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让血管斑块缩小近50%,这是如何做到的?2个关键点!
李先生,49岁,3年前体检颈部血管超声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左右,而今年最新的体检结果发现板块面积明显缩小,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借鉴呢?
斑块
逆转或缩小的条件
从斑块的生成找到逆转它的突破口
首先,来看看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动脉是血液的主要通路,随着年纪增长血管逐渐老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要素会使血管内膜破损,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趁机从损伤处进入内膜中,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会来消灭这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吞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异物”,日积月累沉积在内膜中,刚开始仅仅是血管厚度增加,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逐渐的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斑块。
从斑块的生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逆转斑块,或者使之缩小,关键就是让血管壁内膜的沉积物减少或清除。此时需要控制的关键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如果能控制好这个作恶的源头,斑块就失去了生产原料,无法进行势力扩张,那么斑块的逆转就很有希望!
普通人最为熟知的降低LDL-C的方式就是应用他汀类药物,无数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降低LDL-C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而已经有研究证实,调高他汀的剂量或采用更加强效的他汀,即他汀强化治疗,可以使动脉中的斑块达到“部分逆转”。
在2003年进行的“强化降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REVERSAL研究,给出了非常有利的证明。
REVERSAL结果显示,使用普伐他汀组,斑块体积增加了约2.7%,而使用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减少了约0.4%。
是不是
所有的斑块都能“逆转”?
强化他汀治疗虽然有效,但不是所有的斑块都适合采取此类治疗。斑块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不同的斑块的治疗方式是不同的。
软斑块具有脂内核较大密度较小的特点,相对来说斑块脱落带来堵塞血管,导致梗塞发生的风险更高。硬斑块具有脂内核小密度大的特点,相对来说稳定性更高。
他汀类药物通过增加斑块密度,缩小斑块体积,让斑块变“硬”来发挥作用。对脂质核心较大,密度较小的软斑块,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逆转作用。但有的斑块本身就是比较稳定的硬斑块,没有缩小的空间,所以他汀只能起到延缓斑块发展。
大连医科大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调控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及系统评价》研究指出,当把血液中的LDL-C水平降到2.0mmol/L时,LDL-C就停止向动脉内膜中转入。血液中LDL-C降到1.8mmol/L时,在动脉内膜中处于游离状态的LDL-C就会转回血液。此时,动脉中的也就不再继续生存,可保持斑块不继续进展。
一项名为SATURN的研究也发现,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6 mmol/L,冠状动脉斑块出现明显缩小。此时的也就是斑块发生逆转。
管好
斑块的核心工作是什么?
随着医学的进步,像李先生这种斑块逆转的案例也在不断的增多,而逆转动脉斑块的秘诀就在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点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点好!如何做到这点呢?
方法一:使用他汀治疗,降低“坏胆固醇”
他汀主要降低坏胆固醇(LDL-C),这种作用强于其他任何一种药物,适当加大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胆固醇的含量。但是盲目增加“他汀”类药物剂量是不可取的,需要遵守医嘱。
同时,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用药的时间,很多患者用药依从性不高,总是断断续续在用药,而他汀对“坏胆固醇”的良好控制作用前提是坚持用药。在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中,持续用药2~4年才观察到斑块体积缩小,可以说服药时间越久,“逆转”的效果会越明显。
方法二:改变生活习惯,升高“好胆固醇”
好胆固醇HDL-C的合适范围是男性低于1.0mmol/L,女性低于1.3mmol/L时心血管风险增加,目前认为合适的水平是≥1.6mmol/L。
先做好戒烟戒酒(不是限酒),然后坚持规律的体育运动,控制体重。在饮食上应控制热量,讲究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方式,注意补充纤维素和饮水,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同时避免熬夜,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和情绪。
很多人,听到斑块就感觉身体马上要“梗”住了,要摆正心态。血管中出现了斑块,我们应该更加认识产生斑块的原因,在生活中和治疗中进行相关干预才是重点,如果能把坏胆固醇的幅度降到足够低,已经形成的斑块就可能产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