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时候,就进院子里把大喇叭装木匣子上,打开盖子,放上客户要听的唱片,把唱臂上的唱针轻轻放在已经旋转的唱片上,就开始听唱了。

这一行当在民国时期很流行。那时老百姓的娱乐单调,谁家要有办红事儿、做寿、办堂会等活动,就会叫“放话匣子的”来,在院儿里找地儿支桌开唱,热热闹闹添了喜庆气氛。有些经济稍好点儿的家庭,老太太、小媳妇儿闲得没事,也会花几个铜子,把“放话匣子的”叫进来,拣些想听的唱片放放。那时放得基本上都是京剧,多为百代公司灌制的。像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刘鸿升等,都是进院儿必点的曲目。当时也有流行歌曲,像吴莺莺、周旋等,但在北京点的人很少了。有首竹枝词里写道:“兄呼妹,弟呼姊,夕阳院落听宫徽。”就是此景的描述。

话匣子学名留声机,是1877年爱迪生完善了已有的理论,创造出录音装置后,1885年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发明的。后来英国人又做出了在机器上能装上大喇叭的,放声效果自然就强烈了,适合庭院,或众人聚集的地方。在清朝末年由英国驻华大使最先带入了中国。稀罕物件儿当然要先进奉皇宫,慈禧太后爱不释手,据传说她不但爱听京剧,对外国人第一张黑胶唱片“洋人大笑”,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这种有节奏、起伏跌宕,时而疯狂粗暴,时而柔媚爽朗,喜感十足的笑声,逗得太后也跟着笑得前仰后合,这可能也是她理政之余的放松吧。至今,她那漂亮的景泰蓝留声机还在长春宫的寝室内,好像对参观者诉说着当年太后的喜好。

在民国后期,留声机渐渐多了,殷实人家自己也买得起了。那时我家里就有一台,我最爱听的是刘宝全(骆玉笙的老师)的《大西厢》,和四张八面一套的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有时呆呆痴痴地能听上小半天。那天天播放的老唱段儿,至今还萦绕在脑海。这可能也是我喜欢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之一吧。而更多的人家儿,是用租赁话匣子进院儿的方式找娱乐,过戏瘾,也成了当时市井生活的乐趣。至于那买一台旧机器,走街串户“放话匣子的”,也能靠此维持生活。当时曾有人题诗:“绕梁三日有余音,一曲方能值万金。自得留声旧机器,十年糊口到而今。”(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从留声机到MP3 ……(作者:陆宪良)

    校园里的大学生无人不晓MP3,而年长一点的老师都熟悉印有天安门城楼标记的聚氯乙烯密纹唱片,反过来,双方可能都会感到有点陌生.其实,两者都是播放音乐的设备,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扮演了其神话般的角色. ...

  • 90年前,汕头人去哪里“淘碟”,听什么音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潮汕地区祠堂建筑的壁画,画面左端一家人围坐在留声机旁挑选唱片,画面右端的摄影师"摄"下这摩登新生活.张声金摄 镇邦街钟表行出售唱片 1930年,汕头镇邦街.走进名 ...

  • 唱片史上最著名小狗,披头士和猫王都爱它

    点击"LicorneUnique"关注我们 ▼ 1884年,一只小流浪狗尼帕,被好心人马克领养度过了最欢乐的时光.三年后,主人不幸逝世,尼帕一改好动的生性,愈渐寡欢.往后的日子里, ...

  • 李文全随拍:留声机的喇叭,还在一叶守望里

    李文全随拍:留声机的喇叭,还在一叶守望里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

  • 老北京风景:扒糕、凉粉儿美味足

    虽说立秋了,但天气依旧闷热,人们为了解暑热,在入口的食物上喜欢吃些凉的,除了吃冰棍,饮凉茶,喝败火的冰镇酸梅汤等饮品,在吃食上,就有了家家离不开的凉面,百吃不厌的扒糕凉粉儿.大家都熟悉的凉面就不用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