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11)

3、培养过程的环境变化影响污染状况

菌丝培养过程,严格的从适应能力看,其实允许温度有很大变化,在偏低至偏高但不至于构成伤害的温度范围内变化,都是经常性发生的事情。追求最适宜温度的原则,只是适合高耗能的工厂化,除此之外,仍然必须承受足够大的波动。许多叫兽砖家讲课,开口闭口都是最适温度之类数字,实际生产者自然嗤之以鼻,有条件保证最适的并正常生产的企业,其总监的食用菌培植水平几乎不太可能比砖家叫兽低,能够让砖家叫兽去胡诌的,一定是条件不咋地的“技术扶贫”之类或者会议报告之类表演性质的讲座。

生产实践中的培养过程,绝大部分时候都必须承受环境波动,人们能够做的是保障其波动时不要造成相关因素的变化超越许可,而培养过程里温光水气的变化,都不会是独立因素,这种变化的影响一旦相互牵制到超越某些临界点的时候,污染便要发生。

当然可以推论到,要发生污染的变化,真实的问题是来自水因素,其他因素的问题只有体现为水分变化到恶化的状况,才是导致污染的本质关键。

在培养过程中后期,绝对无菌状态很难保持好,但由于菌丝本身的抗性作用,杂菌进入也得不到多少繁殖条件,所以对出菇或者扩繁影响很小,但如果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瓶(袋)的脱壁区域出现冷凝水,这种冷凝水带来的杂菌繁殖如果遇到尚未长满的培养基,就会导致污染。当然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菌丝长满了,其潜污状况就会恶化,类似问题甚至包括到长满的菌种的保存。

因此,在培养和运输、保存期间,要严格防止温度的变化,尤其是超过10℃的变化,即使其变化不达到伤害菌丝的温度范围,也会导致严重的冷凝水出现,而这就要导致本来正常的菌包(菌种)品质的下降。发生这个问题最大的几个可能分别是白天阳光导致室内升温后降温、冬季短时间加温导致升温后降温、不恰当的通风换气管理、运输过程导致的温度变化等。其中最为明显的的情况是,在培养架的外侧情况严重,而内侧几乎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如果系使用塑料菌种瓶,加上检查操作的内吸,问题便会大为加强。

当然,温度变化导致的容器呼吸加强,也会加大杂菌进入的可能。

所以为了防止污染的加大,菌丝培养过程的温差要小,温度变化要平稳,这不仅包括温度适宜本身的需要,也包括了防止污染和潜在污染的需要。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