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木耳制袋套路大pk(之四)
窝口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封口棉问题,而这是打孔法不存在的东西。
窝口法接种后用棉花封口,那就涉及到棉花的灭菌,与经典的套环棉塞相比,窝口法的封口棉花灭菌效果比较令人担忧。
在套环棉塞方法的灭菌状态下,棉塞是整体可以在蒸气里被灭菌的,而用于窝口封口的棉花,必须置于塑料袋中,因为这个棉花是干的,虽然可能部分进入蒸气,却不能保证灭菌效果的彻底,无论高压常压都很难让大团的棉花彻底被灭菌,这样一来,封口棉花也可能带来窝口法的另一次污染机会。如果对窝口棉花灭菌进行重复灭菌,这个问题是可能克服的,不过很多人未必这么做。
还有就是每袋先上棉塞的办法,但这个到接种时插棒的取出又构成问题。
还有就是接种过程棉塞也容易发生再度染杂,与套环棉塞那样拔出立即塞上相比,危险性还是有所提高。
南方方法为了克服相对洁净环境下的杂菌萌发生长被抑制,使用了比较低的含水量,一般要求48-52%,但北方的方法使用了略高的含水量配方,这个与北方培养环境相对干燥是相适应的,但含水量的加大,必然会导致污染率的增加。
打孔法的灭菌和冷却过程含水量不会减少,因为原料是被封闭的。而窝口法则要降低1-2%(蒸发损失,套环方式也有),加上培养环境的南北差异,窝口法必须使用52-56%的含水量,因为实际工作总是存在不均匀,48-52%的配料含水量,菌袋实际含水量则可能是46-54%,而52-56%的配方含水量实际可能是50-58%的差异。而我们知道使用无化学因子抑菌的方法,含水量56%以上时污染率会比较明显的提高。
使用大型设备连续性搅拌装袋生产的,这种不均匀程度就会降低,但农户很少使用这种连续性搅拌设备的,而拌料成堆或者自走式设备搅拌,不均匀会相对严重。
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窝口法会比较严重,这里面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当初始污染率就比较高的时候,培养环境的缺陷会使之产生放大效应。
接种后污染的放大,仍旧与封口有关系,南方打孔接种方法为了防止培养初期的菌种干缩形成空隙,采取了加外套袋的方法。外套袋有效的隔离了环境的变化,在菌种萌发吃料的初期,也不会缺氧。而等到菌丝生长速度开始加大的时候,外界就被已经生长一定厚度的菌丝体所隔离,这个时候脱去外套袋,也不会发生污染。
而北方的窝口法是没有套袋环节的,所以如果菌种偏早出现干缩,则非常容易发生接种后的污染,窝口法在这个环节有点左右为难,干了麻烦(影响种与料的贴合),湿了也麻烦(空气环境变差),很不好控制。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