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一首《从军行》,爱国豪情照古今,连李白也要略输一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 ◆

内容来源 | 杨炯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杨炯,字令明,大唐华阴县人,初唐四杰之一。毫不意外,这也是个神童。
初唐时,诗风还未脱齐粱影响,非常绮丽浮夸,没有营养,四杰就是致力于改善诗风的先驱,在他们的努力下,唐诗逐渐摆脱了齐粱风格,走向了恢宏激扬,比如杨炯这首《从军行》,虽是借乐府旧题,但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却称得上是开了盛唐边塞诗的先河。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题《从军行》,严格来讲,“从军行”并不是诗题,这本是一个乐府曲调,从汉朝就有,汉魏时期文人作的《从军行》都是乐府曲辞,不能算是诗,到唐朝时旧的《从军行》古曲已经失传,所以杨炯是借用了古乐府曲调为题,这是一首正儿八经的五言律诗,但有些诗集把它收录到乐府诗一类,也不算有错。
之所以要用《从军行》也很简单,因为不同的曲调,反应的内容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孤儿行》就是写孤儿的,《病妇行》就是写女人的,那么顾名思义,《从军行》自然就是描写军旅生活的。
以《从军行》为题来创作的唐朝诗人有很多,最著名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老师的“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王维老师的“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初盛唐的《从军行》都还是雄赳赳气昂昂,挺振奋人心的。
杨炯他说“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境有敌人来犯,烽火已经照到了西京,说明战事很紧急,得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就感到非常不平,他说“自”不平,这一个“自”字啊很难解释,就那种由衷的爱国热情,都在这个字里面。
我对杨炯了解不多,许多诗集都只有他这一首《从军行》,很难从其他诗文中了解这位老哥,但从这诗基本可以推断,杨炯毕竟还是个爱国的好同志嘛。
那他到底为什么要“不平”呢?为什么呢,老子大好青年,要钱钱没有,要权权没有,要两膀子力气那有的是,可是,我却不能上战场,因为我只是一个臭书生,把青春和热血都撒在这方寸笔砚之间了。
仅从这一份爱国情怀来说,李白的《从军行》在杨炯面前也稍逊一筹了。
好,我们跳过中间两联,直接看第四联:我宁愿当一个百夫长,好家伙,百夫长已经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军官了,按古代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就是百夫长,这里是泛指下级军官。啥意思呢,我想要从军,不为当官,也不为了耀武扬威,就只为了上阵杀敌,为国奋斗。
我哪怕能上战场砍翻一个敌人,这也比成天跟家里写毛笔字有意义吧,这是杨炯内心情感的抒发,一个书生听闻边疆战报的那一刻,就再也坐不住了,发了誓要投笔从戎,要为了保卫边疆而战,坚决不做闲适安逸的破书生。
杨炯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当时边疆战乱,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写下这首诗,宁愿到军营里当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愿意在京城里当这高高在上的书生,你想想,能打仗的武将都上战场了,呆在长安嘴炮的,不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书生吗,一句诗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不光把所有同事得罪完了,连自己都没有放过。
你看,这一首五言律诗,前后四联,咱们只要读懂了首尾两联,就读懂了整首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大多数律诗都具有这个特点,主题思想都在首联和尾联表达出来,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属于修饰,在艺术上往往有很高的价值。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什么对仗啦,平仄啦,意境啦,生动不生动啦,活泼不活泼啦,小姐姐喧闹的声音有多动听啦……等等等等,都是属于艺术上的升华,真正决定王维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还是首尾两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但作律诗的难,恰巧就难在中间两联,你说气不气。
好像扯远了,虽然对整首诗意没有影响,但中间两联还是有必要读一下的,颔联说“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代指兵符,凤阙就是京城,这里当然是西京长安,龙城是指敌人的巢穴。
在汉朝时,大将军卫青亲率大军直捣龙城,就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匈奴是游牧民族,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龙城,在文学作品中提到的龙城,并不是一个特指,而是泛指敌人的老巢,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很多人喜欢去追究龙城在哪里,飞将到底是谁,其实大可不必,根本不影响理解这首诗,也不影响这首诗的气势。
领了兵符,带领大军,辞别皇帝,我大唐的铁骑要去包围匈奴人的老巢了,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估摸着杨炯没打过仗,也写不出战场厮杀那惨烈的场面,所以只是用环境从侧面来烘托,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儿都因此黯然失色,狂风的呼啸声、战士的厮杀声、隆隆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我们却也能想象战场上的惨烈,但我军是坚强无畏的,这一战是注定要胜利的,因为前面已经“铁骑绕龙城”,把敌人都包围了嘛。
这是杨炯,一首《从军行》,节奏畅快非常激烈,首联还在不平,颔联就已经行军,紧接着颈联就展开战斗了,尾联把情感有力地喷发出来,仿佛都能看见一个白衣书生,写着写着字突然把笔一扔,如果是拍电影,这时候就该蒙太奇了,镜头一闪,书生穿着被血染红的铠甲,正在战场上奋力拼杀。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

  • 看图识唐诗(483)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边塞的烽火传到了西京, 心中自不平. 志士的心中自然很不平. 牙璋辞凤阙, 领受兵符的将军出了宫门不久, 铁骑绕龙城. 精锐的骑兵就已经包围了龙城. 雪暗凋旗画 ...

  • 杨炯 从军行 赏析我需要它

    从军行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

  • 唐诗解读——杨炯之《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西京:唐代有东西二京,东京指洛阳,西京指长安. 牙璋:古时兵符通常分成两块,分别由朝廷和主 ...

  •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 初唐四杰之杨炯,五律诗堪称一绝,那首《从军行》让其名满天下

    唐朝诗坛,有"初唐四杰"之说,四位诗人对唐诗影响巨大,他们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杨炯排名第二,其是一位神童,才华横溢,性格狂傲,对"初唐四杰"曾 ...

  • 《​从军行》唐·杨炯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 ...

  • 蒙曼品最美诗词|杨炯《从军行》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词句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 ...

  • 杨炯他从未去过边塞,写下一首诗,却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开山力作

    边塞诗,即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起步于汉魏六朝,发展于隋,到唐达到鼎盛,以"边塞四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为代表.但这并不是 ...

  • 郦波讲诗词|杨炯《从军行》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从军行 作者:杨炯 (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