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老师的喜剧经

一位真挚的表演艺术家

 ——忆陈强老师(节选)

                                                                                      作者:王好为

01

195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过陈强老师演的喜剧: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他演的管家马伏里奥,至今我都记忆深刻。一个卑恭逢迎、循规蹈矩的管家,忽中他人之计,误以为小姐爱上他,得到“送上来的富贵”。

他走路的步态、说话的腔调、面部的表情,立刻判若两人。高傲、放肆、威严,穿着讨好小姐的黄袜子和十字交叉的黄袜带,高视阔步地走来走去,像一只发痴的蓬起羽毛的火鸡。他演得活灵活现,把这个清教徒的虚伪和可笑揭示的淋漓尽致!

注:1962年,陈强老师被文化部选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

以演反派闻名,同时又有如此高超的喜剧才能,我十分惊讶。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

尤其是我到北影工作后,在拍《瞧这一家子》之前,和陈强老师已有不少接触,对他的艺品、人品深有所知。

因此,我请他演《瞧这一家子》,并不是盲目的。

我独立导演轻喜剧《瞧这一家子》,陈强老师对此片贡献很大。

他是我心目中老胡的不二人选。六易其稿的过程中,我愈加确信,这个角色非他莫属。由他出演,不成功才怪!

02

陈强老师深谙喜剧的诀窍:笑是由不协调产生的。

陈强老师抓住片中每一处目的与结果,行为与环境,判断与实情,外表与内心……种种不协调之处,从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出发,认真地行动。

他自然、真实但带有适当夸张的表演,产生了使人会心的喜剧效果。

03

他喜欢通过对词和走戏,也就是粗排,在与对手交流刺激中找到人物准确的心理动作、形体动作,把握细致的人物关系。演员之间这样撞击出的感情火花是生动的。

他不喜欢关起门来背台词,一个人自说自话,不喜欢把戏设计得僵死、刻板。有时他也赋予人物夸张的动作,但绝对是此刻人物可能产生的变异行为。他绝不搞死噱头,绝不挤眉弄眼,绝不追求廉价的笑声。

04

影片结束后,我向他请教,喜剧演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他说,除了演员一般的条件外,还要具有幽默感、节奏感、分寸感和较强的形体控制能力。不知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还是引自喜剧表演理论。

我想了想,看过的中外喜剧大师的表演,概莫能外。这几点也成为以后我创作的遵从。

1979年《瞧这一家子》北京首映现场
《瞧这一家子》获奖后与汪洋厂长合影
左起:李晨声、王好为、陈强、汪洋、张金玲

(全文已刊发于《中影史料》第五期)

编者按:2012年6月26日,陈强老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谨以此文向人民艺术家陈强老师致敬!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官方微博

编创团队

主      编:宋振山、薛利军

责任编辑:李鹭、赵峘

版式设计:张思思

文稿作者:王好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