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3
杂书
一
初凉似贵人,招请不肯致。及来不待招,又似故人至。颇怪今年秋,未挟雨张势。但凭半夜风,隔日如判世。劳生惯起早,警寒更无寐。小女解曲肱,朝凉供酣睡。一叹朝徒凉,莫与我侪事。
【笺说】
此组四首诗是钱先生1939年夏由昆明回上海家中度假时所作。统名之为《杂书》,可见四首诗之间,在内容上并未有直接的联系。细读,我们摘取诗中词语,可以把第一首诗,命名为“初凉”,第二首为“悲秋”,第三首为“闭门”,第四首为“朋侣”。
钱先生是1939年夏7月“初伏”离开昆明回上海的,第一首诗写“初凉”,怎么也不会早于9月而写,应是初秋时节。全诗都围绕着“初凉”的情事展开。
初凉似贵人,招请不肯致。及来不待招,又似故人至。
首四句,拟人写法,写初凉犹如贵人,请他他也不肯来;等他真来了,又像不招而至的旧时友人。
首二句描绘初凉,有如杜牧《早秋》所云:“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拟人的写法,又颇能曲体人情:贵人往往自高身份,不是一般人相招就肯来的。
第二句“肯”之一字,初发表时为“能”,显而易见,“肯”要比“能”更切合“贵人”身份。
第三四句,初凉来了,钱先生又比作“故人”,不招自来。对于故人,自有一种绵长的亲切,钱先生曾描绘:
真正友谊的产物,祗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你没有听过穷冬深夜壁炉烟囱里呼啸着的风声吗?像把你胸怀间的郁结体贴出来,吹荡到消散,然而不留语言文字的痕迹,不受金石丝竹的束缚。百读不厌的黄山谷《茶词》说得最妙:“恰如灯下的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论交友》)
这大约就是故人似的“初凉”,给人内心的感受。
颇怪今年秋,未挟雨张势。但凭半夜风,隔日如判世。
接着的第五句到第八句,续写第二层意思:最可奇怪的是今年的秋天,没有挟带秋雨为自己造势,只凭着半夜里的秋风,就使得隔一天像分开了两个世界。
第六句写秋天不借秋雨“张势”,就犹如说秋天不摆架子,不装腔作势。《紅樓夢》第七三回就有此词:“姑娘,你別太張勢了!你滿家子算一算,誰的媽媽、奶奶不仗着主子哥兒、姐兒得些便宜?”
第八句的“判世”,指分为两个世界,此指两个不同的季节;“判”,分;如陆游《太息》:“勋业无期著书晚,此生与世判悠悠”。
劳生惯起早,警寒更无寐。小女解曲肱,朝凉供酣睡。
第九至第十二句,写“初凉”清晨,自己与小女儿的在初凉时的不同情态。前两句写钱先生自己:人生辛劳,养成了早起习惯,感到了寒冷将来,更是没有睡意。
“劳生”,辛劳人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从此成为人生感慨的常语。
“警寒”,警觉到寒意;更多的指鸟类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尤其是指鹤类。相传鹤能知寒,因此在诗中,往往“鹤”与“警寒”连类成句,如宋代的曹勋《和贺子忱喜雪》:“警寒方认鹤,扫径屡嗔童。”
这个“警寒”二字,要特别注意。读者诸君读至此,必然产生疑惑,刚刚是写“初凉”的舒适,怎么又“警寒”了?“警寒”不是寒意真来,而是感到寒意将来。钱先生的警寒,一方面是“劳生”形成的早起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对“一叶落则知秋”的敏感而无寐。往深处讲,“警寒”不仅是严冬将至的预感,也包含预感国势颓危的睡卧不宁。这恐怕也是“警寒”的应有之义吧?
后两句,第十一、十二句,写钱先生的女儿“朝凉”的睡态:小女儿也会枕臂而睡,早晨的清凉正好供她酣睡。对小女儿的此种描写,正反衬钱先生对女儿的爱意。
“曲肱”,是“曲肱而枕”的省语,意谓蜷曲手臂,枕之而睡;此语出《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一叹朝徒凉,莫与我侪事。
结尾两句,写钱先生的一个感慨:这朝凉是白有了,对我们这些大人来说,一点也没有关系!言外之意,哪里会像小孩子,不知世事艰难,国家倾危,而享受朝凉而酣睡!
“莫与”,无关。宋薛式《西江月》词:“东西沉静合朝昏。莫与常人议论。”
可见此首诗,表面写的是“初凉”的感受,实质是写对劳生艰辛和国事頽危的感慨。
二
昔者少年时,悲秋不自由。秋至亦何悲,年少故善愁。今我匪少年,悲大不为秋。丈夫有怀抱,节序焉足尤。况此纷华地,秋味岂相投。秋声所不至,隘巷倚危楼。楼高了无补,问天总悠悠。
【笺说】
这第二首,表面上写的是“悲秋”,实质上写的是“不悲秋”。且看此诗——
昔者少年时,悲秋不自由。秋至亦何悲,年少故善愁。
前四句,钱锺书先生回顾自己少年时的“悲秋”:过去少年时候,不由自主地为秋来而悲。秋天来了,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人年少,因此就多愁善感。
“悲秋”,就是因秋而起的愁思与伤感。描写“悲秋”情感,始起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钱先生评论说:“盖宋玉此篇貌写秋而实写愁,犹史达祖《恋绣衾》之'愁便是秋心也’、或吴文英《唐多令》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管锥编》第二册627页)
“不自由”,不由自主;正如杨万里《感秋》所云“欲为悲秋不自由”之诗句。
第三句的“秋至亦何悲”,钱先生曾说(《管锥编》第二册627页):
虽历来旧说如《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白虎通·五行》:“秋之为言愁亡也”,然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岂遽败兴丧气哉?戎昱《江城秋夜》不云乎:“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晁说之《嵩山集》卷七《偶题》亦云:“夕阳能使山远近,秋色巧随人惨舒。”故“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发为刘梦得之《秋词》;“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见于叶梦得之《鹧鸪天》。更端以说,陆机《春咏》:“节运同可悲,莫若春气甚”,韩愈《感春》:“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与宋玉之“悲哉秋气”,仁智互见,左右各袒矣。吴融《楚事》绝句早拈《楚辞》本地风光,屈、宋自家物事,以解蔽通邮:“悲秋应亦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自注:“屈原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宋玉云:悲哉秋之为气。”盖言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封禁因心境而改观耳。
真是畅乎其言也!说尽了“秋至亦何悲”的道理,都是缘人自找,自身的原因,年少人尤甚。
所以才有第四句:“年少故善愁”。此意古人多有,如辛弃疾《丑奴儿》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善愁”,即多愁,多愁善感之义;宋李之仪《西江月》词:“庾郎知有几多愁,怎奈向、月明今夜。”
今我匪少年,悲大不为秋。丈夫有怀抱,节序焉足尤。况此纷华地,秋味岂相投。
第五句至第十句,计六句,写自己有“大悲”,却不是“为秋”以及所以“不为秋”的原因。
五六句说,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少年人,但也有大悲哀,却不是为秋来而悲。
那么钱先生的“大悲”是什么呢?他不明说,而只是在七八两句中解说了为什么“悲大不为秋”:大丈夫别有怀抱,节气则能成为人的毛病、拖累?
“节序”,就是四时节气;明唐寅《落花图咏》:“节序推移比弹指,铅华狼籍又辞春。”
“尤”,在此就是病患、拖累;王令《饿虎不食子》:“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七八两句只是“悲大不为秋”的原因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揭示在九十两句:何况上海是繁华之地,秋的气味和这里不相合。一片笙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哪来的“悲秋”!
由此钱先生“悲大不为秋”的原因,一是在人的方面,人已不是少年,而是大丈夫;二是在地域方面,此地为繁华之地,与“秋”是气味不相投。实质也是对“纷华”的上海,在日寇占领大半个中国,仍然一派歌舞升平的讥刺。
那么,钱先生还是有“大悲”的,这大悲是什么?见最后四句——
秋声所不至,隘巷倚危楼。楼高了无补,问天总悠悠。
第十一、十二两句说,这里秋的声音,是来不到的,因为先生住在陋巷之中,四周依靠着高楼,秋风吹不进来。
此句中的“隘巷”,是陋巷之义。在《论语注疏·雍也》中,孔子所赞叹的颜回就居于陋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钱先生这是说:住“隘巷”听不到“秋声”,还是别有“大悲”的。
此诗的第十三句“楼高了无补”,是说:住的楼再高,也与事无补。此句需要深入探索两个问题,一是无补于何事?联系前面的“悲大不为秋”一句,可知当为“楼高”对解脱“大悲”无补。第二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为什么“楼高”对摆脱“大悲”无补?这得联系第十四句,即最后一句的“问天总悠悠”来理解:楼高与天近,可问老天如何解脱“大悲”,可老天爷也是荒谬得很!
“悠悠”,有多重含义,在这里可作“荒谬”之义。如蒲松齡《聊齋志异·紅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何垠注:“悠悠,缪悠也。”此义,早见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至于此末句的“问天”一词所表达的人们的愤愤之情,钱先生曾在《管锥编》第一册144-45页有所分析,他说:
人穷则呼天,呼天而不应,则怨天诅天,或如《小弁》之问天:“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然怨天、诅天、问天者,尚信有天;苟不信有天,则并不怨诅诘问。……夫矢口出怨望怒骂之语者,私衷每存格天、回天之念,……《豆棚闲话》卷一一载《边调曲儿》:“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看经的活饿杀。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潘问奇《拜鹃堂诗集》卷二《屈原墓》之三:“颜渊盗跖殊修短,此日青天定有心,楚国王孙曾一问,奈他聋哑到如今!”黄梅辑黄周星《黄九烟先生别集》有《皋啸序》、《诘天公文》等皆谓“此公”“年齿长矣,聪明衰矣’”,又“沉醉”、“假寐”。怨天之有知而仍等无知,较仅怨天之无知,已进一解。
钱先生这里的“问天总悠悠”,当属于“怨天之有知而仍等无知”这一层次。至于“天”的象征意义,非自然之天,显然乃是暗喻执政者。
读至诗末,钱先生也未明言此“大悲”是何,其实我们也会体会到,这就是对国事的哀伤,对抗战前景的深深忧虑。
由此回过头来纵观第一、第二两首,都是“忧世伤生”的诗意,暗暗贯穿全篇。
三
勿喜暑全收,反忧假过半。妇不阻我行,而意亦多恋。所愿闭门居,无事饱吃饭。惯与伴小茶,儿戏浑忘倦,鼠猫共跳踉,牛马随呼唤。自笑一世豪,狎为稚子玩。固胜冯敬通,顾弄仍衔怨。
【笺说】
此首诗写钱先生在沪闭门与女儿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先生对女儿的喜爱与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勿喜暑全收,反忧假过半。妇不阻我行,而意亦多恋。
此诗开始的四句,写自己担心假期很快过去,不得不离开上海的心情。
首二句说:不高兴暑气全部都收起来消失了,反而担忧假期过去了一半时间。这“喜”“忧”之间,反映了钱先生对假期与家人相聚的珍惜。
一二句写的是钱先生自己的心情,三四句就写到了夫人杨绛的心思:夫人虽然不阻挡我离家出行,她的心里也是对我多有留恋。
“而”,她;此处指钱先生的夫人杨绛。
所愿闭门居,无事饱吃饭。
五六句,写钱先生的心愿:内心所愿望的事是,关起门来安居,无事逼迫,可以吃饱饭。
这种对“无事饱吃饭”的平凡愿望,在当时国内已是相当奢侈的事情了。这已是钱先生第二次谈到了“饱吃饭”了,1937年钱先生在《读杜诗》的第二首中就吟出了“无事残年得饱餐”的诗句,可见在“饿死万方今一概”的乱世,“饱吃饭”是何等不易!
惯与伴小茶,儿戏浑忘倦,鼠猫共跳踉,牛马随呼唤。
自第七句到第十句,钱先生写到了“闭门居”的乐趣。七八句写:习惯了陪伴小女孩,和儿童游戏,全忘记了疲倦。
“小茶”,是唐人对小女孩的美称;据唐李匡乂《资暇集·阿茶》:“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小女孩为“小茶”的称呼或来源于此。金代元好问有《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诗:“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好个通家女兄弟,海棠红点紫兰芽。”施国祁的注就说:“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
钱先生对“小茶”的语词来源,亦有一解:“窃谓'茶’或是'奼’、'姹’音转,《说文》:'奼,少女也’,昌黎《县斋有怀》:'归弄小女奼。’元时常以'茶’为女子名。”(《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十二则)
“儿戏”,不是形容不严肃,当“儿戏”看待;而是指的和儿童一起游戏。
九十两句,描绘“儿戏”的具体状态,写得十分有趣:装扮成老鼠和猫,一起跳来跳去;随便让女儿叫把自己当牛作马,呼来唤去。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记载了钱先生与“小茶”的“狎玩”,十分有意思:
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锺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的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锺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锺书百玩不厌。
自笑一世豪,狎为稚子玩。固胜冯敬通,顾弄仍衔怨。
此诗的十一到十四句,则是钱先生的感慨。第十一、十二两句说:自己都可笑我一生的狂傲,会与小孩一起亲昵玩耍。
这不禁令人想起鲁迅的那首《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十三、十四结尾两句,则是引经据典,善意地嘲笑起古人:已经胜过了冯敬通,他照看小孩子还有怨气。
“固胜敬通”,就是已经、当然胜过了冯敬通。“胜敬通”一词,是苏东坡创造的词语。苏轼《次韵和王巩六首》:“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苏轼并在《东坡题跋·题王巩六首》中解释说:“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乃翁。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这就需要介绍一下冯敬通。
冯衍,字敬通,东汉初期辞赋家,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少时有奇才,20岁即博通群书。新莽末,入更始政权,后投刘秀。因遭人谗毁,怀才不遇,被废于家,闭门自保,专心著述。冯衍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如意。他的妻子任氏是个北方女子,性情凶悍妒忌,动辄吵闹摔打。冯衍年老时,妻子竟把他赶出家门,老境悲凉,陷于困顿。这就是苏东坡所说“妻却差贤胜敬通”。
这诗结尾一句中的“顾弄”一词,意谓照顾,照看;来自于梁江淹《恨赋》,江淹非常同情冯衍,写道:“至乃(冯)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这种与古人争胜,也是钱先生幽默性情的表现。
四
性本爱朋侣,畏热罕诣人。褦襶程所讥,剥啄韩亦嗔。好我二三子,相望不得亲。徐郭擅词翰,陈髯亦轶群。近邻喜冒郎,璠也洵鲁璠。折简酬新凉,茗碗共论文。
【笺说】
第四首诗,写到了钱先生此次回沪见到的“朋侣”,表达了钱先生希望与他们“茗碗论文”的心情。初发表时,诗末尚有“仗兹水厄力,一洗火攻氛”,今删去,固简而宜。
性本爱朋侣,畏热罕诣人。褦襶程所讥,剥啄韩亦嗔。
首四句,钱先生写自己虽爱结交朋友,又怕热很少前去拜访。第一二句说,自己本性就爱结交朋友,但却怕暑热,很少前去拜访。
首句似从陶潜《饮酒》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句而来。
第二句的“畏热”,就是怕热,这里是指暑热。怕热,钱先生在诗中几次提到,如“大暑凌人酷吏尊”(《骤雨》)、“独热形骸费支持”(《酷暑简拔翁》、“慢肤多汗身为患”(《暑夜》)以及“肉山忽释火云忧”(《中秋日阴始凉》)。
“罕诣人”,很少拜访友人;清代吴伟业《梅村》诗有一联名句:“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钱先生意中当有吴梅村此诗,也是“不好诣人贪客过”。
三四两句,各用一个典故,来解释“畏热罕诣人”的原因。第一个典故,就是三国的魏国程晓的《嘲热客》诗:“只今褦襶子,触热到人家。”“褦襶”,就是衣服粗重而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比喻一个人不晓事理,违背常情。这个典故是说,大热天不宜前去拜访他人,钱先生在《重过锡兰访A.Kuryan博士》一诗中已用过了。
第二个典故,是唐代韩愈的,韩愈被谗外放又蒙召还,但还是有诽谤他的人,因此他写了《剥琢行》诗:“剥剥琢琢,有客至门。我不出应,客去而嗔。……我不厌客,困于语言。欲不出纳,以堙其源。”“剥琢”,敲门声。这个典故,是说敲门来拜访人,也是要被韩愈所讥刺得的,不知人的苦衷。
好我二三子,相望不得亲。
第五六两句,书写了“罕诣人”的不好处:和我友好的两三个人,虽相盼望聚首而不得亲近。
“好我”,意谓和我相好;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三十八首:“五十一人皆好我,八公送别益情亲。”
“二三子”,两三个朋友;“子”,是对人的美称。前人常用,如黄庭坚《招子高二十二韵兼简常甫世弼》:“吾党二三子,士林耸孤标。”
第六句“相望不得亲”,当出于清代纳兰性德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一词:“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只不过纳兰词写男女之情,而钱先生是写友朋之情。
徐郭擅词翰,陈髯亦轶群。近邻喜冒郎,璠也洵鲁璠。
第七句至第十句,依次写到自己自己在沪的四个友人。第七句写徐郭二人善于写文章。钱先生在“徐”后自注:“燕谋。”在“郭”后自注:“晴湖”。此二人,均已前见于《陈式圭郭晴湖徐燕谋熙载诸君招集有怀张挺生》诗,可看那诗的笺说。
“词翰”,指诗文,辞章;“翰”,本指毛羽,后来借指毛笔;吴文英《绛都春》词:“千金未惜,买新赋、共赏文园词翰。”
第八句写到一位大胡子的陈姓人,也是卓尔超群的人物。“陈”字之后,钱先生有自注:“式圭”。陈士圭,亦见于《陈式圭郭晴湖徐燕谋熙载诸君招集有怀张挺生》诗。
“轶群”,超越同辈人;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就称李白:“意气飘然,发扬携伟,飞黄駃騠,轶群绝类。”
第九、十两句就写到钱先生一生交往的友人冒效鲁了。钱先生此次暑假回沪,因为钱先生的叔叔、母亲等都住辣斐德路(今复兴路),居住很是拥挤,因此岳父杨荫杭,腾出来一间房,让钱先生夫妇团聚,地址是来德坊。而冒效鲁亦在左近居住,故称其为“近邻”。“冒郎”二字后,有钱先生自注:“叔子。”“冒郎”的称呼,则是因为冒孝尚年轻,二人又比较亲近,故称;就像人们称呼年轻的周瑜为“周郎”一样。
“璠也洵鲁璠”,意为冒效鲁真是鲁国的美玉。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冒效鲁早年名“景璠”,孝鲁是其字;“璠”,鲁国产的美玉;《说文》注释说:“璠,玙璠,鲁之宝玉也。从玉,番声。”故后来常用“璠”或“玙璠”来比喻美好的人物,如苏辙《胡长史祠堂》就赞美说胡家是:“弟子玙璠相照耀,儿孙松桂共扶疏。”
折简酬新凉,茗碗共论文。
结尾二句,钱先生忍不住与友人相亲的心愿,决定:写信相约,对得起这新凉的好天气,聚首饮茶,相与论文。
“折简”,古人以竹简作书信,一般长二尺四寸,短的为一半,称为折简,表示随意亲近,不像官方文书那样郑重其事(见《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胡三省注)。
“酬”,就是酬答、报答;黄庭坚《鹧鸪天》词:“但将酩酊酬佳节,更把茱萸仔细看。”
钱先生的五言古诗与其近体诗,风格不同。有人认为其近体诗“过于矜持,不能放笔直干”,固也微言得中;但这组四首五言古诗,却写得明白如话,如夜下灯前,友人晤谈,亲切自在,很是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