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

最近在学习“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里面提到了影响一个人自我驱动力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能力、自主和归属。

SDT理论指出,人对这三大因素是与生俱来的需求,如果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三个因素,那他心理满足感就会很高,从而就会有良好的表现。

而且这种良好表现是自发的,不需要外力推动,还能有巨大的意愿越来越好。

学着学着就觉得很有意思啊,这不就是我们做父母的终极育儿目标吗?让孩子可以自发地管理自己,而不需要父母总是人盯人地监督。

我学完就在想,这个理论如果运用到育儿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

我认为对孩子最好的养育,就是培养这三感:亲密感、力量感、掌控感

1

亲密感(归属)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联结。但是亲密感不是我们来判断的,而是孩子来判断的。

孩子在游乐场被人插队玩滑梯了,他愣了愣看了你一下,也没响默默就让后面的孩子先玩了。

然后他就拉着你走了,去了另外一边,本来自己一个人玩的好好的,换了地方后他非要粘着你,一定要你和他一起玩。

这时,经常的,我们父母心里急啊,立马脑补了未来无数孩子可能会被欺负的场景。玩什么玩啊,一个劲地想抓住机会进行复盘和引导。

结果孩子不听,父母心里更着急,不断要求孩子看着我们眼睛听我们说,结果孩子更加不听。

最终,父母心疼又很气,开始数落孩子,结果双方都不开心,也许这样的情绪低气压还会影响接下来的整一天。

父母做错了吗?根本没错,都是育儿书上教的。但是从父母的行动上,有没有依稀看到我们自己父母的影子呢?

的确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总是没在第一时间去看到孩子在向我们寻求安慰和肯定的信号。

我们总是低估了爱的力量,亲密感就这样一次一次被破坏了。

什么是亲密感?对我来说,就是在那个人身边踏实的感觉,他可以放心地知道,自己是不会被评判的。

游乐场上的那一幕,不管孩子是否在意,他们都能从我们的表情上看到我们内心的波动。

当孩子远离那边开始粘着我们时,其实他就是在用行为向我们试探,我刚刚是不是做的不够好?那你还爱我吗?

我们到底是因为孩子“是谁”,还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开心,这就是孩子可以感知的亲密感。

先爱再教,这个顺序永远不能颠倒。但也要记得,不能只爱不教。

2

力量感(能力)

每个人如果可以做成一件事,都会自发地觉得自己很棒的,这一点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在积累力量感,反之就是在消耗力量感。

人的记忆里有一部分记忆叫隐性记忆,这些积累或者消耗的经历,也许你以为都忘记了。

但是每当遇到一些重大事件,隐性记忆就会干预我们的判断,这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

而人都是害怕无力的,如果当他发现自己没有能力,那么他本能就会逃避。

有时还会为了掩饰这样的的无力感而表现出,我不介意,我只不过不想做,我就是这样的了(嗯,很多成人也是这样不是吗)。

这也是为什么说,敢于直视自己脆弱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这个是一辈子需要修炼的课题。那对于孩子来说,这需要我们帮一把。

小D出生早产的历史导致她运动延误,当时学骑车时非常困难,协调能力不行,平衡也不行,而且肌肉力量也差,试了几次就有点丧气,准备放弃了。

不知道你们面对这个会怎么处理?是鼓励几句,坚持让她再试试?还是不骑就不骑了?

我当时是这么做的,和她一起发牢骚,“这个真的太难了,谁能骑会自行车啊,这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我“哎”,她也“哎”,我还故意“哎”得比她还响。

我的带头牢骚反而让她心情轻松了不少。这时,我对她说,“我们再试一次,这次妈妈会帮你,试完了我们今天就不骑了”。

这最后一次,我明显帮的更多了,我是推着小D的自行车让她骑了起来,小D也感受到了速度感。非常开心的,我们结束了第一次骑自行车的经历。

这个过程中,小D是赋能的,因为她并没有在感觉最糟糕的情况下终止了活动,即使我帮助了,她还是开心的,这就是力量感。

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垮掉”了,我们把“再试试”的可能性保留着,后来果然小D的确主动想再试试。

那我是如何保护了这份力量感呢?回到第一条,我先去爱她了,一起发牢骚,一起抱怨,这是我和她的亲密感。

同时,为了帮助她第二次的经历更成功,我在日常活动中开始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协调能力锻炼的游戏,比如开合跳,空中骑脚踏车,单脚跳,单脚站立等。

这些都是为了让她下一次的骑自行车成功做准备,当那一次真的到来时,仍然有困难,但她果然承受力比上次好很多了。

这就是力量感,它不是帮助孩子“一次成功”,而是通过过往经历让他们内心永远有这样的声音:

现在不成功没关系,因为我有能力最终做成功,因为我以前成功过。

3

掌控感(自主)

以前管理团队时,最忌讳的就是说,这是大家的事,经常的这件事就变成“没人的事”。如果非常明确地知道“这是我的事”,我们肯定就会更上心,这就是掌控感。

我们经常头疼的“可怕的两岁”,应该就算是孩子第一次在寻求掌控感的全面爆发。

他们之前的生活大部分都是被我们安排的,这是第一次大部分孩子开始对我们说“不”。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真的不想吃饭、不要睡觉、不肯出门,他们只是享受对我们说“不”时的掌控,这让他们可以确切地体会到,“我的生活我可以做主了”。

这样的掌控感从两岁开始一直陪伴我们到成年,只不过引导的好就是独立自主,引导不好就是叛逆任性。

面对孩子掌控感,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认清“界限”,这是大部分父母都缺乏的技能。

小D 3岁多的时候,某个夏天早上起床非要穿一套泳衣去学校。你会怎么做?共情然后讲道理?坚决不允许?

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是选择前者,但我突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问句,这是谁的事情?她的啊,她当然有权利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

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力还是不足的,也就是第二点提到的“力量感”。

我所要做的,就是基于我比她多那么一点点的人生经验,先帮助她提高她应对未知事件后的力量感。

我就和她说,“嗯,你当然可以穿泳衣去学校的。不过呢,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去游泳池和海滩才会穿泳衣,你这样去学校,我估计你的同学会笑话你的“。

”如果他们说,你好怪啊,你为什么要穿泳衣?甚至因此他们不愿意和你一起玩,你怎么办?”

小D和我说,她不介意,她就想穿泳衣。我说好的,那我们就穿泳衣吧。与此同时,我不做声色地带了一套换洗衣服送到了学校,并且写了一张条子给幼儿园的老师。

后来听老师反馈,当第三个同学来问小D,你今天是要去游泳吗?小D回复他们,我喜欢就好。但也找到了平时和她关系最好的老师,要求换衣服。

那天回家后,我就和小D聊起了这件事,她主动和我分享了(这说明我们有亲密感),心情似乎并没有受到其他孩子提问而影响(力量感也没受损),同时和我说,“妈妈,以后上学不穿泳衣”。

这个过程中,她体会到了强烈的掌控感,而且最终她自己通过掌控形成了判断。

当然,我们这件事是有一点点极端,大家也不要急着找外部原因,比如我们这边学校老师肯定不同意的,这些。

小D穿泳衣的事情的确是个案,但是我们生活中父母越界、变成苍蝇一样盯着孩子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点。

很多父母的“越界”是在剥夺孩子的掌控感,比孩子更着急,那么孩子自然就不急。

但放手并不意味着不管,而是需要我们提前帮助孩子预知,她这个选择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结合“三感”,想和大家分享的三个小故事。

这“三感”是心法,每个家庭的处理方式不需要完全一致,但这个心法却是值得每个家庭都去反思自测,是否能做到。

并不是孩子有了能力,我们才去信任他们,而是我们信任了他们,我们才愿意越来越有能力。

信任不是空中楼阁,信任一定是基于我们给予了孩子充足的亲密感、力量感和掌控感。

在管和不管孩子之间,其实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唤醒这三感!

(0)

相关推荐

  • 《掌控习惯》①|微习惯的惊人力量【981】

    很多人都想养成阅读.健身等好习惯,也有很多人想戒掉抽烟.酗酒等坏习惯,但大多数人经常会半途而废.为何好习惯如此难养?为何坏习惯如此难戒?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决心不够,而是没有找对方法. 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 ...

  • 不敢相信这是10岁男童的早晨,网友:真的痛心,很现实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而"里长大,很多家庭是"6+1"的模式,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溺爱.包办是家常便饭. 再加上教育竞争越来越激 ...

  • 《老厨子三感》|不想当厨子的书生不是好保姆

    老厨子三感 撕却页页诗书, 点燃岁暮的寒炉. 悬起浑黑的壶, 舀入身后半瓢求索, 直至修炼出预料的虚无. 枯木穿上梦呓, 被墨香熏染成绝代美玉. 碗盘收藏青春印迹, 终于相伴泡影随水而去. 挑开闪耀的 ...

  • 穿羽绒服总是臃肿显胖?是你忽略了三个搭配细节,想变美就学一下

    冬天外套的服装光在材料上的区分就能够形成数种,然而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大衣或是羽绒服加身.前者更显气质,而后者更加保暖.羽绒服会被人们打上土气.臃肿的标签,伴随着填充物的堆积,确实会有上身显胖的问题,但 ...

  • 父亲节 | 做了很多年叛逆的孩子, 想变回爸爸的贴心小棉袄了

    世界上最无声的爱就是父爱吧! 它不似母爱那般细腻柔和,但是它无处不在.每当遇到挫折时,它便会主动出现并指引我们跨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鸿沟. 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更如天.可它却是难懂的.苦涩的.忧郁的 ...

  • 为什么数学学霸都强调要有“数感”?孩子上三年级之前要搞明白

    看过不少数学学霸谈论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数感". 好像是只有数感好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 关于数感,国家颁布 ...

  • 父母常带孩子去这三个地方, 孩子长大后智商更高, 你去过几个?

    点击加载图片 老师,父母都很关注宝宝的智商,大家知道吗?孩子的智商并不是与生起来的一个恒定制,随着后天的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孩子的智商也会有变化,那么我们父母常带孩子去这三个地方,会对宝宝宝宝 ...

  • 中医针灸神奇的“三针”

    导读:三针有两层含义.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 ...

  • 中医针灸神奇的“三针”,轰动世界!

    导读:三针有两层含义.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 ...

  • 神奇的“三针”,轰动世界!

    导读:三针有两层含义.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 ...

  • 如何用三天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手机是工具,不可逃避.我们要做的不是扔掉手机,而是适应手机,和手机和平相处. 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自己. 萱萱接触电子产品,经历了2个阶段: 2岁半之前和2岁半之后. 01 2岁半之前 这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