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白说》:约束自身的不好
约束自身的不好
——再读《白说》联想教师会上说“师德”
喜欢称白岩松为“老白”,不仅亲近,更主要的是敬重。
再次读《白说》,我依然钦佩老白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勇敢地面对现实说话,心焦现象背后的本质。正如老白借用胡适借用范仲淹的那八个字一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本应该是知理的年龄——多做少说,但却发现许多时候我们这群“上年纪的人”只是将“沉默”当成顺应岁月的一种妥协。宁愿默默而行,不愿直言不讳,或者更多的是背地里哀怨,甚至“污言秽语”。因为独自一人前行,磕碰在所难免,许多人都在碰壁中撞圆了,相反直说却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是“众屎之地”。
可是你不言,他不语,任其滋生卑劣、污浊,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一塌糊涂。
“人性是自私的。”很多人放在心底,唯独老白说出口!人性本恶来自于私,就好像错误后,我们是极力证明自己有错,还是努力辩解自己无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是自私的,会找出无限的借口逃避和抱怨。
所以,我们又会发现“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成了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怨说别人的坏话”。这本就是抱怨,直入骨髓的阵痛。就像痛风病人那种犹如针尖刺骨的痛,而且是全身心的酸痛,却又无法解除。朋友不是一起积极排难解压,而是抱团发泄内心的愤懑。而这样的一句话,却被人们当成座右铭,堂而皇之地标榜在朋友圈里,真得被刺痛了。
正如老白所说“骨子里没有爱,行动也只不过是空壳化、荒漠化的行动。”这让我想到了身边发生的志愿活动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运动”。当年,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时,一直只参加助孤援寡的活动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身边的这场志愿活动自己排斥参加,唯独一次由于“高度重视”参加了,却发现许多人只是为了拍拍照而已,此后便尽量避而远之。我总感觉这样的志愿活动有点怪,原来就是怪在这是一场“福利”,不是爱与责任。
回到师德上,我个人是赞成“惩戒”的,但是“惩戒”不能升级为“体罚”。让错者明白自身的错处,并为错误受罚,以此为戒,这是应该的。我们的法制不是也是如此,只是法制为大,规则是小。但是如果一味只罚而不戒,这样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教师树立威信,最终只能成为显示威风。
套用老白的一句话:教师不能让人性变“好”,但是可以约束人性的“不好”。只是约束“不好”,并不是单纯的言传,而更应该是身教。言语上的说教,只是暂时的震慑一方,如果要长久的影响当然要在学识上、精神上、身体力行上给予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受益。
你可能会说教师不是神,也是人,如何全方位?但是学识上本就是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知识结构的呈现,外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习是最关键的。教师自身都不学习,如何要求学生学习。
精神层面,其实就是约束自我“不好”来潜移默化带动学生的“好”。教师可以克制自我的秉性,用自我的精神方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凡事身体力行,让学生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真实与诚挚。这些难道不是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的品质吗?
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动不动就“大声喝斥”,甚至“喊打喊杀”的老师。一个“一抬手一跺脚”学生就想躲避,就害怕得瑟缩身子的老师。如何让孩子信服,让学生敬佩?所以,我们,老师,必须约束自己的“不好”,才能引领学生的“好”。
提到师德,其实最先想到的是刀哥的文章《耍流氓式的“讲师德”,本身就是缺德》。刀哥提到“师德不应该是名词,而应该是动词”。师德不能用“讲”,而是每位教师都要付诸行动,真实地行动。
因此惶恐不安地提到了,自己如何与刀哥相识,相“恋”,为师德材料。其实就是想告知我的同事们,教师自身的学识很重要,德行更重要。刀哥贵为教育学者,要转发我的文章竟然发微信小心翼翼地询问。其实当时,我先是受宠若惊的,而后才是欣喜若狂的。但是事后,我更加的敬佩刀哥的为人,因为师者,德先。能够如此蹲下身子与一位并不熟识的读者潜心交谈,并送书撰文,可见生活中是如何的关切后辈、敬重他人。
当提到刀哥以一文《那个“爱恋”刀哥十余年的男人》叙说这场相识时,会场响起一阵欢笑。会后妻子告诉我,这样的阐述,比起以前“绷脸、龇牙、揪心”的师德“恐吓”强多了。其实,我当时就是怕像刀哥所说的流于行式,落入俗套,成为“耍流氓”。现在想想,如果可以让同事们欣喜接受,即使只是一个字,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