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冒险是假搞笑是真,游戏是假防御是真

《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

01

普通观众视角

中午午休时间,与同事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

听片名,甚至看海报,都觉得这是一部有关于冒险、斗勇的故事,类似于《饥饿游戏》之类。

可出人意料的是,本片,冒险是假,搞笑是真。

影片开始10来分钟后,笑料出现。

并且一直延续到片尾。

更难得的是,此种搞笑,并未有“抖包袱”的感觉,演员形象与角色性格的反差萌,让观者觉得此种逗趣,十分自然;有时候感觉乐得毫无道理,却还是呵呵笑出了声。

坦白说,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开心的片子了。

直到走出影院,坐在办公室内,嘴角依旧保持上扬姿势,内心也仍然是大笑过后,那种松散、轻盈又有些小兴奋的感觉。

其实,故事非常简单:

4位高中生因为机缘巧合,进入到了游戏当中。

每个人都变成了游戏中的角色。

而且游戏角色与他们本身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反差。

胆小瘦弱的男一号,变成了肌肉强健、勇猛无敌的硬汉大叔。

橄榄球健将却变成了又小又矮,外号“老鼠”的动物专家。

沉迷于手机直播的漂亮校花,成了又矮又肥的制图专家。

一心上名校只会读书的女生,变成了身材火辣性感的少男杀手。

他们4人被告知,森林的守护神像“美洲豹”的眼睛—绿宝石,被大反派盗走了。

从此,这个森林便受到了诅咒。

他们的任务是:克服万难,将绿宝石归位,破除诅咒,然后才能结束游戏,回归现实。

所以此片老少皆宜,剧情理解上没有任何难度。

当然,除了搞笑之外,也还有几个可圈点之处:

第一,女主的身材太迷人。全程露脐装,小蛮腰、马甲线,通体雪白;跳起舞来十分地魅惑动人。

第二,虽搞笑却不肤浅。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能发人深省的台词。

“原来离开了手机,我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了。当我们每个人有几条命时,都会勇敢;但是当只有一条命时,就变得没有勇气。人本来就只有一条命,所以这一辈子都要想: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3D动画效果,不止五毛。

02

心理学人视角

看完该片,我终于有些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沉迷于游戏。

将游戏参与者直接投入到游戏中,如此仿真的情境,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心欲望,游戏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自私、冲动、追求快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是一个成熟、理智的协调者。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负责内化社会价值、道德,是严厉的批判者。遵循道德原则。

比如: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快餐店排队买快餐,她前面站着一位男士,这位男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钱包里掉出了20美元。钱正好落在女士的身边。

这时,她的人格三个部分便发生了冲突。

本我说:“快捡起它,塞兜里。”

超我说:“不许这么做,这是小偷行为。”

而自我不仅要面对本我、超我的要求,还要面对现实情境,它开始琢磨:其他人有没有看到地上掉落的20美元,我是否能够在不被其他人看见的情况下安全地塞到兜里?或者我是否应该捡起它,还给那个人,或许他会给我一些酬谢?

在这种情境下,该女士将会体验到 焦虑。

焦虑是一种信号,代表着自我正受到现实、来自本我的冲动、以及超我的严格控制的威胁。是一种内心冲突。

因此,人们为了避免过多的受到焦虑困扰,保护自我,就自发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心理防御的方式比如压抑、否认、投射、替代、合理化、升华等等

例:某女士被男朋友甩了,她可能会对朋友们说,她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喜欢过他。这位女士就用了一个容易被接受的理由来取代真实的原因,从而达到减轻自身焦虑的目的。她其实是使用了“合理化”这一项心理防御机制

简而言之,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有助于人们解决内心冲突,让人减少焦虑的一种方法。

若从这个角度出发,游戏其实也是一项心理防御机制。

人们利用游戏,可以缓解自身焦虑。

在现实世界,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人有太多的欲望,没有办法被满足,而在游戏世界中,参与者可以实现“本我”的各种需求,而不必受到“超我”的苛责(因为没有违反道德),当然也不会引发内心焦虑。

就像这部影片中的4位少年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羸弱的高中男生,他多么希望自己身材强健、充满吸引力,可是愿望实现不了;而在游戏中,他就可以选择这样的形象,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

欲望得到满足,焦虑缓解,人的心情也会快乐。

如此,人们才会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游戏当中。

<end>

PS:内心冲突无法解决,请寻求心理咨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