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乱(九)
因为生料方法可控性的不靠谱,或者说太难以做得保险系数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要求,所以才会发展出后面的其他方法。平菇栽培技术的进步,是在条件成本和可靠性之间的一种动态的权宜。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平菇栽培的一系列的技术模式,是基于可以实现的条件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妥协,所以没有什么标准模式之说,但是一旦选定一个模式,就存在该模式下围绕基本原理不可动摇的执行标准,这就是模式规范,模式规范的原理不变,但在不同地域的因地制宜又是必须的,如果不具备应有的前提,这个地域便不能使用该模式。
第二个要谈的是半熟料栽培,这个也有人叫半生料栽培,实际上这说法都不对,但好在通俗,所以就不做什么纠正了。为什么说这两个名字都不对呢,因为假设熟料是100℃要求,那么这个并不是50℃,谁也没法确立哪一个位点叫半,实际上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杀生不杀睡。
也就是说进行程度不高的加温,时间持续也不长,这个就比较容易实现。一般来说,活体杂菌基本上不会超过80℃存活,我们这么说的理由是,自然堆积发酵大约在67-72℃为最高,不会超过,这只能理解为72℃以上就没有强烈的呼吸热产生了,模糊一点看,80℃时杂菌就不是被抑制了,而是直接不能存活了。
事实上,80℃以上是有杂菌存活的,不过能够在80℃以上存活的杂菌,在常温下他不可能繁殖,也就够不成危害。
所谓的睡,就是指休眠体,如果在进行处理后,料温始终保持略低,休眠体基于条件和微量抗生素影响,萌发和生长都弱,那么,也就无法形成可见的污染危害。
这里要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有效杂菌,这就是确实会对平菇生长过程产生明显影响的那些杂菌。因为自然界真正的影响到目标菌种的东西只是一小部分,多数其他生物是互不相干的,比如路人甲一样。虽然我们不可能如同忽视路人甲那些选择性杀灭有效杂菌,但是,也没有绝对必要(站在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杀灭所有杂菌。
这种情况下,如果辅以低温、自然堆积产生的抗生素、高pH值、大接种量,加上杂菌休眠体在热伤害下的萌发推迟,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平菇占据绝对优势的把握了。所以这个方法比生料要保险,当然还是离不开环境杂菌基数和环境温度两个基准条件,季节性限制和地域限制仍旧比较严重。
提高杀灭有效杂菌的比例的办法,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方案选择,所以人们在预湿后不马上进行装袋灭菌,任其自然堆积,但也不像做发酵那样出现较大升温,大体上在30℃±5℃的范围保持8-12小时(有些人的经验超过这个范围也是有的,但没有具体的量化,不能评价多长为最佳),可以进行一次翻堆,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原料里面的杂菌休眠体一个萌发成为活体的机会。然后,进行装袋灭菌,灭菌条件可以加温到80℃左右维持仅需1-2小时(主要是确保热透菌袋),焖置4-5小时,如果是晚上灭菌,直接不管,天亮出锅即可。
通过这道程序,有效杂菌的休眠体数量将大大降低,而萌发成为活体的有效杂菌,就基本上没可能存活。
这样的模式,就被叫做诱导灭菌法,相比纯粹生料和半熟料,都是一个进步,在高海拔地方,如果不使用带压设备,常压灭菌都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吸引力。
之外,类似这些方法,接种的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必须层播,层播的好处是菌丝长满原料的扩张距离很短,萌发至基本吃料完成一般在10天内可以完成,平菇菌种强壮的情况下,萌发后每天生长0.5-0.8cm基本上没有问题,每层料厚不超过8cm的情况下,双面夹攻,一周即可完成发菌。
需要顺便提醒的是,不同菇种的有效杂菌数量和种类不一样,因此,所有这些把握度较小的方法,都最好不要延伸到其他菇种,因为这些方法能够成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平菇本身的抵抗力基础。
东北有一种类似的半生料香菇生产模式,大体上也和这个差不多,原理是一致的。
我们讲平菇的技术方法混乱,只是大家看着眼花缭乱,到了实际的原理应用方面,这个技术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思路进步,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待续)