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我们平时无法释放暴力,也很少看见暴力的画面

统筹:LIT.CAVE工作室

本期策划:LIT.CAVE工作室

LIT.CAVE编辑部

这里是「小说评论」2021年2月第3期,我们每周向读者征集300字左右的短评,并且于周日集结发布,也会在本周的评论中摘录。以下是本周的评论精选。过稿作者将获得文穴阅读馆福利。

2021年2月第3期

纸上行舟 / 黎幺

出品方:后浪·说部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1

超现实的异境、绵密饱满的语言、精细锻造的文体,这些因素使得作品诗意旋转,由此产生独特的阅读快感。

书评大赛作者@嵇心:

黎幺用《蚁穴逃生》来譬喻阅读,阅读就像进入蚁穴,文字就像蚂蚁一样爬满洞穴,读者只有不断穿过蚁群,才能找到秩序与出路。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我们面对无数文字压迫时的窘境。

话语不断地彼此插入、回旋、激荡,叙述与判断层层叠叠,句子始终自我诠释、自我增殖,令黎幺的文体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气质。

这些随处可见且令人可喜可愕的比喻,它们如此丰富,在熟悉和陌生的感觉之间一再转换,紧锣密鼓却不惹人生厌,它们不会使我们罹患词语的「密集恐惧症」,而是刷新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重构了我们关于词与物的想象,让我们与陈词滥调挥手告别。

野猪渡河 / 张贵兴

出品方:后浪·华语文学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

书评大赛作者@籍禹:

从世俗角度,暴力不是好的字眼,见血是厄运和诅咒的前兆,死亡尤其晦气,此外便是色情和性的暗示,及其代表的野蛮和无度的放纵。这些是所谓文明世界边缘和底层空间的遗留事物。相反,一直以来我们把艺术认为是怡情养性的,大多数时候是有着轻柔触感和唯美画面的,这似乎是传统对于美学概念化的渲染。

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权力释放暴力,也就难以看见暴力之后的画面——荒芜还是壮观都无从知晓,我相信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少有人敢赤裸裸地谈论暴力的本质,因此,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人们认知范围之外未知的部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曾对其有过向往。

人类的战争,其实只是孩子们「捕猎游戏」的扩大化,当暴力有了所谓的对象,我们就容易探讨其动机,也易于通过谴责来诠释为所谓的「合法暴力」或「合理谋杀」,但它始终还是残忍和隐晦的,因为实际暴力的发生并无对象性,参与者在施暴的瞬间,并不为某一崇高理想而行动,多刺死一平民并无益于战争的胜利,「平庸之恶」比「极端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

火车 / [日]宫部美雪

出版社: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

和也的未婚妻彰子失踪了。

友方评论员@灵兮:

在宫部美雪巧心布局下,底层弱者的悲剧因果循环,好像是偶然又好像是天命。一直到故事的结尾,作为凶手的新城乔子才第一次现身,一场新的猎杀已经拉开,但从探长的视角看去乔子显得美丽而知性,柔弱得让人心生同情。

与其说《火车》讲的是一个有关冒名顶替的连环杀人案,不如说它描绘了人类的无休无止的欲望和绝望。

《火车》是一个暗喻,代表着人类的不可遏制的欲望,深陷债务困境的人们都掉入了欲望的深渊无力自拔,但宫部美雪提醒我们不该把悲剧仅仅归咎于个人的缺陷和弱点。

她笔下的人物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真真实实的人,细腻 的文笔慢慢铺陈,当事件的真相逐渐浮现,再回味之前的章节,读者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读推理小说,但依旧乐在其中,因为比起案件本身,案件背后的复杂人性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英]罗伯特·戴博德

出品方:果麦文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蛤蟆》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这个不假,但是它并非是一本检测自己是否去看心理医生的书,它更像是一本自我解析、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手册。

当然很诡异的是,当下人们对于弗洛伊德似乎都非常鄙夷,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却非常认同,心理咨询师使用的许多概念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概念都非常相近,这种矛盾似乎难以避免,大概有许多人云亦云的成分在。

回过来讲这本书,首先一点就是里面提到的几个概念,感觉还是非常实用的(当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要保持警惕的),首先就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确认。

比起网络上一些通俗话的概念(巨婴)之类的词,显然这些词更加地中性,且更能帮助到那些未能从幼态走出来的人。其次就是简单地自我坐标锚定、以及识别交往中的「游戏」,比如PLOM (poor little old me),通常是把自我坐标定义在(别人好,我不好)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索爱手段。

如此学到的心理学工具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一本书能够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那么这本书就是值得的。

我与我的对话 / 刘以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

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

编辑部评论员@Jay:

刘以鬯的「新」不是「为了替代而替代」,他的心理描写不是恣肆无忌地来一个「保龄球的意识流」,而是,把这种技巧放在《酒徒》里,适合;试试《对倒》,也不错;到了《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似乎都很好。

一种新的手法,就像未知属性的化学物质,我们用已知的物质跟它发生反应,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实验小说」的「实验」原本是对作者自己而言的,但今天,有的作者不在文本上做实验,而是把读者当作试验品,这背后当然有哲学意味,可更引起质问:这个文本本身究竟是否经得起读者反应?

相比内陆,香港年轻一代作家不是「进步」的写作,他们所面临的是「会否被大众市场掩埋」的危机,所以,刘以鬯作品之「新」毋宁说令香港文学获得一次新生,但它随时可能死,如此的环境下,那些一代一代以文学反思自我境况、从而给文学重获生机的作家,更值得我们尊敬。

注:每期征评为lit.cave编辑部希望征集的书籍,读者投稿可不限于此范围。

首届文穴&后浪书评比赛,征稿中……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