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初读这首诗并未真的理解诗的意境,更不用说对白云深处景色的欣赏了。
今年因为防疫,宅在家里很长时间,感觉与世隔绝了似的,整天在家里就如“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仍然是七步”一样,感到憋闷。
随着疫情的向好发展,今天又是星期天,我们一家便驱车上百里,到江宁的石塘村观光。一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两边的树木随着车轮转动向后次第逝去。到了石塘村,便看到了这里的环境竟是世外桃源;四周都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山脉,石塘村就坐落在四面环山中。石塘小流域分为三个水塘相连,因为开发旅游,水塘上面架起曲曲折折的木桥,水塘堤上,沿着水边有一排排桃花,正在含苞待放,隔段距离就有秋千架,供游人憩息;有的游客还撑起帐篷,夫妻俩陪着孩子在做游戏。水面上野鸭游来游去,有十多只,尽管游人很多,但是毫不影响它们在水面上嬉戏啄食,偶尔有一两只从水面跃起飞向另一只身边,飞得并不高,几乎是贴着水面飞。在这里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沿着曲桥走到对面,便是“石塘人家”的村落,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脚下。青灰色的屋顶,有种古色古香的风味,每家门前都有鲜明的匾额,远远望见某某菜馆。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从事招待游客食宿的生意,小店经营着各种小饰品。
我们顺着水泥路,一直走到村子里面。不少人家门前停着小轿车,这标志着现代化的代步工具,又把这古色古香的山村抹上现代色彩。
山水美景,尽在石塘小溪。一半天然一半人工,铸就这里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身在其中,怡然自得。曾在中央电视台看到过石塘村的介绍,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开发旅游资源,动员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瑰丽景致。
走过石塘小溪,我们又驱车来到石塘竹海,那已经和安徽交界。我们把车开到安徽地界那边,再回来参观竹海。从来没看到过如此茂密的竹林,一根根竹竿笔直地向天空生长着,竹叶扶疏,在空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郑板桥有诗云:“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一片竹林深处,有一潭清水,比石塘小溪要清澈得多。水面上的波纹一层叠着一层,便想起古人有诗云:“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真的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沿着竹林中的小路,向前漫步,一边仰望高高的竹子,感到古人欣赏竹赞美竹,很有道理。竹是一种象征,做人应该像竹子一有气节,宁折不弯。难怪苏东坡那样喜欢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种高雅的文人情趣。
竹林深处有几户人家,陈旧的住宅,是年代久远所致,还是经济收入导致,不得而知。再向前走,就看到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民居,陶渊明描述的那种田园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这里一样能够看到、听到。
就因为这里四面环山,一片溪流;有山有水,真的陶冶心情,怡情养性。我想,要是能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那该多好!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