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伍策尔:这个惊世的作家定义了「X世代」
作者:Hephzibah Anderso
译者:Haz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这里是文穴的翻译局,今日分享的是BBC文化频道作者赫普齐巴·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的文章,由Hazel为大家翻译,原文发于2020年1月9日,仅供学习分享。
伊丽莎白·伍策尔(Elizabeth Wurtzel)是一个「心安理得的自恋狂」,人们对她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出于她「无畏世俗」、「藐视一切」、「女人味十足」的独特风格,赫普齐巴·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探究了她的生活及其对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020年对于女作家的自白回忆录而言,似乎格外活跃。
图源网络
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安娜·维纳(Anna Wiener )便写下了她渴望在科技领域畅游,并能在《恐怖谷》(Uncanny Valley)中获得愉悦自己的成就的愿望;
索菲·希伍德(Sophie Heawood )在《醉饿游戏》(The Hungover Games)中沉思了意外成为单身母亲的生活;
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 )则在《回忆我的失语生活》(Recollections of My Nonexistence)中针对社会对女性声音的压制发声;
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 )在《无形的不安》(The Shapeless Unease)中凝视自己的失眠,同时还有尼娜·雷娜塔·阿伦(Nina Renata Aron)的《早上好,男人灵魂的毁灭者:女人的回忆录,上瘾和爱情》(Good Morning, Destroyer of Men’s Souls: A Memoir of Women, Addiction and Love)。
译者注:
1.《恐怖之谷》(Uncanny Valley)是一本关于科技从业者生活的回忆录,作者安娜·维纳抱着对硅谷的向往,从出版行业跳槽进入科技行业,写下了在硅谷工作的所见所闻。
2.《醉饿游戏》(The Hungover Games)是关于索菲·希伍德在洛杉矶享受着无人干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导致了她从在好莱坞开派对到成为一名单身母亲的故事。
3.《回忆我的失语生活》(Recollections of My Non-Existence)是一本关于丽贝卡·索尔尼特在旧金山度过的40年早期作家生活的回忆录。书中写了关于丽贝卡·索尔尼特是如何找到自己声音的个人故事,同时讲述了在一个不希望女性发声的社会中身为一名女性的普遍故事。
4.《无形的不安》(The Shapeless Unease)这本书充斥着强烈的情感,作者萨曼莎·哈维以不屈不挠的口吻描绘了她一年多来的不眠之夜,描绘了时间、死亡和焦虑,以及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她的生活感受。
5.《早上好,男人灵魂的毁灭者:女人的回忆录,上瘾和爱情》(Good Morning, Destroyer of Men’s Souls: A Memoir of Women, Addiction and Love)尼娜·雷娜塔·阿伦以亲身经历的趣闻轶事和学术研究为线索,剖析了长期以来被女性化、被忽视的依赖症。
2020年文学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损失应该是先锋作家伊丽莎白·伍策尔(Elizabeth Wurtzel)的去世,上述的每一位作家可以说都欠了她「一笔债」,这其实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讽刺,但伍策尔(Wurtzel)具有典型意义、结构复杂的遗留作品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1967年,伊丽莎白·李·伍策尔(Elizabeth Lee Wurtzel )出生于曼哈顿上西区,就读于哈佛大学。她打小就是人们口中难以管教的「野孩子」,长大后更成了一个典型的「大麻烦」。
1994年,27岁的伍策尔(Wurtzel )出版了一部引起激烈争论的回忆录《我的忧郁青春》(又名《百忧解国度》Prozac Nation)。在出版这部作品之前,她还是一名音乐记者。
图源网络
伍策尔(Wurtzel )在这部回忆录中展示出令人震惊的坦率,其中描述了父母的离婚、自己的自残行为及早期的治疗经历、吸毒、描绘入微的性生活以及家庭的不和。
可以说,本书因其惊人的坦率招致众多批评,但伍策尔(Wurtzel )在书中坦率地写下关于自己的抑郁症,包括学生时代呆在精神病院的经历,以及精神病仍受到外界歧视时她内心的挣扎,这一话题却根本无人提及。
电影制片人、记者、《巴黎评论》前编辑詹姆斯·斯科特·林维尔(James Scott Linville),是伍策尔(Wurtzel )几十年的朋友,她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回忆说:
「在《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出版后的几年里,伍策尔(Wurtzel)的出版商会把装满信件,『一个干草包大小的邮袋』送到她的公寓,里面的信件都是年轻女性读者写的,她们在信中告诉伍策尔(Wurtzel),自己被她写的散文深深打动,读完了她所有的作品。」
一方面,尽管《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已经成了「X世代」的定义,还被看作是文化的试金石,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主打产品,但另一方面,读者们对这部作品看法不一,书迷们兴奋于伍策尔(Wurtzel)令人讶异的坦率,而批评者则指责伍策尔(Wurtzel)沉浸于自怜自哀,认为她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努力从一种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伍策尔(Wurtzel)的作品,既注意到她「高傲的抱怨」,同时也不忽视她的直率幽默,以及写出似能迸发火花的散文的能力。
译者注:X世代指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一代人,有著「被排挤的世代」隐喻。X世代的童年赶上了美国继二战之后的又一个混乱时期。反对越战、性解放、女权运动、颓废派……各种异类思潮迭起。陷于糊涂境地的年轻父母们,对如何引导幼年子女感到迷茫。因此这期间生长的孩子的个性塑造似乎也有些混淆,但他们身体素质良好,平均教育水平比任何前辈都高。由于每个家庭中的子女数较少,一些人从小养成专横独霸性格,这使他们集争强好胜的竞争能力与好高骛远的狂妄性格为一身,形成了主观多变,潇洒自信的性格。(源自百科)
她个性十足,很快就把所有的对手都压垮了
《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可能不是第一本由年轻女性所写,并且呈现出如此原始状态的自白回忆录——毕竟苏珊娜·凯森的《被骚扰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一年前才出版,但《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却掀起了一场新浪潮,伍策尔(Wurtzel)鲜明的个性让竞争对手们都为之倾倒。
正如苏珊妮·摩尔( Suzanne Moore )在《卫报》( The Guardian)上所写到的:
「你一见到她就会知道,只有她是自己戏剧中的主角,其他人都只是个配角。」
图源网络
即便作品引发的争议不断,读者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在一系列标志性照片的帮助下,伍策尔(Wurtzel)还是迅速蹿红,成为名人,紧接着她利用自己的名声,向世人发出了各方面的警示。
她的第二本书《婊子:对难处女性的赞美》(Bitch: In Praise of Difficult Women)是出版于1998年的一本散文集,封面上伍策尔(Wurtzel)赤裸着上身向世界竖了一根中指。这本散文集探讨了历史上那些难以解释的女人们,可惜销量并没有达到伍策尔(Wurtzel)预期中的效果。
那时的她正在与毒瘾做斗争,而这段经历成为她第三本书《更多,现在,再次》( More, Now, Again 2001)的主题。
图源网络
随后,伍策尔(Wurtzel)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她后来说,这只是「随便玩玩」,但她仍然顺利拿到了学历,并短暂地在该行业从事了一段时间,退出这一行业后,她又再次专注于写作。
「自我女性主义」
译者注:自我女性主义(Do-me feminism)对早期女权主义者拒绝的事物感兴趣,或仅仅是拒绝性的消极性,鼓励妇女告诉人们他们想从性中得到什么,明确地谈论性,目的是使妇女能够与几个性伴侣,或社会上不能接受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源自网络)
作为一名自白作家,伍策尔(Wurtzel)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私生活:任何细节都不被她看作是过度私密的,以至于「过度暴露」了自己私生活——短语「过度分享」可能就是为她创造的。
她永远是自己文学作品的主题,即便她被人当作笑柄,仍不会动摇她身为一个不折不扣自恋者对于作品主题的选择。
图源网络
关于对她散文风格的描述,她最喜欢的一则是出自《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Review of Books),书评说她写得像「冠着麦当娜(Madonna)的自负的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
她剖析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到自己的父亲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生父;收养了一只救援犬的经历;自然还写到了她人生最后的疾病。
译者注:
1.麦当娜(Madonna)的自负:美国流行乐坛「大姐大」麦当娜一向以性感妖艳形象著称,年轻时曾经以一曲「像一个处女」而走红,里面的歌词露骨,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她立刻成为了话题女王,全美国有一半的人恨她,而另一半爱到狂热。1992年,麦当娜还出版了一本引起巨大争议的有关性爱的书《性爱》(Sex)。她被指责为放荡风骚,伤风败俗,不敬神灵,狂妄自大,甚至被公开抵制,被取消赞助合约,但她从来不在乎,而是一直敢说敢为,激情澎湃,自负自傲。(源自网络)
2.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一位被誉为天才的美国诗人、小说家。学术界认为,她和詹姆斯·赖特等人的作品,曾为美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有人认为,普拉斯的作品是多愁善感式的夸张。比如西奥多·达尔林普尔(Theodore Dalrymple),曾称普拉斯是「戏精鼻祖」,总喜欢自哀自怜。(源自网络)
作为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伍策尔(Wurtzel)对自己感到恼火,因为她没有及时接受一项可能证实她是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 genetic)携带者的检测,以至于自己错失了可以进行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机会。
图源网络
伍策尔(Wurtzel)蔑视怜悯,在2018年的《卫报》上她撰文写道:
「我讨厌人们对我说,他们对我的癌症感到遗憾。真的吗?他们见过我吗?我不是一个让你感到遗憾的人。我还是那个刻薄的女孩。我现在有了第四等级的升级特权,让我可以随便『插队』。但我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的,我在生活中总是『插队』。也就是说,我很早熟,对历史的认知也很早。」
译者注:第四等级是指西方社会对新闻记者的一种称谓,显现了新闻媒体和记者特殊的社会地位。源于英国。18世纪英国议会在贵族、僧侣、平民的议席远处设置了记者旁听席,称他们为远比贵族、僧侣、平民都重要的第四等级。(源自百度百科)
在空虚的「女权」时代,她向我们发出了更为深沉、黑暗、危险的警告
伍策尔(Wurtzel)在其他方面也领先于她身处的时代。正如林维尔(Linville )所说:
「她有将高低融于一体的天赋,例如很少有作家能将对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歌词的评论、《塔木德》(Talmudic)的训诂以及对性政治的尖锐剖析结合起来,然后以比特尼克族(又名披头族Beatnik)女孩的声音表达出来。打开网页浏览器,登录推特(twitter),你就能看到她的影响力。」
译者注:
1.《塔木德》:是2世纪末~6世纪初Mesorah Pubns Ltd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塔木德。《塔木德》是流传三千三百多年的羊皮卷,一本犹太人至死研读的书籍。由犹太教(Judaism)口传律法的汇编,仅次于《圣经》的典籍。(源自百度百科)
2.比特尼克/披头族( Beatnik ):形容奇装异服言行乖僻的人或是用于讽刺「垮掉的一代」的参与者,表明他们的不合时宜。(源自百度百科)
在空虚的「女权」时代,她向我们发出了更为深沉、黑暗、危险的警告。她的作品代表着女性主义的一种形式,这种女性主义兼具了藐视一切、大胆和女人味三种特质,伍策尔(Wurtzel)将之称为「自我女性主义」。
确实,她幽默的文笔以及她用精巧机警的语言进行写作——这本身就已践行了女性主义。在书中,她激怒周遭人们的天赋,或许只有作家们深沉的慨叹和对文本的忠诚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2015年,伍策尔(Wurtzel)首次步入婚姻的殿堂。
也许只有如此矛盾、如此极端的个性,才能写出一本像《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这样的书,这本书既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又在回忆录文学的体裁中造成了轰动,并且伍策尔(Wurtzel)通过力驳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蔑,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
About Hazel| 我的Style很难猜 :X
你看过哪些女性作家写的自白回忆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