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纯阳之体”的概念理解错了

“纯阳之体”说,首见于《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小儿3岁以内是人之一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尤其是婴儿时期,在1年内体重比初生时增长2倍以上,身长增加一半,其脏腑功能、感情智慧亦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现出一派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旺盛生发之象。

故“纯阳”之阳,是狭义之阳,特指其生机、生命力;而不能与广义之“阳”(泛指机体脏腑的一切生理功能和活动)相混淆。

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卷首,由纪昀等人在《四库全书提要》呈词中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显然是把“纯阳”作为广义之阳,认为小儿所有脏腑的阳气都是旺盛有余的,不必去补益阳气。

这在理论上固然不妥,在临床上也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

正如罗整齐的《医论选》所言:“纯阳,原非阳气之有余也,特稚阳耳;稚阳之阳,其阳几何!”

在临床中可以看到,小儿毕竟是稚阴稚阳之体,发病时阴液易耗,阳气易伤,阳气不足,既有先天不足,亦有后天喂养失调而成,更有外邪所伤或失治误治所致,此时若不益火扶阳,何能复其正而祛其邪?

2

至于“纯阳”之“纯”,是指“纯净”之意。

襁褓小儿,无七情六欲所扰,更无房欲劳倦之伤,其“阳”纯净旺盛,而非“纯粹”有阳气而无阴。

如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言:“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因此,把“纯阳”看成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都是错误的。

3

《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指出,对“纯阳”学说尚有另一种理解。

认为“所谓纯阳者,指的是阳气偏盛,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要表现在所患热病最多的情况下,诸如小儿外感,化热最速,阳盛则热,热极生风,认为小儿无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或感染时令疫毒,都易化热化火。”此说大有商榷必要。

固然,小儿发病易于化热化火,所患热病最多,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但究其原因,却不是“阳常有余”所致。

首倡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者,是明代医家万全(万密斋),其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水为阴,一水不胜二火,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者,指肾水,“二火”者,指君火与相火。据火有“二”、水有“一”,而断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似属牵强,也不符合小儿易虚易实、阴阳易伤的病理特点。况且成人亦有“二火”、“一水”,何不亦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可可见万氏此论,实难自圆其说。

至于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则是指“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而“天大也为阳”,人之阴气“难成易亏”,故曰阳有余而阴不足。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此为其在临床上侧重滋补法的理论根据之一。

此论与万氏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概念上截然不同,不可相提并论,以免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4

既然小儿“易化热化火”、“所患热病最多”的原因不在于“阳常有余”,其因何在?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所言一语中的。

“纯阳”之“阳”,指小儿生理上旺盛的生命力,在发病过程中,则表现为反应敏捷,对创伤有强大的修复力,对外邪有较强的反应能力。病证的属“寒”属“热”,不仅与病邪的性质有关,更取决于机体阳气的盛衰;若阳气较为旺盛,邪气往往从阳化热。

因此,小儿感邪后“易化热化火”、“所患热病最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认为小儿“易热”的原因是“由于'稚阴未长’,故易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似乎有失偏颇,阴伤阳亢之热证,为虚热,临床上毕竟只属少数,小儿热证,还是以实热居多。

综上所述,小儿阳非有余,其“纯阳”之“阳”和“稚阳”之“阳”,均是其生命活动中弥足珍贵的。

在平常,要合理喂养和调护,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在发病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纯阳之体易趋康复的特点,及时、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求“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另一方面,要审慎用药,中病则止,以免戕害其阳气,以致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昨天去朋友家,看到他家1岁多的小娃娃光着脚在瓷砖地上走,我说这样不好,朋友却说小孩子“纯阳之体”没关系,你是不是对纯阳之体有什么误解???

纯阳学说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囟经》。《颅囟经》相传是最早的儿科专著,有人认为是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儿科专著。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此版本不著撰人姓名,一般认为是唐末宋初人所著。《颅囟经·脉法》云:“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该书首先提出了小儿纯阳之说。小儿为“纯阳之体”说由此而生,且被历代医家所尊崇,但对“纯阳”一词,古代医家各执己见,理解不同,争鸣也很激烈。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把“纯阳”当盛阳或阳盛解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烦”应作“须”解,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充盛,生机蓬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处于相对优势;在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即把小儿看成了盛阳之体。

小儿为盛阳之体,阳盛则热,若复感外邪,则以外感热病为多。

金·刘完素《河间六书》所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由于小儿阳气偏盛,因此,小儿一旦患病,易于从阳化热。所以,临床上以热病居多。此种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婴儿部》云:“婴儿纯阳,火证居多。”

清·叶桂《幼科要略》亦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相应而言,清热之法和清热之药,在儿科临床的使用率也相应较高。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小儿纯阳之体,最易清凉。”也正是此意。

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指出小儿在八岁前体属纯阳,因肾中真阴不足、真水未充,不能上济心阴,则心阴不足,心火易炎。

以上医家把“纯阳”当盛阳或阳盛来解释,是从小儿病理角度来对“纯阳”进行阐述的,解释小儿易患热病和患病后易从热化的原因,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在临床上也有小儿患病寒化的一面,如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窒息以及小儿危重症中常有阳气虚寒表现。

二、把“纯阳”当独阳无阴解

明·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这种观点认为小儿“独阳无阴”显然是违背了阴阳学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互根,互相依存”的观点。因为任何“孤阴”和“独阳”皆是不存在的,所以,将纯阳理解为“独阳无阴”是错误的。

三、把“纯阳”当稚阳解

《说文》释“纯”:丝也,从系,屯声,一根蚕丝也。也就是说“纯阳者,一阳也,少阳也”,阳气尚未成熟之意。

小儿之阳相对于成人乃不足之阳,“纯阳”者,阳气尚未成熟之意。即小儿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虽已运转,生机勃勃,但不充盈、完善和成熟,具体表现在肾气未充,胃气未振,脾运力弱,肺脏受气不足、主气功能未健等方面。然小儿生长代谢旺盛,在阴阳不断滋长中,机体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特别迫切,故阴精相对显得不足:肌肤、脏腑、筋骨、精髓、血脉、津液均很柔弱不足,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结构虽已形成,但未充实和坚固。

四、“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

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指出小儿在阳气作用下,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格外迫切,相对地显得阴液不足。阳气自然有余,所生之火乃生理之火,不同于外邪之火及体内相火。在阴充阳长的过程中,阳为主导,阳占优势,故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处“有余、不足”,是指小儿在健康水平内相对的有余或不足,而不是绝对的,并非“阳亢阴亏”、“阳盛阴衰”的病态。

五、“纯阳”是小儿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

阳主升散,以化为气,作为生长发育的动力。小儿初生,享受母体胎元之气,所谓“纯”,就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尚未耗散。正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所谓“纯”,即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肾中元气尚未耗散;所谓“阳”即以阳为用,肾中元气只供生长发育,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正是形象描述了小儿时期先天元精元气完整不泄漏,其在纯阳的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气化为先天元精元气,先天精气不断滋生,充养机体。在阴充阳长的过程中,小儿无论体格、智力,还是脏腑功能,均不断趋向完善和成熟,这充分体现了其生长发育旺盛,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这与《颅囟经》中“纯阳”的涵义——元气未散,是一致的。

总结:小儿“纯阳”解读为阳盛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小儿的病理特点,但有其不足之处;解读为“稚阳”时,是指阳气尚未充盛;解读为“阳常有余”的时候,是指小儿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下,阴阳的关系是阴相对不足,而阳相对旺盛;另有一说,指先天元气尚未耗散的状态,称为“纯阳”。所以问题来了,朋友家的小娃娃,是不是至少应该穿个袜子呢?

我们在之前文章中,经常会说道“孩子是纯阳之体”,可能有些小伙伴没有注意到,这可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没有弄明白,养育过程中,非常容易误伤孩子,还浑然不知。

因为我们这两代的父母不懂,导致现在真正拥有纯阳之体的孩子已经很少了,那封藏的元气早已被提早消耗了,实在让人心伤。

纯阳之体,最早出现在《颅囟经》,相传是最早的儿科专著,有人认为是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儿科专著,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颅囟经》讲:“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该书首先提出了小儿纯阳之说。

但是“纯阳”该如何解释呢?历代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说,我们可以来了解下。

解说一:生长旺盛

纯阳是指孩子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向上生发的特点。这个特点,我们在日常里可以看到,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变化非常快。

孩子有无限的生机,当我们知道这个特点后,一定要记得,如果孩子目前身体不好,不要焦虑!放宽心!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养育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玩耍,好好睡觉,日积月累,孩子身体会越来越好的,因为他有生长力,相信孩子,祝福孩子。

解说二:元阴元阳未耗散

阳主升散,以化为气,是生长发育的动力。小儿初生,享受母体胎元之气,所谓“纯”,就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尚未耗散。

“纯阳之体”,正是说先天元精、元气完整不泄漏,其在纯阳的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气化为先天元精元气,先天精气不断滋生,充养机体,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生长动力。

可惜,我们盲目输液和用抗生素,就容易提前把封藏的元精元气泄漏,好像疾病更快好了,其实是偷偷用了孩子宝贵的先天元气,本来这些元气是用来生长发育用的。

所以过度医疗和不正确的医疗方式,就会导致孩子生长发育缓慢。真是让人伤心呀,我们可不要这样伤害孩子。

第三、稚嫩的阳气,未成熟!

纯阳者,一阳也,少阳也,阳气尚未成熟之意,小儿之阳相对于成人乃不足之阳,“纯阳”者,阳气尚未成熟之意。

孩子是稚阴稚阳的身体,就像小树苗一样还很娇嫩,不能过度施肥呀,我们给孩子补充营养,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胃不仅仅很小,如他的拳头那么大,还要考虑到五脏六腑的动力还很弱,消化不了很多的食物。

我们在临床上也会看到,很多孩子的病是吃出来的,孩子的饮食需求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多吃不是福,可能是祸端,一定要了解自己家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

第四:阳气盛,容易化火

刘完素《河间六书》讲:“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这里说,小儿阳气偏盛,因此,小儿一旦患病,易于从阳化热。所以,临床上以热病居多。

不过时代变了,现代孩子的阳气被大大消耗了,生病多数是寒热夹杂,单纯的实热证就很少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一点,孩子生病时,容易化热,也容易津液不足,比如早上流清鼻涕,下午就变成黄鼻涕;比如给孩子发汗祛寒,一旦过度,就容易津液不足,大便干燥,出现热证。

日常给孩子饮食里,一定要注意少吃燥热的食物,油炸和饼干一类稍微吃多,孩子就容易化热,容易津液不足,就生病了。

孩子是纯阳之体,我们还要记得一点,阳主动,孩子就是好动,就是调皮,养育孩子一定要顺其性,不要压制孩子好动的天性,不要让孩子从小活在乖孩子的范本里,阳气就容易被压制在体内,化成火热之气,后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多麻烦,切记!

阳气对我们的身体,实在是太重要了。人体想要正常运转,那完全就离不开阳气。我们能自如的呼吸,就是因为肺脏里的阳气在推动;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能转化成气血,就是因为脾胃里的阳气在运化;喝下去的水,能化成津液,变成小便,都是因为肾脏的阳气在工作。

除了这些五脏气,天冷的时候,外面的气温只有几度,但是我们的身体还可以维持在三十几度,靠的就是阳气;我们生病了,肺也好,胃肠也好,皮肤上也好,受了损伤,但是最后都慢慢的长好了,很多时候,靠的也都还是,阳气。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帮我们理解阳气的作用,就是小朋友。

我们如果去留意去观察一下婴儿,会发现婴儿实在是太神奇了。它们刚出生的时候,一般就只有六七斤、七八斤的样子。但是过了短短的六个月,半年之后,他的体重就翻番了。再到两岁的时候,他的体重又会翻番,就再涨一倍。你能想象吗?你自己的身体,别说半年了,给你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翻番的长呀。那孩子为什么可以呢?我们不妨就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一下。

我们的身体,这些皮肉筋骨、五脏六腑,都属于形的范畴。而有形的东西,从阴阳的角度看,就属于阴的一类。阳化气,阴成形。也就是说,婴儿的身体,在半年的时间里,从开始的六七斤,到最后变成十三四斤,相当于他身上阴的物质,一下增加了一倍。那这些阴的物质,是怎么进到这个婴儿的身体里,变成他的一部分呢?

正常情况下,婴儿的食物就是母乳或者是牛奶,这样一些自然界里的精微物质,一些浓厚的阴精物质。而要把这些浓厚的阴精物质,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一定就离不开,强大的阳气。中医把小孩的身体叫做纯阳之体,什么意思?

就是说他体内的阳气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在短时间内,再化出一个自己,也就是和他体重相当的阴精物质,来供养自己。相比之下,我们再看看中老年人。

人上年纪之后,体重一般也会增加。但这种增加,和小孩就不太一样了。小孩从六七斤长到十三四斤,多出来的,都是身体必不可少的,好东西,有用的东西;他长大了,长高了。而中老年人,就不会再长高了;能变大的,一般就只有肚子了。

这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已经没有办法被很好的化掉,变成气血了;反而更多是以痰湿的形式,留在身体里。一句话,老人体内的阳气,和小朋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那我们还凭什么,让老人也像小朋友那样,每天喝一袋奶呀?那些化不掉的奶,最后不都得变成痰湿吗?

中医对小孩子的纯阳之体是这样解释的:

首先小孩子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孩子肝气比较旺盛,肝对应的五行属木,对应的季节是春天。

其次小孩子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小孩子的元气一直处于封藏的状态,没有泄露,所以元气很足。

阳是动的力量,所以小孩子好动。

基于上述的理论,小孩子养生有一句话流行了千年,宝妈们只要记住了这一句话就可以了: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纯阳之体的小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十年前的小孩子不就是这样吗?什么补品都没得吃,什么药也不吃,还不是活蹦乱跳的?可现在的中国孩子呢?要啥有啥,各种营养品堆成了山,各种保护措施做了又做,可身体呢,弱不禁风,这到底是为什么?

输液、抗生素滥用摧毁了

孩子的免疫系统

输液

时至今日,中医的神技神药都被外国偷走了,中国人却津津有味地享用着外国人丢弃的“三素一汤”。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这一汤就是输液。

输液在国外早已禁止,能够口服就不打针,能够打针就不输液。而中国呢,却反着来,能够输液就不打针,能够打针就不吃药。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头号输液大国,根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一年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而这些寒凉的化学液体进入最多的群体又是谁?是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承担了输液80%的伤害!

一次输液=一次小型手术

抗生素

抗生素是扼杀孩子阳气的第二大杀手。抗生素是非常寒凉的东西,而且是无法被人体识别,会严重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大大削弱人体的自愈能力。

当身体的正气企图赶走这些病邪时,当症状又出现时,家长又忙不迭给孩子吃抗生素,如此恶性循环,终成迁延不愈的慢性病。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鼻炎。

很多小病根本不需要吃药,有些发烧也并不见得是病,是孩子成长必须的过程。绝大多数时候,抗生素吃进去,不但没有杀死细菌,反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抗生素是对抗性治疗,只打压你的症状,完全不考虑症状引起的根本原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喂养不当让孩子虚弱的

脾胃更加虚弱

现在中国的孩子不是豆芽菜就是小土豆,造成这两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家长喂养不当,彻底损害了孩子脾胃的阳气,脾胃的阳气不足,寒湿就会接踵而至。

小孩子的脾胃根本装不了这么多食物,慢慢的孩子的脾胃越来越差,吃进去的食物根本运化不了,要么变成垃圾存储在体内变成小胖墩,要么吃什么拉什么变成豆芽菜。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咳嗽,宝妈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你们以为孩子感冒了吗?孩子的肺不好吗?不是,根本原因就是脾不好,土不生金,这个土就是脾,这个金就是肺。

感冒后期咳嗽以及平常没有感冒症状咳嗽就要调理脾胃,看看孩子有没有积食,胃里有积食,就会有热,这个热不降,那么肺气也跟着不降,肺气不降反升,就是咳嗽、打喷嚏或者流鼻涕。

所以我常常建议宝妈们准备一点大山楂丸,消消孩子的积食,再准备一点山药小米,煮粥给孩子喝,慢慢把孩子的脾胃养起来。

牛奶是小偷,冷饮是帮凶

慢慢蚕食孩子的阳气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曾几何时,这句话风靡大江南北,似乎没有牛奶中国人就强壮不起来。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不喝牛奶,却成了世界第一强国。挤奶不算什么高深的技术活,古人不喝牛奶,因为知道牛奶是给牛喝的,因为知道牛奶是非常阴寒的东西。

真相是,每天一斤奶,没有强壮中国人,强壮的是奶企的腰包,却拖垮了中国孩子的脾胃。

媒体已经没有公信力,媒体很少说实话,他们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在电视上到处播放牛奶广告的都是谁?想想就知道了,他们可能说牛奶是非常阴寒的东西吗?他们可能说牛奶不适合每个人不应该天天喝吗?不可能!他们巴不得你时时刻刻喝,生下来就喝,喝到老喝到死。

可悲的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听专家的话,身体这个最大的专家不听,明明喝牛奶喝到腹泻,明明喝牛奶喝到胃痛,明明喝牛奶喝到牛皮癣,明明喝牛奶喝到全身的湿气还要喝,因为他们坚信牛奶是全营养食品,可以不吃饭不吃主食,但没有牛奶绝对不行!

更可悲的是还要把喝牛奶这种习惯强加给孩子,直接用牛奶喂养孩子,以为没有牛奶,孩子的营养就跟不上,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牛奶到底能不能喝?能喝。只能偶尔为之。切不可把牛奶当做每天必喝的保健品,更不能把牛奶当做饭来吃。

除了牛奶,冷饮也是一样,各种冰镇的饮料,可乐、果汁能不喝就不喝,更不能用这个代替水给孩子喝。

如果你孩子有病,所有的责任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这句话说出来会伤人,但是绝对的真理。你怨不得孩子,你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