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趣谈:青冢、里台、小里村的传说
青冢、里台、小里村的传说
青家村的传说
窦氏青山脚下的村庄叫青冢村,顾名思义,这个名称是依据窦氏青山坟墓而取的,而且是一片村庄的总称。现在的青冢村,仍然可以细分为15个疃(般说是13疃,因为有的两个疃合成了一个疃)。历史上这里的小村可能还要多,比如像苏庄(即大刀苏宪的老家),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这些小村的来历现在已无从考证,只是年老的村民还知道星星点点的传说。
“黄家庄”:传说是汉代就有的村庄。“黄”与“皇”同音,“黄家庄”即为“皇家庄”。当年窦氏青山筑成后,汉朝廷派二百户人家来此守灵,形成“皇家庄”。又因为皇帝赐他们为“黄”姓,便成了“黄家庄”。
“马庄”:因为村里从事印刷祭祀用的神马而得名。传说青冢山上祭祀用的神马,都是马庄村印制的。
“庙前”:因该村坐落于青冢山下关公庙的南面而得名。“庙东西”:青冢山下关公庙东西面两个村合并而成的。“后村”:因位于窦氏青山之后而得名,传说也是汉代就有的原始村庄。村中以王姓为主,且称为“本地王”, 即不是迁徙而来。青冢其它村的王姓,相传是明朝年间从山东青寿府莒城县大王庄迁来,祖先的名字叫王四能。
”染坊”:因村民以染布为业,村中有大染坊而得名。
“前宅”、““后宅”:是相邻的两个村,传说为兄弟二人分家,各居前后宅而得名。
双楼”:因村中有两座财主所盖的高楼而得名。
“李楼”:因村中有一李姓财主所建二层楼得名。而且传说后来此财主破产,把楼卖给了孟野旺村的孟进士,孟进士又把楼捐给了青山庙建了后大殿。文革期间,后大殿被拆,材料建成了学校,即青冢完小。
“东南山”:村名来自黑帮派名称。传说村中形成过响马帮,帮中有两个头目,人称“黑马肖”、“白马赵”,他们专跑德州到武强的一条响马道。“东南山,没松林,鸡蛋皮子三尺深”,是当时人们形容该村的口头禅。
“洼儿里”:因该村地处低洼地而得名。
“张村”:相传为审坡张庄的张姓村民迁来形成。
“邓家”:相传为青林村的邓姓村民迁来形成。
“赵村”:明代时由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来形成。
里台村的传说
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的军队追赶,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天,刘秀领兵马渡过滹沱河,兼程急驱,傍晚来到武邑县城南十里的王家村,刘秀看后面不见王郎的追兵,便命在此地停息过夜,好好地休整一下。
刘秀找了一间小庙,把马系于庙院的酸枣树下,美美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探马报道:近处还是没有发现王郎兵马的踪影。刘秀见自己的兵马奔走多日,不得休息,难得有这个机会,又值炎热的盛夏季节,再说衣物要洗晒,军械要整理,便让士兵趁王郎的追兵尚未弄清自己去向的时机,抓紧休整。一时间, 刘秀的士兵们忙碌了起来,有的坐在树荫下修理兵器,有的在场院里整理战袍、盔甲,有的忙着清理随身携带的用具,更多的士兵则是在村口的井台旁清洗衣服。这么多的士兵,洗了衣物在哪里凉晒啊?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他们在井台周围的树上拴好绳子,里一层,外一层,密密麻麻地搭满了衣物。微风一吹,衣物摆动,煞是好看。刘秀正好散步来到这里,见此情量,随口笑说:“此地乃好搭衣台也!
刘秀兵马在王家村休整半日,闻探马报道王郎的追兵又已逼近,便下命急速起程,向南面逃奔而去。
刘秀当皇帝后,村里人们托刘秀的吉言,遂将王家村村改名为“搭衣台村”后演化为“大里台”村。东汉末年,此村有一部分人迁出,在附近另建村庄,因此起名“小里台”村。
小里村的传说
说起小里村的村名,还有一段趣闻哩。
相传,北宋政和年间,有一户姓鲁的村民迁此立村,取名鲁家村。
这一年,武邑一带闹灾荒,朝廷发下赈济粮,让各地官府救济灾民。朝廷为了惩治腐败,监督各地真正把救灾粮发放到灾民手里,便派出官员到各地去巡视。被派到武邑来的是位文官, 这位文官来到武邑县衙以后,先查看了赈济名册,然后提出要到边远的村庄去实地察看。县官怕到边远村庄查出纰露,就说鲁家村离县城很远,咱们到鲁家村一带去看看吧。不料很快就到了鲁家村,并不像县官所说的鲁家村离县城很远。这个文官感到奇怪,便问县官:“是百姓说谎呢?还...言外之意是:“还是县官说谎呢?”县官见问,连忙答话:“回大人,不是百姓说谎,也不是下官说谎,是这地方里小。
从此,鲁家村便改为小里村。后来,该村按村民姓氏和聚落位置为五个村,分别叫中小里村、彭小里村、赵小里村、东小里村、四小里村。
资料来源 武罗琐谭
编辑 张红梅,网名梅君,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武邑县作协会员、武邑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闲时喜欢栽花养草,更喜欢用文字打磨雕琢时光。用花草滋养着文字,用文字涤荡着灵魂,用爱心传递着正能量。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