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中常见的减少一个碳原子的反应
此反应是Hunsdiecker反应反应的改进法。羧酸在四乙酸铅和氯化锂作用下加热脱羧氯代得到氯化烷烃的反应。反应中四乙酸铅和氯化锂反应生成氯气,直接进行反应。
在加热或光照条件,羧酸经过氧化汞和卤素(主要是溴或碘)处理,羧基取代为相应的卤素的反应。此反应与Hunsdiecker反应类似也自由基机理。此反应与Hunsdiecker反应相比,可以用羧酸和氧化汞一锅法进行卤代,而不用于先转化为相应的羧酸银盐。
羧酸转化为Barton酯,然后进行自由基脱羧的反应。
丁二酸酐类化合物在镍催化下加热脱羧生成烯烃的反应。
伯胺的酰胺通过次卤化物处理(或氧化)经过异氰酸酯中间体生成相应的伯胺的反应。最早期的Hofmann降解是使用KOH水溶液和Br2来实施的。这个条件比较剧烈,后续有许多改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氧化剂和碱来实现的。如Keillor等人1997年报道了用NBS做氧化剂,DBU做碱,甲醇中回流25分钟就得到了甲氧羰基保护的胺(JOC, 1997, 62, 7495-7496)。
酰基叠氮加热进行1,2-C-N迁移并放出氮气,生成异氰酸酯的反应被称为Curtius重排。反应中原位生成的异氰酸酯和各种亲核试剂反应,可以得到氨基甲酸酯,脲等各种N-酰基衍生物。也可以直接水解得到伯胺。
在酸催化下叠氮酸和亲电试剂(如羧酸,醛酮,叔醇或烯烃)作用,重排,放出氮气得到胺,腈类,酰胺或亚胺的反应。
碱处理 O-酰基羟肟酸重排得到异氰酸酯的反应。
碱性条件下芳基醛酮通过过氧化氢氧化得到酚的反应。反应中先形成芳基甲酸或链状烷烃酸中间体进而皂化得到酚。反应机理同Baeyer–Villiger氧化类似。邻位和对位的给电子取代基 (NH2, OH)对反应有利。
该反应是用高碘酸或高碘酸钠、将1,2-二醇氧化断裂的反应。
臭氧先对烯烃进行1,3-偶极环加成得到初级臭氧化物,重排得到
两性离子过氧化物,再一次1,3-偶极环加成生成最终的臭氧化物。端基烯烃反应后,加入二甲硫醚或三苯基膦还原可以得到少一个碳原子的醛,加入氧化剂(H2O2)则得到酸。
1822年,Serullas把碘晶体加入到碱和乙醇中,得到一种黄色沉淀,其实就是碘仿。十年后J. Liebig 将三氯乙醛和氢化化钙水溶液反应,发现了氯仿。此反应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870年,A. Lieben研究了碘,碱和很多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发现了此类反应的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碘仿测试。在光谱法表征化合物结构发明之前,碘仿测试是非常重要的表征化合物结构的方法。另外此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制备少一个碳的羧酸的方法。甲基酮或2-位醇和次卤酸盐反应得到卤仿和羧酸的反应被称为Lieben 卤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