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抹黑了上千年的皇太子,这个才是李建成本来的真实面目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历经千年,经历了百家争鸣的角逐,以及后世统治者们的筛选,最终,留在封建统治中的,只剩“儒学”和“法学”思想了。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种思想在封建统治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虽然,经常此消彼长,但是,它们依然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
然而,在唐朝初期,“儒”、“法”思想,却被统治者和权臣踩在脚下狠狠践踏。
这其中,最能直观反映这种现象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东宫太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戒备森严的宫墙之内,突然遭到暗杀,一支利箭穿胸而过。不但,太子死了,而且,就连太子全家上下几百口人都成了牺牲品。
古代帝王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就像“明星”,有些朋友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李世民,极力往李建成身上泼脏水。将这次血腥的、非正义的“宫变”,描述成了被迫的、大义凛然的“反抗”。实在遮掩不过去的,便以“阶级统治内部矛盾”含混过关。
我们且来看看这起事件的历史背景:
突厥南下,入侵中原,皇帝李渊致力于抵抗外敌之际。李世民做了什么呢?他在强敌入侵时搞起了“窝里斗”,悍然对自己的兄弟挥舞屠刀,夺取皇权。后来,中原狼烟四起,突厥兵临城下,造成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是谁?
笔者认为,这起恶性事件已远远超出“阶级统治内部矛盾”的范畴,从民族大义上来看,这就是一起“为争权夺利不顾国家利益的可耻事变”!若不考虑民族大义,单就李世民个人来说,杀掉兄弟、威胁父亲,以臣犯君,种种恶行无不违背了儒家的道德标准以及法家的纲常刑律。
考虑到当时正值朝代更迭之际,所以,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前朝法律被废止,唐朝新法不完善,使李世民成了法盲呢?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唐朝的法律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完备的。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李渊便命太子与刘文静等人在前朝律令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根据唐朝的国情制定新法,并于六年后推行,是为《武德律》。
除了这本法典外,当时还有《武德式》以及《唐律疏议》协助唐朝完成法治建设。可笑的是,这些完备的法典却被李世民视若无字天书。
那么,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太子李建成真的该死吗?
就算是被李世民篡改、歪曲的《唐书》之中,笔者也找不到李建成有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在翻阅唐史时,笔者发现,关于李建成的部分有许多欲盖弥彰自相矛盾的东西。穿过这些被唐朝史官设下的层层迷雾,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起兵于晋阳后,李建成先后定西河、下绛县、攻永丰、驻潼关、破长安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活动,在这些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全都一马当先,建立赫赫战功。唐武德四年,李世民在山东又一次吃了败仗,李建成则对刘黑闼恩威并施,终于平定了刘黑闼兵乱。
相比于李建成的政绩,李世民的军功反倒没那么耀眼了。
并且,李建成积极地与父亲实行“均田令”,大幅度发展农业,并以“租庸调制”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据史载:仁义的李建成还三番两次地阻止了父亲对弟弟李世民的暗杀和打击,也许,李建成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死在他曾经保护的二弟手里。
退一万步说,我们假定李建成的确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那么,有权惩罚他的人是谁呢?
是高祖皇帝李渊,或是代表皇权的朝廷,但绝对不是皇子李世民。不论李建成的罪名有多大,李世民都不能“越俎代庖”,毕竟,他不是执法者,此举与草菅人命何异?我们再次假设,李世民有执法权,可以诛杀罪人李建成,那么,太子的东宫和齐王府几千号人犯了什么罪,要被李世民处死呢?李建成死在上朝的路上,他上朝所谓何事?
其实,是为了在父亲面前与李世民对质。
李建成坦然面对,反而,李世民不敢与兄长对质于朝廷,所以,才将李建成半路截杀。“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带头犯法的李世民迅速摧毁了父兄建立的法治,大唐法治的“软肋”被狠狠地戳了一刀,变得难以教化世人。
李世民知法犯法,谋杀兄长,是屠杀太子东宫和齐王府几千口人的主犯,图谋篡位威胁天子,是不折不扣的反贼。杀人害命,弃市!皇子谋反,车裂!然而,痛失爱子的唐高祖李渊和他代表的最高执法机构,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罪犯扬起嘴角。
此时,李渊不但无法追究凶手李世民的责任,还要认同李世民政权的合法性。
对于儒学思想和法家学说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拷问。李世民不守君臣之礼、不顾手足之情、杀兄屠弟逼父夺国的行为既违背了朝纲律法,也不符合儒学思想中的仁、礼、义。就是这样的罪人,竟然被深受儒、法思想影响的现代人所认同,替他歌功颂德,简直荒谬至极!
中国的法制建设无疑领先世界,在这样的国家中,却有人能够对李世民无视法度、祸乱朝纲的行为竖起大拇指。特别是在外虏入侵、国家陷入水火之际,李世民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悍然发动政变。就是这样一位“千古明君”,不将矛头转向外敌,反而将屠刀挥向自己的兄弟。
其结果就是:导致突厥大肆掠夺中原的宝贵财富,甚至,嚣张到兵临京城耀武扬威。纵观千百年封建史,有几人曾对李世民的恶劣行径进行指责呢?
儒学思想贯穿了两千年封建统治,具有儒学思想秉持儒学观念的人民,却能容忍李世民这种缺乏忠、孝、义、仁的罪人。可悲的是,李世民后世的追随者们,无视历史的真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美化李世民的形象!
历朝历代的史官们不断为李世民歌功颂德,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贞观之治”作为歌颂李世民功德的装饰品。在此,笔者要阐述一点:处于由衰转盛节点上的任何一个帝王,不论李世民还是张世民,他们都会因为经济的复苏而平白无故地收获荣誉。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汉朝初期,中原经列国之乱、嬴政苛政、楚汉相争后百废待兴,老实巴交的汉文帝上台后,轻轻松松地收获“文景之治”的美名。宋朝曾被金人蚕食了半壁江山,然而,没什么政治天赋的赵构接管南宋后,南宋经济在几年内自然恢复到以往的水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朋友受到《隋唐演义》题材的小说、评书、戏剧以及各种影视作品的影响,所以,总会不自觉地认为李建成是个庸人,且处处低李世民一等。试想李建成若是个庸人,处处不如李世民,李渊还会将太子之位传给他,并且,对其委以重任吗?
在李渊心中,李建成既有大局观又有硬实力,非常符合继承人的标准。在推翻隋朝的战争中,李建成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军事天赋极高。李建成的政治能力我们前文中也有所提及,可以说,李渊之所以安心地南征北战,完全是因为李建成为前线提供了后勤保障。
那么,李建成麾下有没有能人呢?
且看后来被李世民重用的冯立、马三宝、薛万彻、王珪,还有大名鼎鼎的魏征,他们原本都是太子府的文臣武将。
所以,我们不妨预想一下李建成上台的大唐。
首先、若李建成登基,他推行的第一个政策肯定是轻徭役,按照此前他表现出的仁德贤能和对经济建设的态度来看,这是毋庸置疑的。大臣们在李建成的带领下一定会将大唐导向另一种盛世。也许在李建成手中的盛世,是真实的,因为从始至终李建成都在为这片江山奋斗着。
其次、李建成理应以真正的王道治国,不掺杂任何别人鼓吹的丰功伟绩。从父兄手中接管大唐的李世民永远缺乏这些东西,李渊和李建成已经提大唐打好了地基,李世民要做的不过是添砖加瓦罢了。历史不容假设,所以,对于李建成的境遇我们只能表示同情。
当李世民满手鲜血地走近皇宫时,面对瞠目结舌的父亲李渊,李世民的第一反应竟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意图谋反,世民迫不得已,只能大义灭亲!”李渊见李世民恶人先告状哑然失笑。几天后,李渊将御玺印信一并奉上,拱手放权李世民,退居幕后。
成为太上皇后,李渊除了参加一些必须要出面的皇家宴会,其余时间都在太安宫中寸步不出,直至病逝。李世民曾邀请父亲去九成宫避暑,李渊却不愿出行。对于李渊来来说,此时的他,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什么比儿子之间的手足相残更让他绝望的了。
我们无法从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史书中找到更多“玄武门之变”的细节,也很难用更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李建成的能力比李世民高。这就是历史的怪圈,胜利者们在史书中的形象永远是那么的耀眼,然而,失败者呢?几乎都成了衬托胜利者光芒的牺牲品。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