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学大师迷失自我,跌落“神坛”,背后有何原因?

第一次“遇见”余秋雨是因为一本《文化苦旅》,被他书中的文字深深吸引,他对文化的深沉的感情让读者感动。

在他的笔下,那些古迹仿佛一个年老的老人,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一身的伤痕。他的文字辞藻华丽,又充满了感情,读着读着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文物古迹,仿佛那些画面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余秋雨曾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很多喜欢读书的人都读过余秋雨的书,并对他赞誉有加。他与贾平凹、毕淑敏、莫言等人一样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也曾在中国的文坛里熠熠生辉过,但是如今余秋雨却慢慢地变得低调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越挫越勇,迎来人生转机

余秋雨生于1946年,他从小喜欢读书和写作,这为他后来成为文坛大家奠定了基础。他的老师曾对他说:坚持写作,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家。老师的话应验了,他从小成绩优秀,热爱文学。

1963年,余秋雨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文学,成为了那个时期少有的天之骄子。1966年,一场灾难袭来,余秋雨的父亲因言论不当被检举关押。父亲被抓捕后,余秋雨家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

最开始的时候,余秋雨的叔父承担起了照顾余秋雨一家的责任,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叔父被有心之人害死。为了保证家中正常生活,余秋雨开始到农场服苦役,生活非常艰苦。

尽管生活困苦,余秋雨从未放弃读书,坚持研究文学,福祸相依,熬过困难时期后,余秋雨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身上独特的艺术造诣让他成为了文学史上出色的人才,甚至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名利双收、迷失自我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副院长。

余秋雨早期写过很多有名的文章和书籍,他的书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他写过著名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更早的时候他还写过《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等书籍,这些书籍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不可否认,余秋雨在中国文化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丰富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他的名气甚至远播海外,他的书曾经给了很多人精神食粮,为很多人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历史。

因为写作,余秋雨收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功名利禄,甚至曾成为了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年纪轻轻的余秋雨名利双收,不仅事业有成,家庭也很和睦,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和一个美丽的妻子,然而出了名的余秋雨,逐渐变得浮躁且高调。

前期的余秋雨凭借自身的文化积淀,辛勤地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因此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写出来了许多著作。慢慢地他有了名气,收获了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在中国的文坛享有一席之地。

成名了的余秋雨却不甘心默默地写作了,他变得贪心了,除了才华,他还想得到名利和财富。为此,他开始到处参加活动,高调地出席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上他高谈阔论,与观众和学者一起探讨高深的学问,十分高调,甚至在一些文学之外的活动上他也总想插上几句话,仿佛自己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他的这些举动让很多文人不耻,除此之外,他的文章还渐渐地流露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慢慢地,他的身上少了一些学者的气息,取而代之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精英的形象。余秋雨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一心一意做学问的学者。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功名利禄,甚至在他的眼中功名利禄远比学问更重要,这与大众眼中学者的形象格格不入。

大众心中学者的形象是什么样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便是学者形象的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穿着和形象,而是在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追求真理,视金钱名利如粪土,知识才是他一生的所求。除此之外,居里夫人也同样被人奉为学者形象的代表。

居里夫人将自己的奖牌给自己的孩子当玩具,用一生去探求知识,名利金钱只是她人生的附属品。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不慕名利,潜心钻研的学者,他们的形象也许更符合人们心中学者的形象。

反观余秋雨,在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便变得自大骄傲,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殊不知自己在浩瀚真理面前有多么地渺小,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有多么地不值一提。

近些年来,我们也很少听说他的作品,他已经渐渐地淡出了大众的视野,逐渐跌下了神坛。余秋雨从曾经的声名鹊起,家喻户晓,到现在的影响力消失殆尽,成为文化圈公敌,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备受争议,合理看待

余秋雨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而他身上那些不好的事也会受到人们的严厉批评。

从亲情的层面来看,余秋雨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出轨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余秋雨成名以后,身边的诱惑也多了起来,与妻子结婚了十几年之后,他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是一个比自己小很多岁的漂亮的女演员。为此他和自己的妻子离婚,连他的女儿也离开了他。

他的行为无疑伤害了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造成了极不好的社会影响,给他的读者做了极差的榜样。因为这件事,读者们对余秋雨的好感也渐渐下降。

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余秋雨也有很多值得人诟病的地方。

他曾身陷“诈捐门”,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这让公众对他很不满。汶川地震时,余秋雨发表了引人争议的言论,也让他被很多人诟病。2008年,中国的四川发生了可怕的地震,灾区的人民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救援者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就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救援灾区的时候,余秋雨却说了几句让全国人民寒心的话,彻底败掉了他的路人缘。他发表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中的一些表述十分不妥当,让他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攻击。

读过余秋雨文字的人都知道,他的文字十分地华丽优美,充满了想象,他开创的独特的散文写作的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是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判,这些人批评他的文中满是逻辑的错误,不够严谨,这也是他渐渐被人遗忘的原因。

余秋雨也曾受到易中天、韩寒、梁宏达等人的公开抨击。这些人抨击他的原因无非是抨击他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观点和他的为人处世。

其实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余秋雨作品里反映出的观点是他自己的见解,无所谓好坏之分,学术上的争议说到底也是一件好事,这反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学术氛围。无论怎么样,余秋雨的贡献都是值得文学界肯定的。

如今是一个网络社会,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必须要洁身自好,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明星如此,有名的学者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于常人,如果他们不能严于利己,很有可能会带坏一些人,影响社会风气。

责任与影响力同在,为此,这些名人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对得起社会和人民,这样才会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同行的尊重和理解。

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文人和余秋雨一样,他们的私生活备受诟病,但是因为他们才高八斗,所以身上的缺点才没有被放大。

如今的余秋雨终于学会了低调和谦虚,这些年我们很少再看到他的身影,经历了各种各样非议的余秋雨终于学会了低调。

如今,余秋雨依旧在努力钻研学问,不再过分关注外在之物,凭借他的能力,相信他一定会继续打磨自己的文笔,写出更好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挽回自己的名声。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才华必须要肯定,我们还是要客观地来看待他,而不是因为某些错误就否定了他的才华。

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学习他在十年特殊期间依旧坚持文学梦想的勇气,汲取他的作品里的精华和他对文化的那种深沉的感情。至于他的缺点,也不必过于苛责,毕竟人人都会犯错,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