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茶具发展史(二)

撵茶图 [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茶罗(筛茶)、茶盒(贮茶)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僧就是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充分展示了贵族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卢仝烹茶图 [南宋] 刘松年  绢本着色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  
  画面上松槐交错,环境清幽。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6cm,口径12cm,足径4cm     

日本大阪东洋美术馆所藏宋建窑油滴盏照片,此盏在日本被定为“国宝”,全日本仅存两件,中国竟无存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辽] 作者不详  
  纵170厘米,横145厘米
  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
  右边有四个人物,
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反映了辽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

·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

·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间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盏,似准备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炉火正旺正在煮水。 

·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瀹茶敬茶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桌子上放着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将茶汤从壶中注入另一人端着的茶碗中。

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中有一幅备经图,经书及有关物品是家中常备物品。

茶道图
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下湾子5号墓发现若干个不同场面的茶道图。如羊山1号的西南壁茶道图中5个契丹长男子围着一个高桌,有的在捧食,有的在端盏。桌上摆有罐、盘、碗,内盛果品。桌前有一髡发男童正鼾睡。桌旁三足炭火盆内,有两个瓜棱执壶。头扎双髻的女童在煮茶汤。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放着茶托、茶盏。

·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作者不详
  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
  壁画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两人配合正在点茶的情景。

斗茶图 [元] 赵孟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元冯道真墓画奉茶图

·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画面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征明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玉川煮茶图 [明] 丁云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图中描述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描绘了煮泉品茗的情景。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明玉盌盌,古时为碗的异体字。玉盌系1956年发掘出土的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73年-1620年)墓中3000多件随葬品之一,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为皇帝用的饮茶器具。现珍藏于北京定陵博物馆。这件器物,金玉合制,由碗、盖和托盘组成。碗用玉琢成,青白色,与普通碗相仿,圆形,有圈足。通高15.0厘米。胎薄明润,光素无纹。盖为金制,高85厘米,錾刻而成。盖身镂空錾镂有三排波涛中神游的蛟龙,活灵活现,深蕴动态美。盖口与碗口正好相吻,使之连成一体。盖顶巧饰一莲花形纽,使之更富生态。

明代万历后期,宜兴紫砂茶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供春的学生时大彬。时大彬做壶要求很高,稍不合意,即打碎重做,不留于世。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僧帽壶,就是时大彬的杰作之一。这件僧帽壶,通高9.3厘米,横宽9.4厘米。壶身的上部,口沿长有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边缘隐现在花瓣之中。盖钮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壶颈不长,紧接花瓣,好比是帽沿,如此造型,活像一顶僧帽,僧帽壶之名,也由此而得。僧帽壶的壶底为正五边形,再加上壶的嘴和柄的造型也非常奇特,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而为世人称绝。

明惠孟臣朱泥梨壶   这件惠孟臣梨壶,以朱泥为原料,在造型上匠心独具,制作上精工极巧,大有独领风骚之感,堪称古代紫砂壶中的珍品之作。这件朱泥梨壶,高9.0厘米,横宽10.0厘米,为朱泥小把壶。壶身、壶盖相连,形似一只果。壶钮是个小圆珠,壶嘴斜直,柄呈耳形,壶底落'知君于此景,孟臣'铭款。通体朱色,使人有格调高雅,线面明快,轮廓清晰,神韵清爽之感。作者惠孟臣(约公元1598-1684年),明末清初江苏宜兴人。制壶以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时人评惠氏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由此可见,孟臣朱泥梨形壶的珍贵了。

清彭年制曼生铭半瓢壶      这件紫砂陶作品是清代江苏宜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金石学家、与宜兴相邻的溧阳县知县陈曼生合作的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作品,通高为72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0.0厘米。整体平滑光亮,腹底大,呈半瓢状。盖及盖钮与腹呈相似弧形。嘴短而直,近嘴处稍曲向上。柄向外回转呈倒耳状,此壶典雅古朴,造型朴掘,制作精工,与珍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清曼生紫砂壶相比,其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只是在壶的圆嘴长短、曲直和壶的耳柄顺倒,稍有不同罢了,其它部分基本一致。另外,在壶身一侧有陈曼生用刀刻的铭文:'曼生督造茗壶弟四千六百十四,为泉清玩'字样。另外,壶底有'阿曼陀室'铭款,柄梢下有'彭年'小印一方,这

是曼生壶的重要识别标志。

曼生制壶

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

清乾隆款菊瓣朱漆盖碗

 

清乾隆景德镇窑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

老窑

下次见

(0)

相关推荐

  • 功夫茶具怎么使用

    功夫茶具介绍以及使用方法 1   盖碗的陶瓷茶具 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 ...

  • 茶臼:宋代茶具中的重要组件

    茶臼,乃捣碎饼茶之器,又称擂钵.擂碗.研盆,碗状,里边刻划条槽. 宋代盛行煮茶,茶臼作用突出.茶臼使用方法是,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烤后,把茶饼用纸包好捣碎放入茶臼,然后用木杵或瓷杵在碗底研磨成粉末状,再 ...

  • 衣长春 汤艳杰|辽代出土备茶图初探

    燕赵文化笔谈之三 辽代出土备茶图初探 衣长春 汤艳杰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墓葬壁画的样式,对于展现一个时代文化的面貌具有一定作用.文化政策的提倡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真正的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日常,需要 ...

  • 茶筅考:宋代点茶除了建盏以外还用筅?筒状,还是片状?

    茶筅在日本茶道中是拌匀茶碗中的茶粉与水的工具.一般而言,茶筅长约10公分,中间有一竹节(也有无结),一边较短修齐做为握柄,一边较长剖成细丝做成扫帚状的"穗先",细丝根部用棉线缠绕, ...

  • 碾破香无限——宋代茶臼

    在散茶瀹泡成为主流饮品的明代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饮茶方式基本以煮茶.煎茶.点茶为主,无论团饼茶还是散形茶,皆需研末为饮,因此,把团茶或散茶变成茶粉的研磨器成为很重要的茶器之一. 图1 宋 苏轼 ...

  • 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中)

    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中)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 原载<文物>1995年第2期,原文较长分3次推送 3.壁画 壁画内容可分为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彩绘星图和影作木结构彩绘,面积达28平方 ...

  • 第1033篇  辽代主人与奴婢间的关系

    X 图1 2001年韩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鎏金面具. 辽代家庭中的奴婢与其主人之间的关系,则纯属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不平等关系.在辽代家庭中,奴婢一般无行动.言论的自由,他们必须绝对听命于主人 ...

  • 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下)

    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下)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 原载<文物>1995年第2期,原文较长分3次推送 二  M6 1.墓葬形制 M6位于张世卿墓东南71.5米处,地表无封土标记,由墓道.墓 ...

  • 平时一个人喝茶应该用什么茶具?

    4027人在问 共 17 个回答 有武 2019年08月12日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萊垍頭條 不管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作为一个喝茶人,用什么茶具喝茶主要看喝什么茶.萊垍頭條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茶具主 ...

  • 图说我国茶具发展史(一)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qu ...

  • 图说我国茶具发展史

    图说我国茶具发展史 古代艺术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 ...

  • 国产机枪七十年发展史(二)

    国产机枪七十年发展史(前言:此篇接续上篇! [55式坦克机枪的诞生] 关于55式坦克现世很多小伙伴们会存在误解,这源于很多资料只写一半的恶习,这款坦克机枪是在53式轻机枪(苏联DP机枪)的基础上用DT ...

  • 图说长城抗战(二)

    来源:互联网 责编:admin 作者:佚名 时间:2005-05-05 [大 中 小] 1934年冬中日在喜峰口激战,29军以简陋武器,凭官兵报国热血,歼敌5000人,为全面抗战前一大光荣战役. 军长 ...

  • 【茶道】茶具十二先生图赞

    禅和茶的结缘由来已久. 北宋初年,第一部官修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则记录:"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吉州资福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以饮茶助禅悟在当 ...

  • 看图说上海(二)

    上回我们说到(请阅读:看图说上海(一)),今天继续第二部分. 明代  松江府辖三县 图4明弘治年间上海县全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4是明初弘治十七年(1504年)<上海志>的插图,&qu ...

  • 《看图说图》二

    <江湖冷知识> 我们除了知道的黄浦上海滩,开埠外,还有沚.涯.堧.堰.埧等等解读: 一面临水的叫岸或滩: 两面临水的叫湾: 三面临水的叫渚: 四面临水大的叫岛. 水边岸边称为湄:水中的小块 ...

  • 图说meta十二:森林图暨Stata软件使用方法简介

    系统评价/Meta分析指全面收集所有相关研究并逐个进行严格评价和分析,再用定量或定性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综合结论的研究方法.在meta分析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本系列推送将介绍me ...

  • 兵技指掌图说.清道光二十三年讷尔经额序.清绘本

    兵技指掌图说原序將不訓士與無兵同,兵不練技與徒手同.古者五兵有長有短,而弓矢力能及遠,最為利器.今加以槍礟,其猛烈之用尤前,古戎器所無顧同一器,而利鈍或至迵殊者,則習與不習異也.我國家武功之盛遠超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