的《独乐园图》了解一二。

《独乐园图》之读书堂 仇英

园子为司马光的私人园林,非豪华大院,却因其文字记载而声名远播,苏轼和文徵明等人都曾为它撰诗。

独乐园内的七处景致,各有所用。读书堂内聚书五千卷,是司马光耗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进书表》中,他说自己为了完成《通鉴》穷竭所有,久坐读书堂,“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成书后,宋神宗读过,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名《资治通鉴》。

紧邻读书堂的弄水轩,是休闲的地方——堂南有屋,引水入内,中间为池,方深各三尺,池中有浪花,若虎爪。

《独乐园图》之弄水轩 仇英

《论语》有言:智者乐水。这句话的译义有多种,可以是智慧的人喜爱水,懂得变通,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断读“智者乐,水”译为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无论是哪种解读,水都是古人意识中智慧的象征,司马光独处之地弄水轩,或许也有此意。

在仇英的画里,最有趣味的是采药圃。

《独乐园图》之采药圃 仇英

身穿白衣的司马光置身于竹林包围的空地中,坐于虎皮褥上,四周是“杂莳( shì )草药”,一只野鹤站立身旁,他遥望远方,卧以游之,闲适自得。

这处让司马光一待就是 15 年的园子,是其政治谋划之所,更是其思想驰骋之地,他专门为园子赋诗多首,其中两句若有所指,可以体现其为官交际和独处书屋时的不同心境:朱门客如市,岂得似林间。

《独乐园图》局部

古人的独处,也与时代相关。

南北朝时代的画论认为,情绪受感于自然而诉之于创作的经验,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所以山间论道、松前观瀑等行为逐渐为文人们所喜好。

至南宋,这种经验感受本身变成了艺术主题,比如马远的《月下赏梅图》,画中文人保持了眺望的姿态,圆月、远山和梅树,都是其心中之景,他不仅被自然包围,也被自己投射于自然的情绪包围。而这种投射,并非是对实际发生过的景象的还原,它是画家的想象之景,也是他渴望的一种独处方式。

月下赏梅图 马远

文人身后立一位侍童,大有深意。

侍童本身,可有可无,之所以需要这位侍童,原因在于他手中的琴。琴被包裹的很好,没有打开,但它的存在,却增加了整幅画的悠扬之意。

宋代的绘画,总是十分含蓄。静谧的月色、幽静的山谷和赏景的文人,需要琴音的出现,不过,如此的画并不需要抚琴动作对静谧的“破坏”,画家只需画出琴,这幅画便可以由静而动了。

《月下赏梅图》局部

古人的独处,还与志趣相关。

如果说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宫廷画家因官不能远游,他们将个人独处的场景置入到了想象的大自然里,是一种虚拟的体验,那范宽的经验则是实际的,他真切的隐居山林,开辟了北宋绘画的另一种意象。

雪景寒林图 范宽

范宽好酒,生性疏野,不拘世故,为画画常年隐居太华山中。

每次看他的作品,一种雄强的山川气势总会扑面而来。他善于着眼整体,却不失细节,将这幅《雪景寒林图》放大后,那些点睛的妙处才得以细细品味,一个隐逸在雪景背后的内心世界也慢慢呈现出来。

《雪景寒林图》中的雪景小院

这幅画,寂静如夜,高山雄强,寒气逼人,貌似荒无人烟,但仔细看去,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甚至能看到画中人家的活动轨迹。

在枯木寒柯的氛围中,屋舍中有一人,这一不算清晰的瞬间动作恰是整幅画的最生动之处。这位张门而望的人,应该是范宽自己,他独处山野,内心宽阔。这样的造景,难怪赵孟頫会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代董其昌更是评价他为“宋画第一”。

《雪景寒林图》中的唯一一人

屋舍高处,有一所道观,清晰可见。

之所以说是道观而非寺院,是因为范宽本人受道家思想影响,其绘画趣味更是来自“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所以隐居深山的他,在画中留下的一定是道家修行场所。

道观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既作为实景存在,也是范宽内心的映照——独处林舍,山间悟道。

《雪景寒林图》局部

对于古人特别是古代画家来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主动“出走”,想象或真实的隐居山中,避世乡野,独处一室,将自己的处世哲学转化为了一种含蓄或豁达,用面对自己的时光升华了精神世界。

如此,大致就是今人正在退化的能力。

(0)

相关推荐

  • 会心山水不在远 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

    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让人们对北宋东京汴梁产生了兴趣.和<长安十二时辰>展现出的唐长安城的繁华不一样,东京汴梁代表的是宋朝城市的人文化.平民化.世俗化.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通过读 ...

  • 岁时 惊蛰|等,一声春雷

     "岁时  3月5日  惊蛰"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明  仇英 独乐园图局部 壹 仇英有幅画很有趣. 明  仇英 独乐园图局部 有个夫子 ...

  • 司马光与洛阳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当年司马光<过故洛阳城>时触景生情发出的感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900多年前,司马光就与 ...

  • 辽代一古墓中,一桌酒菜保存了千年,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对丧葬之事非常看重,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在他们去世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在墓中放一些陪葬品,只是不同身份的人陪葬品也不一样,有时候,这些物品也会随着墓主人的爱好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东晋的晋 ...

  • 古人为何将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到底代表着什么?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河中之水歌>中描写女主人公"莫愁"的诗句.诗中的莫愁,是一位美丽精致的女孩.在那个年代,女 ...

  • 古人是怎样藏锋的?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谈一谈古人对于癫痫的认识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角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 ...

  • 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重庆府(节选) (淸)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 ...

  • 古人是这样藏锋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看古人是如何吐槽草书的

    关于古人草书地位与排名,米芾在<论草书帖>中也阐述了一段看法:"-张旭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 ...

  • 听说00后也谢顶了!别慌,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决脱发问题的

    文丨木木 新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脱发. 根据<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提供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脱发人群超过2亿人,其中男性约占1.3亿,相比男性来说,女性脱发率要稍低 ...

  • 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一.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是华夏天道文明在度量衡上的映射. 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