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完素的脾胃观,脾胃病理,皆因于湿
刘完素, 字守真, 后人尊称刘河间, 为金元四大家之首, 其主 要学术成就在于阐发运气学说, 提出“亢害承制 ”理论, 认为 “六 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病”,治疗疾病以火热立论, 用药以 寒凉为主, 开创了金元时代学术争鸣之先河, 这些都是人们所公 认和熟悉的。其实刘完素也很重视脾胃土气,对脾胃生理病理及 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 ,但这一点每每被人忽视, 未免掩其所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理上重视脾胃土气,强调胃中润泽
刘完素非常重视脾胃土气, 认为脾胃为一身之根, 故他在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了 “土为万物之母, 故胃为一身之 本”。而人之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脾胃之气, 正如他所言“故五 脏六腑, 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 。之所以这样,是 因为“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 故食入于胃, 而脾为变磨, 布化五 味, 以养五脏之气, 而养荣百骸, 固其根本” 。所以可见, 刘氏 之所以重视脾胃, 因为它能运化水谷, 化生精微, 以滋养五脏六 腑, 故脾胃为万物之母,一身之本,即 “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全 身的机能活动均有赖于脾胃运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此外,他还认识到“土为万物 之母, 水为万物之源,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地干而 无水湿之性 , 则万物根本不润, 而枝叶衰矣 ” , 意即为水土相 合, 乃能化生万物,也即为脾土主湿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此他非 常强调胃中润泽, 胃中既不可太湿,又不可太干,一定要保持润泽 的程度。揭示了脾阳不运则不能推陈, 胃阴不降则不能纳新, “常令润泽”则湿而不滥, “无使干涸”则润而不枯。由此可见,刘 完素不仅是脾胃论的开拓者,而且可谓是胃阴学说的创始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脾胃病理,皆因于湿
基于对脾胃主湿生理的认识, 刘氏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开篇就指出了脾胃的根本病理在于“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 脾胃之为病, 不是湿之有余, 就是湿之衰少,即太过与不及。如果 湿气太过则为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等证。湿之有余, 脾湿积 蓄,痞而不散,则积饮留饮, 积饮湿甚, 痞隔而中满, 甚为胕肿。而霍乱吐下,乃湿为留饮痞隔,而传化失常所致。总之, 均是因为湿 之有余,阻塞气机,闭塞不通所致。如湿之衰少则“或病燥热大甚, 而脾胃干涸或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 。
因此,他将湿之有余或 衰少形象地比喻为“水湿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 但同时,除了脾胃土本湿化为病外, 刘氏还根据其 “亢害承 制”理论,指出了“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 六气互相 干而为病也”。也就是说,脾胃之病,不仅本气湿化可致,还有 阴阳虚实变化。如“胃寒为虚冷者, 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 反过来 , “若阳实阴虚, 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 者, 则为水 湿衰 也” 。可见,刘氏对于脾胃病理是在脾胃本土湿化太过或不及 的基础上,通过其阴阳虚实变化来进行认识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治疗脾胃,燥湿润燥, 土气得其平
根据脾胃病理为湿有余或衰少的认识,刘氏指出了脾胃之病 的治疗大法为“补泻脾胃之本者, 燥其湿则为泻, 润其燥则为 补” ,真可谓一语中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燥湿或润 燥, 则成为其治疗脾胃病的两大法宝,如湿气胜者,则治湿以燥, 或 泻去其湿,或风药胜湿;若湿衰为燥, 则补阴泻阳,活血养液, 这在 他的《宣明论方》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均有反映,体现了刘 氏独到的处方用药特点, 后世临床运用也颇获良效。而对于胃寒 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 “当以温补胃中阳火之虚, 而 退其阴水之实” 。这里的胃虚不同于胃湿本化之虚, 故不可补 其湿,而当补阳泻阴。他这一治疗特点对后来李东垣用甘温升阳 治疗脾湿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反过来, 对于阳实阴虚,风热胜 其水湿而燥者, 可以 “退风热, 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
因此这里的阴虚不同于阴寒, 不可误用温补,而当救阴退阳。这一 治法又为后世叶天士甘凉濡润疗法开辟了门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刘氏是非常重视脾胃的, 而且对脾胃 的治疗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创 新与实践精神,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