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玄妙观最牛的时候,它的辉煌你无法想象

南阳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

它曾为保卫南阳城立下汗马功劳,让南阳城幸免于被屠城;

它曾奠定了南阳梅花寨的城建格局,创立了全国独有的防御系统;

它曾兴办了南阳最早的红十字会医院,救死扶伤;

它曾最早兴办合作农场,救助难民;

它曾在南阳开风气之先,兴办学校,提倡新学;

它也曾发挥过“银行”功能,在民间进行惠贷担保,促进当地经济;

它曾是南阳书法学习者的圣地,碑刻林立,其十一方《书谱》人尽皆知;

它也曾是南阳著名园林的所在,是南阳城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就连如今的卧龙岗和医圣祠,也曾是它的下属“单位”,它更获得过雍正、同治、慈禧等清廷“一把手”的御笔钦赐。

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尚存的道教四大名观之一:南阳玄妙观。

(供图:南阳师院 唐新 教授)

1

1

泥牛古迹,全真丛林

南阳如今遗存的许多古迹,都与玄妙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阳人民公园,就脱胎于玄妙观东院公园,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宛南公园”。公园里有一块儿“泥牛古迹”的石碑,讲述的是王莽撵刘秀的一个传说故事。

话说西汉末年的一个漆黑的夜晚,刘秀在与王莽军的激战中,军队被冲散,刘秀也丢失了战马,在刘秀为自己的生死深感忧虑的时候,南阳城西北老君堂前的一只泥牛,立刻化身成青牛,载他渡过了一条河流。

(《后汉书》记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可见南阳人与牛有不解之缘,牛也是道教的神物。)

这一传说道出了西汉时期盛行的黄老崇拜,也隐约道出了南阳玄妙观的前身是汉代老君堂。后来,这块儿石碑就立在了南阳玄妙观的门前,如今被重立在南阳人民公园里。

据明代1461年的地方志记载,玄妙观始建于1371年,并在元明时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力的道观。


到了明代,唐定王朱桱及其子嗣广泛资助道教宫观的修缮和扩建活动。在南阳地区,他们出资修复的道观就有44处之多。

(玄妙观现状 供图:乔治邦 )

明英宗时期编订的国家志书《大明统一志》特别提到了南阳城西北的玄妙观,以及邓州西南的佑德观、镇平东部的太极观、唐河的通真观、舞阳县的长春观、掖(叶)县东北的双凫观。说明当时南阳地区至少存在六座大型的道教宫观。

明帝国重视宗教事务,专门在各级政府设司管理,当时整个南阳府的道纪司便设立在玄妙观。

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在元明两朝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道观网络体系,构成了当时中国一座主要的全真丛林,也凸显出南阳玄妙观在17世纪早期作为全真教中心的地位。

1640年中期,清军入主中原时,南阳玄妙观已成为中原地区一座主要的全真教中心。到了18世纪中期,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全国知名的道教丛林,深得民众青睐。

(来源:罗格斯大学 刘迅教授 )

2

清军入主,瘗(yi)埋枯骨

南阳是汉水流域的重要地区,北走汴洛,南航襄汉,西趋川陕,东进皖浙,这也是为什么明代在南阳设立藩府。

(来源:《南阳梅花寨研究》,李炎)

南阳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在整个明末李自成起义中,成为政府军和李自成军激战的场所。1641年10月,李自成军队洗劫了南阳城,他的军队屠杀了城中几乎所有的人口,将之变成了一座鬼城。

经历了明末清初战乱,一直到1650年代后期,清朝已经初步建立,南阳的老百姓仍旧忍受着满城腐烂尸骨的恐怖气氛。雨后郊外,战乱中草草浅埋的坟墓,时常暴露尸首于野。

这种战后衰败的情景,让悲痛气氛始终笼罩着南阳城,在老百姓的信仰中,更是饿鬼四处游荡,人心惶惶的意味。这绝对不是清军征服中原后,愿意看到的景象。

在南阳公园望仙台附近,立着另一块儿石碑《张大将军收瘗枯骨碑》,讲述了玄妙观与清军入主中原时的一个重要事件。

(该石碑立于公园望仙台南侧)

据该碑刻记载,有一次农闲,张应祥将军骑马飞驰,参加一个乡村聚会,马儿踩到了一个暴露于荒野的骷髅,张将军目睹腐烂的尸体,兴致大失,哀伤至极,他因此折回,没有参加那次宴饮。

张将军是明末名将左良玉的部下,长期在辽东戍边,他1646年调任南阳,负责重建南阳的生活秩序和卫戍工作。

1650年代后期的这次罢饮,在张将军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他和属下的官员,立刻认识到恢复南阳经济,引导老百姓走向正常的生活,就必须让这些尸骨得到收殓,让南阳老百姓的心灵得到慰藉。据说那一次罢饮归来,张将军无一日不想着如何收埋这些尸骨。

(玄妙观内散落的石构件 供图:乔治邦)

埋葬尸骨是全真道士固有的传统,最终张将军从南阳玄妙观里遴选了四名高道,主持南阳全城和郊区尸骨的瘗(yi)埋工作。为了援助全真道士的工作,张将军拨给全真道士八石米、两千贯钱以及冬夏衣物作为酬劳。

(1640年的南阳城,玄妙观在城西北 供图:刘迅)

几个月中,四名全真道士在玄妙观其他道士的协助下,很好地完成了千余座浅坟的重新掩埋,他们从野外收集到的枯骨,堆积成一座小山。

1657年农历11月27日,历时几个月的收集,这一收集枯骨工作告终。

(清代瘗埋的隆重场面)

张将军率领南阳当时9名主要官员和军事将领,与60名玄妙观全真道士和佛教同道、40名信会成员、为瘗埋工作捐款捐物的852名男女信众以及众多南阳父老,共同参与了数以千计尸骨的掩埋和超度仪式。

人们在玄妙观西南(即今人民路与建设路交叉口以东),挖掘了一座巨大的集体性坟墓(南阳老百姓称为“万人坑”),将这些尸骨掩埋,从此宣示明末战争的终止,满清新朝的开启,告诉南阳老百姓和平生活到来了。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玄妙观的碑文中得到了详细记载。

玄妙观道士与清朝地方政府及军事将领密切合作,掩埋死者尸骨,主持埋葬工作,并主持黄箓大蘸(道教的一种仪式,即为亡灵迁拔,为生民祈福),玄妙观道士的行为得到了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认同,也因此收到了清朝军政两界和民间的捐赠,最终修复和重建了南阳玄妙观。

玄妙观的重新振兴,也帮助清廷建立了地方政权的合法性,从道德和宗教的角度,让南阳地区广大民众和平地接受了清王朝的统治,也为玄妙观迎来了经久不衰的声望。

3

守卫南阳,力抗兵乱

19世纪中叶后期,南阳玄妙观出了一位名叫张宗璿的高道,将玄妙观的地位推升至全国四大道观之一。

张宗璿出生于山东半岛的福山,身为举人,但放弃了举人名号,32岁那年到道观里做了全真弟子,开始了修行生涯。

他阅读了大量道教典籍,游历了北京白云观、苏州天宝观等知名全真宫观,最后在崂山太清宫受戒。

他因苏州战乱,来到南阳,与南阳玄妙观吕永震方丈坐而论道,攀谈数日,受到吕方丈的激赏,之后两人相处十多年,吕方丈将“龙门大法”秘传给了张宗璿,使张宗璿因此有资格成为全真教受戒仪式上任传戒律师。

1862年6月,为了减轻清军对长江沿线太平军要塞的围困,同时转移围困南京清军的注意力,太平军二次北伐。当年七月,北伐太平军先头部队与捻军汇合,向河南南阳进犯。

该年七月初一到十七的两个多星期里,太平军和捻军联军包围了南阳城。除了正面进攻,他们挖地下工事,企图破坏南阳城防。作为中原重镇,太平军将摧毁南阳城看作是撬动清政府中原统治的关键一仗。

南阳城四面受敌,城内人心惶惶,二百年前李自成屠城的血腥故事在坊间流布。

由于当时南阳城防缺乏坚固的城垛,张宗璿道士便配合当时的南阳知府傅寿彤,率领道众数百人,将道众划分为若干小分队,坚守南阳城的各个要塞,日夜监视敌人动向,并动员组织南阳民众巩固城防,最终抵御了太平军的进攻。

(冷兵器时代,攻城的名场面)

不过在打败太平军后不久,张宗璿深知乱世难以太平,城防必须继续巩固。他给知府傅寿彤提出了奠定后来南阳城“梅花寨”框架的建议:

在南阳城墙之外,建立“砦堡”,打造南阳城双重防御系统。

此建议受到了知府傅寿彤及其继任者的激赏,最终被采纳。

玄妙观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庙产雄厚, 玄妙观道众为困守城内的清兵提供后勤补给外,并在当时的政府批准后,赶造火炮、枪支, 并出资13000串, 赶筑外郭大寨, 加固梅花瓮城。

(加固后的南阳城防,即为后来的“梅花寨”)

南阳因此在后来太平军、捻军、匪乱和叛军攻城的历次清末战乱中,凭借全国独一无二的梅花寨城防结构,免于被屠城的命运。

张宗璿甚至还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在南阳城郊区防备各种匪乱,为南阳老百姓的安居立下了大功。

4

一代高道,道藏名世

到了19世纪末,玄妙观的田产已经多达7700亩。

独山上的祖师殿、西南郊的武侯祠、东关的医圣祠、方城博望的三元宫,都是玄妙观的下院。

玄妙观占有的大量财富和资源,使得南阳玄妙观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南阳地方社会的服务和慈善活动中,与南阳本地的士大夫精英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种联系,也进一步提升了玄妙观在南阳民众中的声望。

1864年,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部队一路追击捻军,期间在南阳安营扎寨。这位蒙古亲王驻扎南阳期间,紧急命令南阳地方官为他提供500辆牛车,作为运送军需支用。由于要求突然,数量巨大,南阳地方官毫无准备。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张宗璿方丈得知后,把那些为了寻求生计,租种玄妙观田地的佃农召集起来,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了他们的耕牛和车辆。次日,他将耕牛和车辆如数送到了僧格林沁亲王的营地。

筹备速度之快,让亲王自己都深表震惊。这件事在南阳当地,迅速成为一个传说,在南阳老百姓中间广为传颂。

作为一位极具领导力的道教领袖,张宗璿的声望在道教界广为传颂。1865年,张宗璿的师傅、前南阳玄妙观方丈吕永震邀请他赶赴北京白云观传戒。

(北京白云观与南阳玄妙观关系密切)

在北京白云观挂单期间,慈禧的母亲停厝在白云观300天之久。期间张宗璿方丈率领白云观道士为亡者举行超度仪式,据说他曾“独跪坛下三百日,不懈益虔”。

张宗璿主持慈禧母亲丧葬仪式的虔诚和投入,深得慈禧信任和赏识,也得到了当时公众的钦敬。慈禧对他非常感激,赐给他玉冠紫袍,同时为白云观捐赠了大批银两。

张宗璿利用皇帝和太后的这些捐赠,在北京白云观主持了大型的传戒仪式,也奠定了张宗璿当时中国全真宗师的地位。

张宗璿也深知,战乱之后捻军和太平军摧毁的不仅仅是寺观,他们也摧毁了典籍和更为重要的文化艺术,这不仅仅是道教宫观的一部分,也恰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

或许出于这种原因,当南阳地方官询问张宗璿希望得到什么表彰时,他希望朝廷赐予他一部《道藏》,而非金钱或物质的奖励。

这其中,隐含着一种文化复兴的意味,张宗璿看似不经意的要求,也正回应了当时的“同治中兴”。

1867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河南巡抚李鹤年以南阳知府傅寿彤的奏章为基础,拟写了奏折,请求同治皇帝赐给张宗璿及玄妙观《道藏》一部,以示恩宠。同年五月十一日,同治皇帝下旨批准。

(供图:南阳师院 唐新 教授)

当时,南阳地方迎取《道藏》的场面甚是隆重,南阳各级地方官员、老百姓、已经卸任的官员以及当地各界士大夫精英,纷纷到场祝贺,并吟诗作赋,称颂这一场面。

明代《道藏》的颁布,也昭示了张宗璿及其南阳玄妙观道人在维护清代地方政府统治和道德秩序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玄妙观作为久负盛名、全国最为知名的道教丛林的声望和权威,增进了南阳人的地方认同。

5

惠浃中州,改革办学

除了抵御战乱和超度亡灵,南阳玄妙观也曾深刻参与到南阳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

早在清朝入关之初,就有玄妙观道士为农民祈雨而献身。

1860年初,南阳地区再次遭遇大旱,当时张圆璇担任监院,玄妙观便雇佣了3000多名流民作为劳力,让他们从事各种行业,给灾民提供食物给养,并给这些劳力发放了五个月的薪酬,帮助这些南阳老乡度过灾荒。

在艺术交流方面,玄妙观道士与南阳当时政要名流,多有诗文、书法切磋,有玄妙观遗存的数百碑刻可证。

南阳知府任恺曾在张宗璿的邀请下,书写了初唐时期大书法孙过庭的《书谱》。刻有《书谱》的碑石由十一块长方形石板组成,镶嵌在玄妙观东厢三官殿的北山墙当中,至今犹存。

(来源:《清末民初南陽玄妙觀的宮觀行動與當地的現代改革》,刘迅)

这部临摹精美的《书谱》吸引了大量的书法爱好者前来学习和观摩。然而草书许多人难以辨识,张宗璿便又刻了一个楷书石碑立在草书旁,方便学习者对照。

在近代公共园林出现前,南阳玄妙观的西北园的风景,视野高远,美不胜收,院中有数亩荷花池,池边有假山,山上有“浣香亭”,院中五株金银桂,花开时节动南阳(现仍有一棵留存)。

玄妙观不仅为道士提供了静坐冥修的场所,还为本地居民、旅居者提供了珍贵且稀少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娱乐空间。

(精美的书法作品 图片来源:乔治邦)

南阳玄妙观在近代姚霭云方丈主理期间,还是自觉兴办新学的先驱之一。

大约在1890年代,姚蔼云到南阳后,玄妙观便投资达11,700两白银在南阳北关兴办了一所传统私塾,这在当时,是南阳府城内七所最大的私塾之一,它有好几幢建筑,其中包含24间房的校舍。

除了这座私塾之外,玄妙观还在北关城门附近,为城中贫困家庭的儿童兴办了另外两所义学。

1905年至1906年一年期间,玄妙观独自在南阳北关地带建立了两所学校。

(1906年,光绪赐予玄妙观"惠浃中州"、"全真广学"匾额两面)

玄妙观早期积极支持当地平民教育,受到河南巡抚于荫霖的赞扬。晚清时期元宗学堂和玄妙观两等小学招收的学生占整个南阳一年招收学生的三分之一还多。

玄妙观兴办义学的举动,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嘉奖,赠予南阳玄妙观光绪帝手书的题词“全真广学”,以鼓励玄妙观在南阳兴办新学的举动。

当然,近代方丈姚霭云在1912年之时,没有认清历史洪流,做了保守派,辛亥革命来临之时,选择忠于清廷,最终在民国初年被以“勾结清朝地方军事政治官员,并在当地社会作威作福”为由,遭处决。

但是,姚方丈在南阳首创的实业教育传统,在民国时期被玄妙观的继任主持发扬光大。

根据民国早期资料显示,玄妙观1909年掌有总达77顷(7700亩)的农田,大部分集中于南阳北郊与西北郊。

除此之外,博望镇的三元宫拥有20顷(2000亩)农田。其他的分院如位于南阳东南15公里开外的三教堂,也叫叶庵,以及独山祖师宫同样拥有若干数量的耕地。

除了从土地获得的租金,玄妙观和下院每年还可以通过各种庙会节庆期间香客和当地资助者的捐助而获得可观收入。

1915年,由玄妙观主导,南阳建立了首座红十字会急救医院。玄妙观特别腾出道观东翼的十方堂和前院来安置新建的急救医院和医护人员。这座急救医院有一个院长、一个行政管理人员、两个固定护士和一个急救小组。

红十字医院南阳分会提供专业医护人员和救急小组,玄妙观则为他们发放俸禄、提供日常饮食和住宿。

医院设有5个病房,两个诊室。正是因为有了玄妙观的资助和提供处所,红十字会医院南阳分院才得以运营至1927年。最后因道观经济恶化,才不得不关闭。

1927年,玄妙观重建少怀小学时,也开办了一个特殊的实业培训工作坊。

(带星号为玄妙观所立学校 图片来源:《清末民初南陽玄妙觀的宮觀行動與當地的現代改革》,刘迅)

玄妙观的实业培训中心综合了社会慈善使命和公众教育兴趣,最初招收无家可归的儿童和孤儿,也招收南阳当地商铺和行会的年轻学徒,在这些训练作坊教授学员练习四种南阳区特别需求的技艺:纺织、木工、玉石琢磨和制鞋。

工作坊的主要目标还是培训孤儿各种商业技能和手艺,同时也想通过出售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以图作坊自立。可惜在1940年代,洋货倾销,日军频繁空袭的境遇中,工坊不得不关闭。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玄妙观主持也曾利用梅溪河两岸的庙产土地,与当时南阳地望杨鹤汀一起主持工作,联合南阳各界商人,兴办农业合作社,订立了目标:

(1)发展农业合作;(2)实行集体生产;(3)推广优良品种。

用以解决辛亥战后部分难民、流民的生存问题,回应南阳的战后危机。

总之,玄妙观道众利用在南阳和全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到地方建设中来:

赈济灾荒、发放惠及民生的借贷、土地租赁、提供就业岗位、兴办教育、推进改革,与南阳当地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为中国宗教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6

结 语

百年繁盛,转眼如风。

如今,南阳玄妙观虽已不复往日神采,但尚有大量建筑、珍贵的碑刻遗存在南阳城区。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中国各地城市都在重新发掘地方历史,打造地方特色人文地标,这两年南阳也开始着手恢复医圣祠和卧龙岗。

全新的卧龙岗和武侯祠崛起的同时,南阳人更不应该忘记两者的上院:玄妙观。

玄妙观,奠定了南阳百年来的城市结构,影响了南阳城近七百年的发展,雍正、同治、慈禧都曾给它写过御批,玄妙观道士与中国近现代名人有过密切交集。

这座道院作为全真丛林四大中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

玄妙观曾经拥有的辉煌与灿烂,不应被这座城市彻底淡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