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的三所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传统与精神
“大学”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 大学的构成人员(universitas),二是指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活动场所(studium)。
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两层含义是由不同的词来表达的。
University一词是由universitas一词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那些拥有合法地位和各种特权的自治团体或社会组织。11世纪后半期开始逐渐演变为专门指称由学者组成的学术性行会的专用语。但由泛称的universitas演变为特指的universitas,成为后世专门指称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前身, 是13世纪之后的事。
Studium 指进行教育教学的场所,相当于“学舍、学校、学苑”等。在12—13世纪,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被称为studium。此外还存在“studium generable”的称呼,中世纪的各种重要文献中提到那些档次比较高的“大学”时,经常使用的是“studium generable”这一表述。
中世纪大学形成的主要因素,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发达。众所周知,西方文明的商业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作为社会基础的农业却相对薄弱。中世纪以后,农业技术的提高使得百姓可以果腹。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西方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大学,往往要负担学生的食宿,这对于农业有相当高的要求。
当然,大学的兴建也有赖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大学不是一个直接盈利的机构,兴建与运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大型的商业城市,也使得大学的建立成为可能。同时,自从蛮族入侵欧洲以来,很多城市遭到毁灭,到了中世纪很多城市得到了复兴,这些城市为大学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进入到神圣罗马帝国以后,国家需要大量法律人才,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需要理论上的支持。而教会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占领理论思想高地。同时伴随着阿拉伯文明等异教思想的入侵,中世纪的欧洲世界也需要对于阿拉伯文的书籍进行翻译,所以建立优秀的大学培养人才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中世纪著名的大学有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
在9和10世纪,萨莱诺是“希腊、拉丁、阿拉伯和犹太文化的交汇处” ——传说萨莱诺医学校由四名分别来自希腊、犹太、阿拉伯,意大利的医生创办。作为医学中心的萨莱诺在12至13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与作为法律中心的博洛尼亚和作为神学与辩证法中心的巴黎有着同样的声誉。
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处在意大利北部交通的十字路又,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不少讲授文法、修辞和法律的学校。到11世纪时,博洛尼亚和其他一些城市就已经成为提供法学专业训练的首选之地。后来,在博洛尼亚出现了专供各地赶来求学的学生学习之用的学舍。1158年,腓特 烈一世颁发特许状《完全居住法》给博洛尼亚的学生,授予法律学生特权。特许状规定了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博洛尼亚大学的身份由此确定。
最早的大学章程也于 1317年被制定。由于萨莱诺学院在一些制度构建上略显单一,所以有观点认为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大学。从十四世纪开始继法学之后,博洛尼亚大学又迎来了众多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规模日益庞大起来。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就是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所属的一所天主教学校——索邦神 学院(Sorbonne ,the Faculty of Theology )演变而来。11世纪中期法国各地很多这样的学校。至12世纪中叶,巴黎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师也随之倍增,于是,日益增加的教师们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教师的同业公会,以此来争取维护自身的各种利益和权利。这样,大学组织也就形成了。在中世纪,特别是13、14世纪里,巴黎大学是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学术机构,伟大的神学-哲学国际中心,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大多出自这里。
正是这几所大学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大学制度。而大学的精神也在这个时期被确定下来:
一是理性,二是思辨,三是多元
居于第一位的是理性。从苏格拉底开始,“理性”便成为了所有思想的基本点,为了理性与智慧,为了维护司法的权威,苏格拉底甘愿牺牲生命。现代大学与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社会依靠的是情感与法律两条主线支撑,而大学里面却是依靠理性与智慧在支撑。凡事都要能够客观公正,能够依靠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解决问题。
第二是思辨,在大学里面很多东西都有固定的成法,学生需要做的就是以这些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思辨精神来进行发散与创新。事物的本身与存在往往具有多面性,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根植在传统理论的土壤之上,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独创性见解。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思辨性往往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级阶梯,勇于迈出第一步也许就会打开一个新的领域,这也是进入大学,从事研究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
第三是多元。要学会尊重与包容不同的想法与见解。“锐利”逐渐成为新一代青年学子的思维特点,有想法,有勇气,有干劲。但是,太过锋利往往也会失去很多探索新见解,追求新理念的机会。从爱琴海岸的竖琴到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从巍峨不朽的长城到独立堂皇的故宫,世界本就多元,思想也是如此。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南辕北辙,但是孔子仍然向老子问礼,并以老子为师。文明并不是冲突对立,而是兼容并包。
大学的历史走过近千年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前进,每一位莘莘学子在得到大学培养的同时,也是促进大学发展的新鲜血液。也许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正像博洛尼亚大学的校训一样:
因为有挫折,人生的美好才变得充实起来。
文:经典守望者
参考文献:《世界文明史》,朱亚娥,,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 大学的兴起》(美)哈斯金斯著;张堂会,朱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