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的差距分层,体现在如何写好读后感,取决你在哪一层……

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反复强调和重点培养同学们学习的能力。可是有不少同学,平时也很注重阅读练习,也挺爱看书的,为什么语文成绩还是很一般呢?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差距分层,主要是有没有看进去,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技巧以及写没写读后感。

爱阅读和语文成绩好有没有关系?是有的,但是爱阅读不是每天拿着一本书看,首先是要看得懂,也就是把书看进去。其次是,阅读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有的同学一整个学期就看一本书,有的同学一整个学期能看几十本书,这就是差距分层。最后便是写读后感了,也就是我们看了一本书,有什么收获,要学会记录和总结。而不是看完了书,扔在一旁,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完全又是一本新书,还能继续看。读后感究竟该怎么写?取决于你在哪一层。

1、         第一层,能够复述相关内容

对于不少同学,其实对读后感的理解就在第一层。也就是我们看过一本书,这本书里讲了什么,能够在合上书的那一刻,简单的复述出来。通过把自己的语言文字组织好,在写到本上,就是一篇读后感了。在第一层的同学,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通常会照本宣科,比如:读了一本什么书,讲了什么,主人公是什么,开始如何,后来怎么样了,最后结局是什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处在第一层的同学们,还是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看懂,实属不易。

复述就是读后感总结的常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复述,就是对内容的概括能力,一般只要表达清楚即可,要求比较简单。复述锻炼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对于写的要求就升级了,因为要有把脑中的想法,再转换成文字的这一过程,考察的就是写作能力。书看懂了,如何来写呢?就是我们的第二层同学,语文能力比较好的。

2、         第二层,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不管是阅读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同学们在看懂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便是第二层。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我们理解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所谓共情体验、理解关键词句段,都是对观点的提取。在写读后感时,语文能力好的第二层同学,会把所读到的文字,提炼出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也可以是自己理解的观点。

作为第二层的同学们,想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进步,除了要多练多写,还要把自己的观点应用在每一次考试中,也就是“实战“中。同学们可以在日常多做读后感的练习,定期拿给语文老师看看,让老师给一些建议和讲解,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可以和老师、家长、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物,语文老师也会定期在班上举办读书会,为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建立第二层能力。让大家都有提炼观点和丰富写好读后感的写作能力。

3、         第三层,结合内容联系实际,有自己的想法

处在第三层的同学,正是老师最希望同学们达成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是能通过阅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一些感悟和想法。这个和第二层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同学们能够为观点服务了,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也就是我们通过阅读,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扩容了。比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第一层的同学可以复述课文,第二层的同学可以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面对自己老父亲背影时的感慨,父亲的艰辛。第三层同学就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父母的不易和对子女的爱,能够对父母感恩。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从这3个差距分层,能够清晰的认知自己对阅读理解的掌握能力。也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了,那么在今后的读后感写作练习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提高和进步了。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差距分层,同学们看看自己在哪一层?希望在今后都能提高读后感写作练习,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提高。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